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向来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不过呢,它同时也被视作困龙之地哦。这里有着连绵的崇山峻岭,这崇山峻岭,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呢。就说秦国吧,它得到了蜀地之后,凭借此地的优势,最终得以平定天下。还有刘邦,他是从汉中这个地方兴起的,之后成功建立起了延续400年之久的汉朝呢。刘备呢,同样是在蜀地这里发展兴盛起来,进而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诸葛亮就没那么顺利啦,他多次出兵祁山,可最终却是一无所获,没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呢。
蜀地就好似一个特殊的“加油包”呢,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和关中地区联系起来看的话,要是能掌控蜀地,往往就有更大的赢面;可要是与关中没什么关联就得到了蜀地,结果常常是被困在其中,最后走向灭亡。你看呐,那巍峨耸立的秦岭,就像一道天然的巨大屏障,把蜀地给牢牢锁住了。在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可把晋朝的元气给折腾得大伤特伤。就在这个时候,氐族的李雄率先行动起来,割据了蜀地,并且建立起了“成汉”政权,就此拉开了五胡乱华这段历史大幕呢。
在那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氐族、匈奴、羌人、鲜卑、羯人这些少数民族就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上历史舞台,轮番在北方这片土地上折腾起来。他们的这些举动导致整个北方地区全面陷入了混乱且被其掌控的局面,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状况下,生活在北方的汉人百姓们可就遭了殃啦,他们根本没办法继续安稳地待在自己的家园,于是纷纷选择往南方逃亡,去寻找能安身立命的地方。而这一段历史时期呢,在后来就被人们称作“衣冠南渡”,同时也被叫做“五胡乱华”,这两个名称都记录着那段汉人南迁、北方大乱的特殊历史阶段。
在匈奴、羯人接连遭受败亡命运的时候,占据着蜀地的氐族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番景象,他们在那里长久地安定了下来。这氐族之所以能如此,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蜀地那犹如天然屏障般的天险地势。凭借着这一优势,氐族在蜀地可是干了不少坏事,各种恶行不断,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却一直没有呈现出要亡国的态势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到有一位汉人英雄横空出世,人们这才惊觉,原来灭蜀还能有这样的方式啊!在此之前,氐族占据着天府之国,形势颇为复杂。而随着这位英雄的登场,凭借其非凡的谋略与果敢的行动,氐族最终被成功赶出了那片富饶的天府之国。如此一来,汉人得以收复长江上游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半壁江山,让局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晋代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个人名叫彝,不幸被韩晃给谋害了,而当时的泾县县令江播,也参与到了这件事当中。那时,有个叫温的人,年纪才仅仅十五岁,可当他得知父亲被害的消息后,内心满是悲愤,他把兵器当作枕头,日夜哭泣,甚至眼睛都哭出了血,心里就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为父亲报仇雪恨。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等到温十八岁的时候,恰好江播已经去世了。江播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彪以及另外两个兄弟,他们正在为父亲守丧呢。这三兄弟,心里也清楚温一直怀着复仇的心思,所以就事先在守丧时所拄的丧杖里面暗藏了利刃,时刻防备着温的到来。而温呢,他很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假装成前去吊唁的宾客,就这样得以进入到江家。一进到屋里,温瞅准时机,就在江家守丧的庐舍之中,抽出利刃直接把彪给杀死了。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去追赶江播的另外两个儿子,并且也成功地把他们都杀掉了。温成功地为父亲报了仇,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对他的这份孝心和果敢的行为称赞有加呢。
