李干城在苏北(5):支援前线,为程道口战役的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玫瑰有溢 2024-04-19 06:33:24

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主力部队东渡运河,开赴淮海地区,抗击日军,支援华中新四军作战,苏北战区的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开始建立。1941年1月,将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李干成同志先后担任淮海区专员公署民政处长、粮食处长,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民主政权的建设及边区抗日斗争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参加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

1939年9月,日寇袭击涟水龙兴寺时又打了一仗,王增彩烈士就是在龙兴寺战斗中牺牲的。涟水抗日义勇队及淮阴抗日义勇队等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南进支队第八团。后又改称为淮河大队。

1939年6月,根据苏皖区党委的指示,苏皖三地委副书记张芳久将淮阴、涟水两县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自卫队在涟水城集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由张芳久任党代表(7月下旬,张芳久在淮阴县渔沟遇害,即由万众一任政委),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夏如爱任参谋长,李干成任政治部主任,高兴泰任政治部副主任,陈亚昌、林士钧任副官处长。八团的成立,为迎接八路军主力部队东进淮海,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淮涟地区从此有了一支群众朝思暮想、痛击日军的八路军。

1939年12月,为进一步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应对日伪顽夹击的紧迫形势,苏皖三地委将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和由薛华甫、万金培领导的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改编而来的第九团以及潘景澜领导的涟水边区自卫队中队改编而来的第九团以及潘景澜领导的涟水边区自卫队合并组建为八路军苏皖纵队南进支队第三梯队,下设八、九两个团,对外称淮河大队,梯队长吴觉,副梯队长薛华甫、陈书同,政治委员万众一,参谋长林士钧,政治部主任高兴泰。淮河大队建立之后,涟水的抗日武装力量更加壮大。

1940年农历正月初二,淮河大队在洪码对利用春节下乡扫荡抢掠的日军发动了一次伏击战,杀伤日军数十人。日军拖了两汽车死尸回涟水城。四营营长王道明同志及十余位战士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这次战斗,更扩大了淮河大队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了部队的威信和群众的抗日决心。

二、任职淮海专署民政处长

1940年5月,黄克诚奉党中央的命令,率领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进军华中。8月下旬,南下八路军主力除留一部坚持在皖东北战斗外,其余陆续进入淮海区。先期到达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在淮阴县新渡口与坚持敌后斗争的淮河大队会师。八路军主力部队东进淮海,使淮海地区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迅速巩固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在涟水县委的领导下,1940年9月,由李干成、陈亚昌负责筹备的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卧佛寺召开成立大会。本来是让李干成当县日民主政府在卧佛寺召开成立大会。本来是让李干成当县长,但后来考虑到国民党区长薛华甫是被我们争取过来的,为团结各阶层的力量,稳定抗日大局,最后决定由薛华甫担任县长。李干成虽没当县长,但仍毫无怨言地继续帮助组织县政府,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和以大局为重的崇高品质。

9月18日,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率机关干部于皖东北进入淮海区,直接领导淮海区各县的工作。苏皖区党委在沭阳钱集召开士绅座谈会和各界代表会议,成立淮海区专员公署,推选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即吴法宪)为专员。10月,吴文玉随军东进盐阜地区,专员由金明代任。淮海区专员公署辖淮阴、涟水、沭阳、泗沭、灌云、东海等8个县级抗日政权,33个区政权。淮海区专员公署先后隶属于苏皖区党委、淮海区党委领导,因工作需要,李干成调任淮海专员公署民政处长、粮食处长,从而走上新的岗位。为应对日军侵扰,更好地开展工作,淮海区专员公署机关先后在今天沭阳县的张圩乡、钱集镇及现在的泗阳县的庄圩乡、爱园镇、穿城乡一带驻扎。

