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暑假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小神兽”们要回到学校了,老母亲们都暗暗在心里松了一口气,可为数不少的“小神兽”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还在留恋放飞自我的暑假生活,害怕即将来临的学习生活。
在不少家长的眼里,孩子读书学习一定是痛苦的,这种想法甚至成为一种惯性思维,而家长的这种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不少孩子不仅没有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反而畏惧学习,把学习当作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很显然,孩子在这种状态下是不可能把学习搞好的,即使在一段时间能取得理想成绩,也无法持续多长时间。
读书学习一定是痛苦的吗?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从我多年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家长引导得当、教育有方,孩子完全可以改变“学习是痛苦的”固有思维,把读书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快乐才是孩子在学习道路上长期坚持下去的“秘密武器”之一。
不可否认,相对玩乐而言,学习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这种辛苦并不等于痛苦,它更多体现在体力层面上,而不是精神层面上。换句话说,“学习”是自带快乐因子的,而不是痛苦因子,痛苦因子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在引导教育上的不当造成的。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对学习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痛苦的话,那一定是我们家长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家长如果引导教育方法不对,孩子在学习上就找不到发力点和方向;孩子如果找不到发力点和方向,也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一旦不对,孩子就会在学习上感到吃力;孩子在学习上感到吃力了,学习就搞不好;孩子如果学不好,也就没有成就感;孩子长期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感,也就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这里面是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很重要。
事实上,没有哪个家长不想解决孩子学习不快乐的问题,但要真正解决好这种问题,我们只能从源头上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而这个源头并不是在大家想象中的孩子的身上,实际上是在家长的身上,家长用怎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引导教育孩子,将决定着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是否走的行稳致远。
以孩子每天要面对的学习来说,从表面上来看,孩子每天忙忙碌碌的,不是在赶着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在忙着刷父母额外布置的习题。很多孩子每天按部就班这样做,也都习以为常了,殊不知,从人的心理学角度来看,最讨厌重复做一件事情,比如辛辛苦苦做了一个PPT,突然因为某种原因丢失了,相信有很多人都会立即崩溃。孩子的心理也一样,想想看,让孩子每天重复去刷早就会做的题,孩子能不厌烦吗?我们还能指望孩子对学习产生好感吗?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孩子所学习的内容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使得孩子望而生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孩子是把学习当成乐趣还是痛苦,背后所折射的其实是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同。
教育孩子有三层境界,最低一层境界是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是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的榜样,最典型的就是家长一边窝在沙发上玩手机,一边对孩子吆喝着“还不快去学习!”
中间一层境界是家长亲自上阵,具体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等,不过,等到孩子升到初高中阶段,很多家长在学习辅导上可能感到力不从心。
最高境界就是家长给孩子做好言传身教,进行正向引导,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点,努力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经常支持和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向上和学习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很多事例都证明,懂得正向引导孩子的家长,即使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没有多好的教育资源,也能培养出很优秀的孩子来。
这就像我老家一户邻居,父母双方学历都很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能培养出一双优秀女儿(双胞胎),两个孩子在前几年分别考上清华和北大,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反过来,如果家长没有真正领悟到教育真谛,也不懂得从正向去引导孩子等等,即便是高学历,都很难培养出一个能成器的孩子。
在这方面我就有很深的体会,家长如果能够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点、遵循基本教育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特质、在教育孩子上不急不躁、善于调动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话,就能一扫往日学习痛苦的阴霾。
好的教育并不反对学习的辛苦,但如果孩子感到学习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就不算是一个成功的教育。
针对孩子对学习畏惧的情况,我们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订一个相对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这种容易程度是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当孩子完成学习目标以后,家长要对孩子不断加以鼓励,久而久之,就能让孩子产生自信,进而对学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如果一直存在的话,孩子在学习上的后劲将会越来越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把学习当成乐趣的孩子!
都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