据《周书》记载,要成就非凡的事业,那就必须得等待非凡之人出现才行。就拿蜀地来说吧,那里有着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势,而这地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粮草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啦。就说那贤能的丞相诸葛亮吧,他曾经六次出兵祁山,可每次都是因为粮草耗尽,最后不得不返回。本想着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周到完备,可结果呢,却是什么收获都没有得到。
桓温可真是个与众不同的狠角色,称得上是一位对自己都能下得去狠手的英雄呢。想当年,桓温才15岁的时候,遭遇了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他的老爹被人给杀害了。这对年少的桓温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从那之后呢,每到夜晚,他都是枕着长长的戈睡觉,心里怀着对杀父仇人的深切仇恨。那种悲痛和愤恨之情,都让他眼中哭出了血泪,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一心只想为老爹报仇雪恨呐。
在他18岁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他的那些仇人啊,全都死了,当时仇人的三个儿子正在操办丧事呢。这几个儿子心里头可都提防着他,知道他有可能会来报仇,所以都提前准备好了武器,就怕他突然出现搞出什么动静来。可没想到啊,他居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假装成是去吊孝的人,混进了仇人举办葬礼的现场。就在大家都没怎么防备的时候,他突然出手了,首先就朝着仇人的长子下了狠手,一下子就把仇人的长子给杀了。这一下,现场可就乱了套了。但他可没就此罢手,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就那么在人群里横行无忌起来。紧接着,又先后把仇人的另外两个儿子也都给杀了,这一番操作下来,也算是把仇给报了个彻底。
在过去,曾有这么一个人,他的父亲被仇人所害,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竟然将仇人的一家都给杀害了。而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很多人都觉得他这种行为很了不起,还纷纷称他是英雄呢。要知道,人的性格往往会对其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个时候,正是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汉人无奈只能往南方逃亡,而胡人却肆意横行,到处都是一片混乱的景象。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像他这样有着强烈血性、敢为了报仇而采取极端行动的人,又怎么可能会选择默默忍受、保持沉默呢?注定是要做出一番让人瞩目的举动的。
那时候,桓温心里盘算着要去讨伐蜀地。可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不行,觉得风险太大,不应该去做。然而乔却不这么认为,他向桓温劝说道:“要是能挑选出一万名精锐的士兵,让部队轻装简从,然后迅速地向蜀地进发。等到蜀地那边的人听到咱们出兵的消息时,咱们的军队应该已经顺利进入到蜀地那些地势险要的地方啦。到那个时候,李势和他手下的那些君臣,也就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和咱们打上一仗了。如此一来,把他们擒获就是必然的事儿。”这事儿在《晋书》里是有记载的呢。
桓温开始镇守荆州以后,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要去讨伐蜀地的氐族。然而,对于他的这一想法,众人纷纷出面劝阻,这个说不行,那个也说不行,总之是各种不赞同。要知道,那可是个胡人肆意横行的时代,在大家看来,能不被胡人南侵就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事儿了,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主动去发起反攻呢?
有这么一种情况,就好比两个行事风格较为大胆的人碰到了一块儿,这里面其中一人是袁乔,另一个则是桓温。桓温呢,在当时也算是个激进派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袁乔看来,桓温这个所谓的激进派居然还显得太过保守了。那袁乔是怎么做的呢?他直接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说咱们干脆别在那儿讨论到底要不要征伐蜀地这件事儿了,现在就立刻行动起来。他建议只带上1万人马,然后采用轻兵速进的策略。什么天险之类的困难,在他眼里都不算事儿,他觉得凭借这种快速进军的方式,等到对方收到咱们发动进攻的消息的时候,咱们早就已经成功渡过那些所谓的天险啦。