三、巩固新生抗日民主政权

我党直接领导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胡田大队(团的建制),首先自津浦铁路西进入泗县、灵璧、睢宁、宿迁、泗阳一带展开抗日活动,后来到达沭阳县境进行抗战。在此之前,我地下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基干队等民众武装,已分散在淮海各地进行活动,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在徐州失守、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仍然露骨地压制和打击进步势力。他们对于共产党人组织的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所属第三团、第八团、第九团的抗日活动,不但不支持,相反地指挥他的主力部队和县、区常备队及地主反动武装、封建会道门武装"小刀会"对这些积极抗击日寇的部队不断进行袭扰和围攻。沭阳县国民党反动县长夏铸禹及常备大队长王叙五,不但阴谋杀害了三团团长汤曙红,还对在农村进行抗日活动的革命同志横加迫害甚至暗杀。所以,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当时处在日寇、伪军、顽派三方面反动武装夹击之中。初创建的各级党政机关和武装部队,面对三种敌人日夜苦战。由于地方党所组织的武装力量还处在初创阶段,作战经验不多,装备又差,既要对付日寇的"扫荡"又要保护七八个县广大民众利益,部队又经常转移,今天到东明天到西,非常疲劳,战斗十分艰苦,所以敌后斗争的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日夜盼望上级党组织增派主力部队来支援。

1940年8月中旬,这一迫切的愿望实现了。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派遣黄克诚将军率领第五纵队一万二千余人的主力,击溃了敌、伪、顽沿途的重重堵截,渡过运河,到达淮海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淮海区斗争的党、政军、民,真是如大旱之年喜得充沛的雨水。

时任淮海专员公署民政处长的李干成,由苏皖区党委调派到五纵队司令部,协同主力部队做好各方面对敌、伪、顽的反击工作,以求根据地的巩固。

当时,根据地每个同志都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忙得既不能按时吃饭,更难按时休息,大家累得很,却都愉快地努力工作着。黄克诚将军不仅时刻考虑指挥部队,有区别的击退各种不同敌人的"扫荡"和骚扰,还经常挤出时间在白天或夜晚和李干成等人谈话,教导他们如何和伪军、顽固派、地方反共力量进行斗争的不同策略,好适应这个新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中的人民群众和各阶层人士的愿望,以便把各种赞成抗日爱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团结在我党、我军周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同时,分化、争取、打击不同的反动势力,以巩固根据地,扩大根据地。壮大抗日武装,有力地打击敌人。

那时,淮海区各县的封建势力相当大,民间的武装大都掌握在地主手中。有的地主仇恨共产党和八路军,积极组织地主武装并勾结反动"小刀会"头子,袭击八路军,暗杀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及交通员;有的地主虽也反共,但不敢轻举妄动,只在暗中进行造谣诽谤;有的地主具有爱国思想,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行动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也有一些地主明确地拥护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积极地赞助抗战工作,与共产党从事地下抗战救国活动的同志合作,而且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国民党地方政府官员的各种关系,帮助共产党员进行活动。还有的让他们的子女也一起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淮海区各县,我党地下活动较强,曾在各县举行过多次小规模的暴动,分过地主粮食,在广大农民中留下了深刻影响,这是淮海抗日根据地在胡田大队东进抗日时,能迅速建立起来的重要条件之一。但由于国民党的镇压,加上十来年的残酷统治,农民群众内心都拥护共产党的抗战主张,赞扬八路军的抗日战绩,不少人参加了抗战队伍。可是,由于抗战部队力量还不强大,也有不少人在观望。同时,一万二千余人的八路军主力到来,供给也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如何使各阶层乐意负担,这对团结这些力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大事。黄克诚同志对这些问题,常常给根据地的同志们作出精辟具体的指示,大大提高了大家的政治认识和策略水平。黄克诚同志还经常找驻地群众了解情况和听取人们的意见,和蔼地与群众讲话,并细致地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令群众愉快地点头称赞,提高广大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战胜敌人的信心。

新创建的淮海抗日根据地经过黄克诚将军近两个月的精心领导,指挥主力重重地打击了妄图扼杀淮海根据地的日寇、伪军和反共顽固派王光夏匪徒之后,地方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对敌作战中也逐渐壮大。这时,不但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清了共产党和八路军是真正为国为民的,部分国民党上层人士和对共产党持怀疑态度的地主士绅也改变了过去态度。因此,民主政权迅速得以发展和巩固。

