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觉得去一趟卢沟桥就是“出远门儿”了,如今定居在了丰台区,才发现其实卢沟桥并不远,也才有机会仔细地去欣赏宛平城。有资料显示,宛平城是如今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这让我对这座城市增加了更多的“好奇心”。
宛平城的建造距离现在已经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建造宛平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卢沟桥东修建一座大型的“桥头堡”以守卫北京的西部。在这个战争已经进入了“高超音速导弹”的年代,我对于古代城池的理解有些“抽象”——在冷兵器的时候,如宛平这样的一座小城,真的能够发挥出很大的战略作用吗——有的时候真的希望可以拥有时间机器,可以让我回到过去看看历史的原貌。
因为是一座卫城,主要的作用是战略防御,因此宛平城并不像影视作品当中所见到的那些城池一样。东西两座城门由一条干道相连,在我看来,这条干道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在当年繁荣城市的的经济,而是为了方便部署士兵。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宛平城并没有南北走向的大道,居民区里的小巷子可能并非以前的道路,而只是盖房子留下的通道而已。
我在宛平的瓮城流连了很久,这是我“亲临现场”的唯一一处瓮城。我想象了一下当年战争时期的景象——攻城的一方打开了第一道城门之后,到底要不要进入瓮城呢?不进入瓮城,无法攻打第二座城门;进入瓮城,则进入的士兵要面临着腹背受敌的不利形势。在城墙被占领之前,瓮城会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陷阱”。记得小学学校组织秋游来宛平城的时候,城墙还是可以上去的。在城墙上俯视瓮城中的人,真的觉得很有“战略优越感”。
宛平城中的一些“古代机构”设施建筑依旧存在着,包括县衙、宛平驿站……等等,略微遗憾的,是县衙并没有对外开放、而曾作为卢沟桥第一小学的兴隆寺也没有开放。我对于古代寺庙建筑或者遗址是非常有兴趣的,县衙,除了影视里面我从没有亲眼见过。希望有一天这些景观可以对外开放,让我有机会对这座城市了解得更多。
这次来宛平城,是2024年的10月,刚好赶上“宛平城内平房居民搬迁”进程,让我思考的,是这些平房区的居民搬走之后,宛平城会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呢?从对传统文化喜爱的角度而言,我是真心希望宛平城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恢复明清时期的古貌,作为一座有代表意义的两开门卫城,如果能够参照史料恢复宛平城的旧观,将会打造出北京西部非常有特色的一处旅游目的地。
当然,我也知道任何文旅项目的存在都需要“自我造血”的能力,可是就我本人而言,我真的不希望宛平城内被“过度商业化”。如果当年的宛平城里有餐馆,那么修复之后也可以有餐馆;如果当年的宛平城只是一座驻守士兵的堡垒,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宛平城的附近专门修建一条商业街以作为宛平城文旅的配套补充呢?
我并不反对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融合与交相辉映,只是,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或者其他别的什么人想亲身去体验一下“古代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前的宛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