永和二年的时候,有个人率领着众人朝着西边去征伐了。当时呢,是康献太后在当朝处理政务呢。而这个准备出发去征伐的人是谁呢,就是桓温啦。桓温在即将出发之际,还专门写了奏疏呈上去,然后才动身出发去进行这次西伐之事呢。——《晋书》
在那样一个众星皆暗的时代,桓温和袁乔这两人可谓是一拍即合呢。他们的行事作风相当果敢,甚至都等不及皇帝那边给出回复,就果断地率领着一万人的队伍,径直朝着蜀地进发了。要知道,蜀地那可是有着天险之称的地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可他们就这样毫无畏惧地一头闯了进去。
当军队行进到彭模这个地方的时候,便下达了这样的命令:安排参军周楚和孙盛负责看守军中的粮草、器械等辎重物资。而将领自己则亲自率领着步兵,径直朝着成都的方向进发。这一情况在《晋书》当中有着相关的记载呢。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万无一失的计策,那些人甚至连粮草辎重这样重要的物资都敢直接丢下不管。就因为他们人数比较少,而且冲锋的速度还特别快,所以当成都方面得到相关消息,接着再派遣援军赶到江州去进行防守的时候呢。
桓温当时可是率领着1万大军呢,这支大军早就已经严阵以待、等候许久啦。桓温甚至还谋划着要借助当地的天然险要地势,去设下埋伏,好对防守方的大军来一场出其不意的伏击。可谁能想到呢,桓温他们是在长江以南的地方埋伏起来的,而从成都赶来的那支大军走的路线却是长江以北。桓温这边一看到成都的援军已经出动了,他心里立马就琢磨开了,这成都的援军都出来了,那成都城里可不就没多少兵力了嘛,可不就相当于空虚了。
也不管面对的是何种敌军了,直接就把粮草全都扔在原地,然后大军精简装备,径直朝着成都的方向奔袭而去。只留下周楚、孙盛这几个参军,让他们在原地负责看守那些辎重物资,而其余的所有将士则全部出动,投入到这次直取成都的行动当中啦。
桓温行军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当他的军队一路前行,进入四川盆地的时候,盆地内好多敌军都还没来得及聚集起来呢。结果这些敌军就听到消息说桓温的军队已经打到成都城下啦,这一下可把他们吓得够呛,纷纷都不敢应战,直接就自行溃散了。就这样,到了最后阶段,桓温这边把负责运输辎重的部队给去掉之后,就只剩下几千人了。而他们所面对的,基本上就相当于是和守卫成都这一座城的敌军来开战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桓温率领军队前来,李势便出动全部兵力与桓温在笮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过程中,桓温这边有个参军叫龚护的,在战场上不幸战死了。这一下,桓温军队里的将士们心里就有点发慌了,都产生了想要后退的念头。可巧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负责敲鼓传达军令的鼓吏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失误地敲响了进军的战鼓。这鼓一敲可不得了,将士们听到进军鼓响,下意识地就朝着敌军发起了进攻。你还别说,这一打,李势那边的军队一下子就被打得大败而逃了。桓温这边呢,趁着这胜利的势头,一路乘胜追击,径直向前挺进,还顺势把李势那边的小城给焚烧掉了。
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桓温所带领的军队,在人数方面处于一种极为不利的态势,和敌军相比,那简直就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并且呢,军队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缺乏辎重补给,这对作战来说可是相当不利的因素呢。就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桓温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和勇气。他亲自站在了军队的最前沿,不断地鼓舞着士气,要知道,那可是非常危险的位置。敌军的弓箭不断地射过来,甚至都射到了他所骑的马的跟前了,可桓温依然坚守在那里,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还有一位参军叫龚护,他本来是从事文职工作的,可能平时都很少经历这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但在这次战役当中,他同样表现得极为英勇,在冲锋的道路上,不幸战死了,真的是很让人惋惜。
当时的战况十分惨烈,己方死伤的人特别多,而且敌人的数量还特别庞大呢。在这种艰难的局势下,已经有将领忍不住喊着要往后撤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个有意思的情况。有个负责敲战鼓的小兵呢,也不知道是真听错了还是怎么回事儿,居然把命令给理解错啦。结果,他直接就大力地猛敲起了进攻的战鼓。您还别说,之前建议桓温带着1万人入蜀的袁乔,这一下像是被注入了强心剂一样,又变得极度疯狂起来,带着部队就展开了全面的反攻。这一通猛打,最后还真就彻底把氐族的那支大军给打垮啦。