四、任职淮海专署粮食处长

20世纪40年代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在太平洋地区扩大了战争规模,物资供应愈加困难,便在占领区内频繁"扫荡",抢夺物资。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在皖南事变后掀起反共高潮,不断挑起摩擦。

八路军第五纵队进驻苏北后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设在盐城。就盐阜区、淮海区而言,日军以盐城新四军军部为主要目标,大举"扫荡"苏北,四处抢粮,仅1942年1月下旬10天的时间,日伪军就在大兴庄、棉花庄、汤集、徐溜等地发起多起抢粮袭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贯彻反共方针,变本加厉地寻衅、夹击新四军。一时之间,苏北各地反动势力甚嚣尘上,根据地面临极大困难,粮食问题尤其突出,淮海区所有机关、部队的粮食供给都降低到普通水准以下。粮食紧张引发了一些地方基干队额外征集,个别机关、部队强借勒索现象,加上原有征粮办法不够合理,一度造成粮政混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可见,粮食问题事关根据地的巩固,必须要妥善解决。

1941年2月,李干成任淮海专员公署粮食处长,后继任淮海区行政公署粮食处长,直至1942年10月。在任淮海区粮食处长期间,李干成深入各地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采取宣传教育、制定粮食条例、整顿干部队伍、禁止粮食外运等措施,改进以往不足,从而稳定了民心,保证了军粮的供应,使根据地平稳地渡过了粮食困难。

李干成接手粮食工作后,首先展开调研,到各地考察粮食生产和田亩分配情况。又主持召开了全区粮食工作会议,召集全区的粮食工作者展开大讨论。最终,总结出当前的粮食工作已取得的几点成就:除了小部分地区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或是日伪军和土匪的滋扰,使工作受到一些挫折外,每季的征粮任务都能基本完成;征粮负担相对合理,有统一的征收率和统筹统支制度,在解决粮食纠纷问题时,也能依照规定处理;粮食工作组织机构逐步健全,补报田亩工作正在展开。也找出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部分征粮干部和工作人员对粮食政策的了解和执行程度不够,以致发生违反政策的事情;到敌伪区征粮食时不能顾及民众的实际困难,征粮态度强硬;某些区域没有养成正规化和清廉的工作作风,出现了部分徇私舞弊现象;对土地整理没有切实注意等等。

经过广泛调研和集中讨论,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教训,李干成提出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及时制定灵活可行的对策措施。新的粮食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四项措施展开:

第一、借助各种形式开展借粮宣传,争取民众对征粮借粮工作的广泛支持。

《淮海报》是当时淮海区党委的喉舌,李干成充分利用这一媒介,向民众说明"借出自己的存粮的一部分给政府与军队,帮助政府与军队解决目前的粮食困难,是自己的责任,是人民对抗日应尽的义务。"征集来的粮食,用于根据地的巩固,收缴为害地方的土匪武装,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断挑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从1942年2月22日到4月28日,《淮海报》上连续刊登了《对粮食问题应有的认识》、《争取粮食工作的胜利完成》、《全区粮食会议的意义》三篇社论,鼓动民众踊跃缴粮、捐粮。6月7日又公布了《淮海区救国公粮公草征集条例》和《淮海区1942年度田赋改征粮食暂行条例》,让普通民众进一步了解我党我军的粮食政策。

除了在报纸上大量刊登政府的征粮、借粮政策,说明借粮目的,李干成还经常带着宣传队、剧社深入各乡村与老百姓进行面对面地宣传。

第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粮食条例。

好的政策是工作的准则、行动的指南、完成任务的保证,制订出一个合理、规范、便于操作的政策,对粮食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专署粮食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李干成主持制定的《淮海区救国公粮公草征集条例》、《淮海区1942年度田赋改征粮食暂行条例》(参见专栏1、2)就具备上述特点。

