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吃面条,不是说有多么好吃,就是感觉吃起来贴别爽,小时候在家吃凉面,也是用挂面煮好了之后泡在凉水里面,然后配上菜码,黄瓜丝、芝麻酱、蒜泥、咸菜、炖豆角、西红柿炒鸡蛋等等拌在凉面里面,用筷子一挑一挑,拌一拌,挑起面条往嘴里一送,那美味简直绝了,每次吃三大碗都觉得不够,中午吃完了,剩下的面等到下午还能接着拌拌接着吃,感觉这一个夏天每顿都吃凉面都吃不腻。
有时候坐车回家,每次都晕车,弄的自己一天都吃不了东西,但是回到家肚子却很饿,母亲去厨房里葱油炝锅,煮一碗挂面,有时卧个鸡蛋,有时还加点虾皮、紫菜什么的,汤汤水水的一大碗,挂面上桌时再滴上几滴香油,丢上几片香菜,感觉好日子也就莫过如此了,三口两口,让我吃得心满意足。
现在去超市买挂面,看到很多包装豪华,薄薄一纸盒,印刷精美的挂面,有时候是很精美的塑料袋,图案印的很精美,很精致,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论送东西的话,估计谁送这个啊!就算有人过寿吃长寿面,也是自家人擀的很长的面,也没听说要挂面的。那不是害人家嘛!
满架子的挂面,看的我都挑花了眼,这和我记忆中的挂面大相径庭,早年的挂面几乎全裸,只在当腰处裹上四指宽的一张白纸,一斤一包装,粗细自选。
我去超市购买挂面,还是挑一些实惠的购买,因为我对面条没什么挑剔。不管配料如何,添加了什么等等,我主要是关注性价比,一斤的两斤的或者800g的等等我都看看价格,然后再换算成统一的重量去比对对应的价格,感觉那个便宜点,实惠点才去会购买 。
小时候一般家庭都会买粗挂面,那时候还有的人去农村卖挂面,用麦子换,家家户户多少备点应急,哪天家里没馍了,不想做饭了,一家人吃个凉面也是个办法。
小时候也好奇这挂面是怎么做成的,长长的,扁扁的,每把都切的很齐,一样长。为什么要叫挂面,为什么不叫别的,为什么挂面有宽的,还有细的,是因为细的好煮吗!纠结了很久,但是在自己村里和附近的村里都转遍了也没发现过有做挂面的,甚至卖挂面的都没有。往往卖挂面的隔很长时间才来一次,并不是两三天来一次,每次来的好像很着急似的,来的快,走的也快,好像很着急的样子!
上乡里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去修自行车,就发现一家做挂面的,那时候感觉很新奇。毕竟这是小时候的疑惑,现在终于要揭开他神秘的面纱了!
不过很遗憾,去到里面的时候,里面没人,只能呆在外面看着那些晒着的挂面进行脑补。那些挂面很长,一米半多长,用一个个细细的竹竿挑着,挂在外面的两个平行木上。一排排的,用阳光和风进行风干,有几根面条估计是不合群,散乱的落在地上铺好的白布上。面对着一排排的面条,风轻轻的拂过,面条也不停的随风摆动,甚至还能闻到一股清香,那应该是他本来的味道吧!至于晒干后怎么切,我想应该有专门的工具吧!
现在很少能见到那样人工做面条的了,应该是全部的机器做的了,也见不到晾晒的场景了,也闻不到那原来的香味了。
小时候看到晾挂面的木棍就走不动道,那木棍又直又光滑,没有树皮,拿在手里肯定是一件趁手的“兵器[得瑟]”
金沙河的挂面比较好吃
以前走亲戚带两封挂面倍儿有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