话说桓温出兵之后,时间仅仅过去了3个月,就在当天,他顺利地进入了成都城。要知道,桓温当时率领的兵力仅有1万人,而所用的时间也不过区区100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桓温成功地跨越了蜀地那险要的地势,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想当年,诸葛亮可是花了10年的时间都没能走完这条路,而桓温却做到了,着实令人惊叹。
在诸多差别当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锐气、勇气,还有那种孤注一掷的戾气了。要知道,很多时候机会往往就只有那么一次哦。一旦第一次没能把事情做成,那往后再想做成可就会越来越困难啦。就拿诸葛亮来说吧,他战果最为显著的一次行动呢,就是其中的一次北伐了。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就是因为当时曹魏方面完全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他凡事都想要追求周全、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因为这样的心态,使得他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压根就没产生那种不顾一切、拼上性命去干的想法。他既不敢去冒险尝试,也不懂得该如何去放手一搏,更从心底里不愿意去打这个赌。如此一来,也就注定了会走上那种一开始劲头很足,可接下来就逐渐衰弱,到最后更是气势全无的命运之路了。
桓温这个人可不一般呐,当他读到那段记载着“神州陆沉”的历史内容时,心里满是无尽的悲伤。要知道,从桓温这儿起呢,汉人军队就渐渐有了一种拼命的精气神儿了。这和之前闻鸡起舞的祖逖所带领的军队情况是不一样的哦。祖逖带领的军队呢,主要是以防守作为策略,然后采取游击式的进攻方式来和敌人周旋。而桓温所带领的军队呈现出的那种拼命的劲头,又是另外一番情形啦。
桓温这个人啊,厉害就厉害在他只带着为数不多的兵力,就有胆量轻兵突进,直接去和敌人展开那种硬碰硬的血战、野战,而且还是以堂堂正正的方式去进攻呢。在战斗的过程中啊,情况那是相当激烈,就连很多在军中担任文职参军的人员,都英勇无畏地战死在阵前啦。要知道啊,这可绝不是桓温一个人单打独斗所造就的辉煌场面哦,而是意味着整支军队,从将领到士兵,上上下下全都有了一种灵魂,一种为了胜利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灵魂。所以呢,咱们看诸葛亮啊,更多的是觉得他一个人实在是让人心疼不已,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嘛。可桓温这边呢,却是他带领的那一整支军队,所作所为都让人由衷地感到骄傲啊。
话说桓温成功进入成都之时,也就意味着“成汉”政权彻底走向了灭亡,如此一来,长江上下游地区再度回归到华夏正统的统治之下啦。您知道吗?当时还有这么个情况呢。有一支辎重部队,在行军途中被丢在了半路。可别小瞧了这支队伍,在参军周楚和孙盛的带领下,他们居然打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战绩。原来,“成汉”政权曾派出主力部队去阻击他们呢,可最终呢,这支辎重部队凭借自身的能力打赢了那支“成汉”的阻击主力部队,然后顺利地抵达成都,与桓温的队伍胜利会师啦,这可真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话说有个叫孙盛的人去参军了,在成都进行整理档案的工作期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那是在前朝的时候,姜维在投降钟会之前,曾经给刘禅留下了一封密信,信上的内容是“愿陛下忍数日之屈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这个人啊,他本是在魏国出仕,已经在魏国那边有了相应的名分。可后来呢,他却跑到了蜀汉那边去了。从对君主的忠诚角度来讲,他这样背离自己原本侍奉的君主,只是为了去追逐个人的利益,这怎么能算得上是忠诚呢?再看看他对待亲人的做法,他抛下亲人不管,就为了自己能够苟且偷生,逃避一些状况,这显然不符合孝道的要求,所以说他不可谓孝。而且呢,他对自己原来所在的魏国还造成了损害,这种行为可不能说是有义之举呢。当面临一些危难情况的时候,他没能做到为了坚守节操而慷慨赴死,没有死在那些艰难的局势之下,这又怎么能说他有气节呢?另外啊,在治理方面,他也没能很好地施行德政,反而是让百姓疲惫不堪,就为了去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去逞能显摆吧。在肩负着抵御外敌、保卫疆土的重任之时,他却让敌人有机可乘,导致己方失去了防守的优势,把该守住的地方给弄丢了。说到他的智谋和勇敢嘛,那也实在是没什么可值得夸赞的地方。忠诚、孝、义、节、施行德政、有勇有谋这六个方面,姜维可是一个都不沾边呢。所以啊,他实实在在就是魏国的一个逃亡之臣,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那种混乱的宰相角色。要是还说他是什么人的楷模典范,那可真是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啦。