跟以往的征集条例相比,新条例有两个特点:

首先修改了粮食征集率。1、将过去每户除基本田2亩外一律征粮改为5亩以下的免征,5亩以上的一律征粮。实际上田亩不足5亩的农户生活非常困难,根本无力缴纳公粮,而且这部分人在农村中仅占少数,免征也不致影响公粮征收总数。2、征粮的等级划分更加细致,由过去1亩至50亩为一征粮等级变为5亩至20亩,20亩至50亩各为一征粮等级。这使得中农与富农的负担更合理,以往他们承担相同的征集率,现在富农负担比中农多些。3、改变过去地主租给佃农的田亩每2亩折1亩,但按原有亩数定征集率等级的规定,定为征集率按折成亩数定,此举降低了地主的缴纳数额,有利于"三三制"政权的巩固。

新颁布的粮食征集率虽然比以往高些,但由于规定征收的数目更合理,各阶层都感到比以往的公平,容易接受。而且以往农村中负担公粮的人口仅占全体的60%左右,按现在的办法,农村中有80%左右的人口都要负担公粮了。

其次,根据现实环境,规定了田赋与公粮合并收的原则与办法。过去淮海地区在征收公粮之外,另以现款收田赋,这让老百姓感觉缴纳手续很麻烦。政府方面也常常因为通货膨胀而在经济上蒙受很大损失。新的《田赋改征粮食暂行条例》,总结了过去的经验,规定粮赋合一征收,而且赋率很轻,每亩仅征收粮食6两到2,比抗战前的田赋负担还要轻得多。这个办法实施以后,人民省事,政府财政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而且征收机关统一,也可以节省财政支出,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三、对征粮干部队伍进行整顿,强调征粮纪律。

在全区召开的粮食会议上,李干成严肃指出了在征粮工作中出现的干部作风问题,有些干部一心想着完成政府预定的征粮数目,却没有考虑被征者的实际情况,结果使得他们产生了过分的负担,影响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在征粮中徇私舞弊,与他个人有亲戚朋友关系的,就不依规定少征甚至免征,而对不相识的人则不管其能否负担而多征,"这不但是破坏政府征粮政策,影响根据地的经济资源,而且是一种变相贪污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严格注意这种现象的存在,而加以有效的处置"。民众对征粮工作有监督权,《淮海区救国公粮公草征集条例》第14条明确规定:"经征粮食人员有下列违法职行为,人民得向县区政府告发查明惩处之。1、浮收粮草意图贪污,致各户实缴数超过应征粮草者;2、用大秤秤粮草,致使人民有不应有之浮缴者;3、缴纳粮草时非法故意留难者;4、有其他违法渎职行为者。"一旦上报,政府立刻做出处理。

李干成进一步指出,根据地内人民节衣省食,缴纳公粮,支持抗战,公粮是他们的血汗,大家爱护他们所缴纳的公粮,也就是爱护抗日根据地。对所有管理粮食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提高政治认识,使他们了解粮食工作对于巩固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做到绝不贪污,绝不浪费,并且还要用最大限度,加以节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公粮受到无故损失,才能做到受之有道,食之无愧,才能对得住淮海全区的人民。

第四、对征集来的粮食严格管制,严惩粮食外运或是私贩粮食。

专署粮食处制定了粮食保管与支用条例,征集来的粮食要迅速运送到各级粮食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反对就地坐支及一切不符合收支手续的行为,其余机关不经专署同意不能随意支用。各机关、部队、团体,要切实检查,计口授粮,实报实支,不应多报一个人,不应多领一斤粮。如果不报花名册,就不发给粮食。

