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来说,读书的目的是一个由三件事情组成的集合,这三件事情分别是:消磨时间、积累知识、引发思考。消磨时间就不用多做解释了,这似乎永远是人们在“学业”以外最主要的读书原因,而积累知识与引发思考这两项,都与“读书的收获”有关系,而想要让“读书收获”的效率最高,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抓紧时间把读到的东西用出来”。
关于读书,“开卷有益”是一句特别有道理的话。不止是那些“知识型”的书籍才会给我们带来阅读之后的收获,哪怕是一部小说、一本漫画,如果可以引发我们思考的话,都会让阅读者了解或者学会一点什么。比如古典小说里面的《封神演义》、《西游记》、《镜花缘》等等,貌似只是“闲书”,但是却会让读者了解更多的中国古代传说与文化掌故,并且,小说中的有关是非道义的论断也会更加容易影响人们的心灵。
网络上很多文章在谈到“如何读书”的时候,总是会把重点放在“读”这一行为上面,但是实际上“读”只是过程,读过书的收获才是我们阅读的结果。读任何一本书都是要花费时间的,那么,对于花费了我们自己时间的事情,怎么能够不在乎结果呢?
把读到的内容赶紧用出来,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是把书中的内容复述出来讲给别人听;另一个方面就是把书中的内容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
复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书籍内容的记忆。不要小看“复述”的价值,读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复述出来的内容是不同的,每个人在读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逻辑,这就导致了我们对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而对其它内容则忽略不计。通过复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完善自己对这本书整体的认知,同时也可以通过与聆听者的交流表达出对书中内容的观点、且可以与聆听者互动,就聆听者提出的问题去思考书中内容的欠缺或是我们理解上的欠缺。
实践,从道理上来说是人类生存的必然组成部分。书籍所代表的是间接经验与理论知识,而我们对世界的完整认知,必然要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进行下去。实践,并不是我们证明或证伪书中内容的方式,而是我们判断书中所讲是否适合我们的方式。比如看过一本菜谱,照着书中所讲却无法做出美味的佳肴,未必是书中的内容讲错了,“读书的人不适合做菜”也是一种很现实的可能性。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在读过书之后是不会进行思考的,这也导致了“读过的书很快就会被忘记”这一现象的存在。“用出来”,无论是讲给别人听还是作为自己执行的参考意见,其中肯定融入了思考,最起码,这种思考可以让我们不会那么容易就忘掉自己所读过的内容。
“玄学”一点来说,把读过的书“用出来”其实对于小朋友和老年人的大脑都是有好处的。对于小朋友而言,复述自己读过的内容可以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大脑整体逻辑思维的建立;对于老年人,去和家中老人讨论一本大家都读过的书,可以帮助老年人调动自己的记忆、也算是一种“头脑体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