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108ec94849f0d97a2fc4e0f6503c2b.jpg)
记得是在08年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软件即服务”的概念,在接触这个概念的瞬间,我觉得“服务”的逻辑打开了我对“软件”的思路;更早之前,我接触到的是“所见即所得”的概念,同样,这个概念曾经让我觉得“一场IT技术革命开始了”。如今,在经历了很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我认为“文旅即消费”不仅是我对文旅产业的理解,同时也是文旅产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趋势。
无论是“所见即所得”、“软件即服务”还是“文旅即消费”,这三个概念所强调的都是最后两个字,“所得”、“服务”、“消费”……无论前面用了怎样的辞藻来修饰,这才是重点,这才是结果。在文旅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面向未来属性”的产业态势的时候,自身定位变得越来越关键。文旅项目需要有定位才能够明确受众、让投资有的放矢;同时,文旅产业也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才能够指引方向,让从业者找到动力源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b316496fef867bd681ebfdc96b6db6.jpg)
在我看来,文旅即消费一共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定义内涵,它们是:1、对于城市、地区而言,文旅项目的出现需要投资,而投资到地方的资金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回报属性的消费行为”;2、文旅项目的投资回报需要从游客的消费中产生,只有面向消费者消费的文旅投资才是正确的文旅建设方式,才能够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3、文旅项目本身具有整合“消费者出行资源”的能力,文旅即消费所指的并非聚集于文旅项目的消费,而是游客整个的“出行消费”;4、不能够产生消费的文旅项目不仅无法保证自身的存活,同时如果进行划分的话,也把自身划分到了“公益项目”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旅项目”当中。
在去过无数个地方、考察过无数个项目并与无数位文旅投资人、从业者进行交流之后,我发现在文旅产业当中存在着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模式是地产行业转型而来的“地产思维文旅”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投资人虽然已经进入了文旅圈,但是在规划和经营思路上并没有从“土地思维”当中跳出来,“地产思维文旅”的最大特点在于——土地是资产而不是负担;另一种模式则是看到一些成功案例之后的“情怀思维文旅”,这种模式下的投资人与经营者大都没有文旅产业经验,他们所坚持的情怀就是“要把自己所看好的文化概念与文化符号”弘扬出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c36323e1695dff2a3ed2642295958d.png)
我很喜欢说“在人类没有弄清楚宇宙如何而来、往何而去之前,道理的正确性都必然存在于某一个时空阶段当中”,对于文旅的认知也是如此。“地产思维文旅”和“情怀思维文旅”都有其理论依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是在改变的。当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大型文旅项目”的失败案例,是否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文旅”的定位,就当我们都是普通的出行人与游客吧,我们想要的文旅是什么,我们想要的文旅是——“文旅即服务”,那么换个角度,从文旅项目一方去逆向思维呢?服务总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必然要由游客来负担,因此“服务即消费”的说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把“游客”与“文旅项目”串联起来,“文旅即消费”才是这个行业的真正定位解读,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业内人人士站在“逻辑正确”的角度去思考。
我很喜欢琢磨文旅产业与文旅项目的相关话题,“文旅即消费”系列是对我这么多年来思考的总结与分享,欢迎讨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db0bf036213a3dc88018b28890a1f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