当时根据地有部分不明大义分子,为了一己私利,问外私运粮食或是私贩粮食,致使粮食外溢,影响根据地车民粮食供应。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李干成经由专署发布公告,严禁私运,并公布奖惩办法:1、各级政府、地方武装、民运个体及全淮海区人民都有缉拿私运粮食的权利及义务。2、各级政府及人民查获私运的粮食必须即时报告淮海粮食委员会处理,不得擅自没收,否则以贪污论处。3、从没收的粮食提出30%作为查缉或告密人的奖金,以资鼓励。4、禁令公布后,如敢违犯者,除没收其粮食及运具外,还要依法严惩。5、查禁粮食人员,如查获后擅自释放或收受贿赂者,以纵容奸商及贪污罪论处。6、凡贪污300元以上者,处死刑。同时加大缉查力度,在边防增派稽查人员,李干成自己也不定时到边防管秤查货。走私商人看到法令这样严格,检查这样严密,纷纷偃旗息鼓,不敢造次。

总的来看,李干成在淮海区一年多负责的粮食作卓有成效: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改进政策条例、整顿干部队伍、禁止粮食外运等措施的实行,使得淮海区的征粮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另一方面,结合春耕运动和劳动竞赛,根据地平稳地度过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军粮的供给,抵制住了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稳固了抗日民主政权。李干成牵头制定的各项政策、条例规范合理,也为淮海区日后的粮食工作所沿用。

五、为程道口战役提供有力保障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成为日、伪、顽的心头之患。国民党顽固派趁皖南事变之势配合日军对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不断挑起"摩擦",掀起反共高潮,妄图扼杀苏北根据地。

程道口位于今天泗阳县城西北二十余里的六塘河北岸三庄乡毕滩村。这里是苏北(淮海、盐阜)、淮北抗日民三庄乡毕滩村。这里是苏北(淮海、盐阜)、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往来联系的要道。1941年春夏之交,在日军向盐阜区"扫荡"时,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除在盐阜趁火打劫外,在淮海区又令保安第三纵队王光夏部两个团和顽敌泗阳县常备团在程道口、仰化集、史家集等处构筑坚固据点,令刘立卓、余士梅率两个团兵力进至涟水西北大兴庄、新渡口和张官荡等处构筑据点,并成立淮(阴)、泗(阳)、沭(阳)指挥部,和由灌东向西侵犯的徐继泰部相呼应,控制运河,切断苏北抗日根据地与皖东北根据地的联系,以便进犯淮海区和皖东北,策应由豫皖地区东犯的汤恩伯集团,进而扼杀淮海区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王光夏受命后,侵占程道口,令附近顽乡保长带队,集中了3000多名民工苦心经营程道口据点。据点由大小三个土圩组成,东西是两个小圩子,中间是个大圩子,以东西两个小圩子作为屏障,六塘河水从圩子南面自西向东流过,成了天然防线。在据点内筑6个堡垒及地道等坚固工事。四周有一道6米高的围墙,两道5米深、3米宽的外壕,四道铁丝网,2000米内的射界尽皆扫清。王光夏亲率1000余人依据这个自称固若金汤的据点,四面出击,妄图摧毁抗日民主政权。程道口据点是钉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中间的一个钉子,不拔除,后患无穷。

面对韩德勤、王光夏部的进攻,新四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为了集中兵力歼灭东西对进之敌,决心首先攻克程道口。代军长陈毅亲任前线总指挥,第四师师长彭雪枫任参谋长。1941年10月中旬,程道口战役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在陈毅代军长的统一指挥下,以新四军独立旅全部及第二师第四旅、第三师第七旅各一部共六个团的兵力为攻打程道口的突击兵团;以第二师第五旅、第四师第九旅主力集结于皖东北地区,准备阻击东进之顽;以第三师第十旅及第四师骑兵团位于淮阴以北地区,第三师第八旅位于淮阴与涟水之间,阻击韩德勤向程道口之增援;以泗阳独立团担任宿迁、泗阳方向警戒;以宿东游击队迫近津浦路活动,迟滞顽军东进。

10月14日,新四军各部队到达预定集结地点。第十旅第十九团胡炳云部于据点北王集、顾圩一线,独立旅第一团胡大荣部于张塘口、王老庄一线,独立旅旅部及第二团于小刘集、张庄一线担任对程道口的主要攻击任务;第二师第四旅十团秦贤安部,第四师独立团、骑兵团于据点西郑家楼、老陈圩一线对顽敌构成包围,防其西逃;第十旅第二十八、二十九团进抵古寨、刘皮集、五里庄、丁集一线阻击大兴庄、张官荡余士梅部增援并相机予以打击;淮海地方武装迅速肃清六塘河两岸游匪,维持淮海根据地治安,并担任对宿迁、泗阳方向的警戒。在程道口北800米处构筑一个碉堡,安上电话作为临时指所,陈毅代军长亲临这里指挥作战。15日各有关部队开始扫清外围据点,先后攻克史家集、仰化集、邱圩、丁庄、毕庄、张庄等据点,歼顽敌一部,余顽退守程道口。

也从这天开始,在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分区的领导下,泗阳各乡干部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战前准备工作。李干成带领前锋、战士剧社到泗阳五区三庄等乡演出,深入进行家庭访问,揭露顽固派破坏抗日的罪行,为前线的将士征粮。在群众大会上,李干成声讨了王光夏罪行,"群众情绪亦空前高涨,正所谓与其给土匪抢去买枪,不如给军队吃饱肚子保家乡。"县长夏如爱连发两份布告,揭露王光夏的罪行,群众纷纷集会,愤怒声讨王光夏的罪行,表示驱逐王光夏的决心。仅六塘河北岸12个乡,一下子就组织起4000余人的支前大军。当时正值秋收秋种时节,满地遍野的山芋、花生、黄豆,都急待收割,麦子要抢种,可是,他们说,宁可迟收迟种几天,也要把王光夏除掉!在决战临近的日子里,一支支工程队、运输队、担架队,通过第二运输站,沿着六塘河畔,潮水般地向程道口前线涌去。民工们全是自带干粮、铁揪、扁担和凉床,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

10月17日,彭雪枫奉陈毅之命令,从四师师部赶来道口参战。途经中扬小陈庄,深入虎穴,敦促王光夏的第一支队孙玉波部起义。18日,第二十九团攻克大兴庄,余士梅部被击溃,向张官荡逃窜。19日,第四师一部消灭了王光夏的第二支队,俘虏了支队长李守宽(李守维弟弟)以及其副官以下100余人。

至此,顽敌外围据点全部被肃清,程道口之敌陷入孤立境地。新四军各攻击部队推进至敌圩墙下,构筑工事,紧缩包围。决心首先攻占东西两小圩子,尔后集中兵力歼灭大圩子守敌。遂以独立旅第一团、第七旅第十九团各分两路分别对程道口的东西两小圩子展开攻击;以第二师第两路分别对程道口的东西两小圩子展开攻击;以第二师第十团占领程道口南面张庄、王庄、毕庄一线,担任对程道口之敌攻击;以独立旅二团于程道口东南之史家集,刘庄一线防敌逃窜,阻敌增援。20日17时,步兵发起冲击,经4小时激战,第十九团攻占西小圩,第一团对东小圩的攻击未能奏效。21日17时30分,第四旅十团参加攻击东小圩,在炮火支援下再次发起进攻,激战三小时,攻克东小圩和程道口(大圩子)两据点。此战役除王光夏率百余小圩和程道口(大圩子)两据点。此战役除王光夏率百余人逃窜外,余敌大部被歼。共毙伤顽军190余人,俘1230余人,缴步枪850余支,重机枪两挺,轻机枪12挺,迫击炮两门、电台两部、战马57匹及其它物资等。

程道口战役的胜利,大振了新四军军威,取得了反顽斗争的主动权。粉碎了韩德勤接应汤恩伯部东进,扼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阴谋,巩固了苏北、淮北两大抗日根据地,使广大劳动人民免遭王光夏部压迫和盘剥。收复程道口,加强战略联系,对根据地经济建设亦具有重大意义。李干成与军民一起积极支援前线,为程道口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0 阅读:17

玫瑰有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