孙盛被一种精神深深触动,进而开启了他的写史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出了两部堪称不朽的经典之作,那便是《魏晋春秋》以及《晋阳秋》。而且,孙盛还公然为姜维展开辩论呢。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蜀汉之所以亡国,责任在于姜维,孙盛觉得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荒谬了。要知道,孙盛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内心怀揣着一种精神,并且一心想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多年之后啊,孙盛曾经的老上司桓温那可是权势滔天,在朝野之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呢。他主导了好几次北伐行动,那动静可真是大,搞得天下都为之震动。不过呢,桓温也并非一直顺风顺水啦,他也经历了枋头之败这样的挫折。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桓温不禁含着泪感慨起来,他说道:“想当年我第一次进行北伐的时候,当时种下的那些小树呢,如今都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啦。你看看,就连树木都已经变成了这般模样,岁月流转,我又怎么可能还不衰老呢?”
桓温经历了一次败绩,这件事对他来说可谓是相当不光彩。而孙盛呢,他可不管桓温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顾及以往和桓温的那点旧交情,就只是按照事情的真实情况,把桓温的这次败绩原原本本地记载了下来。桓温得知此事后,那叫一个气啊,直接就把矛头对准了孙盛的儿子,对他进行威胁。桓温怒气冲冲地说:“你看看你父亲,怎么就搞不清楚状况呢?什么事情该写下来,什么事情不该写,他心里就没点数吗?他这么做,难道都不为你们一家人考虑考虑后果吗?”
当时有人精心抄写制作了两份定本,然后将其寄送给慕容俊。到了太元年间,孝武帝广泛搜集各种奇异的见闻之类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于辽东那个地方得到了这两份定本。之后,孝武帝拿它们相互进行考证校对,结果发现其中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鉴于这种情况,这两份定本便都留存了下来。——《晋书》
孙盛这人着实令人钦佩,他始终坚守事实真相,并且为此做了十分周全的准备。他把相关内容写了两份,其中一份就留在自己手中妥善保管着。而另一份呢,则直接寄给了燕国的慕容俊。他为何要这么做呢?原来啊,他是担心桓温会采取极端手段,比如灭门并且毁掉这些记载着真实情况的书籍。在那样复杂且充满危机的局势下,孙盛的这一系列举动,无疑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人性当中闪耀着的光辉,还有那令人赞叹的文人风骨啊!
在这个时代,究竟谁能称得上是主角呢?是那凭借北伐之举而威震天下的桓温,他的军事行动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还有袁乔,此人胆量非凡,仅仅率领着一万人,就敢放出豪言要灭掉蜀国,这般气魄着实令人惊叹。再者就是有着董狐那般刚正不阿风骨的孙盛了,其品行气节备受赞誉。甚至啊,还有那个不小心“敲错”战鼓的小卒呢,他在不经意间似乎也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留下了一抹别样的痕迹。
在当今这个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堪称是时代的主角呢。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细细想来,这话确实很有道理,也许正是困境的磨砺,能够让人得到升华吧。你看,在那个汉人经历诸多艰难、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颇为沦丧境地的时代里呢,却有一批人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星辰般出现了。他们身上绽放出的光芒,就和先秦诸子那般璀璨夺目,而且是集体性地在这批人身上展现出来了,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呢。
你瞧啊,在某些时期呢,有些人他们打仗、争权夺利,可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某一个家族、某一个姓氏去争夺天下啦。在这个过程当中啊,也就那么几个特别突出的大人物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名字,被后人所知晓。而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呢,都是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没什么特别的作为,就那么浑浑噩噩地过完了一生。再来说说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那时候情况可复杂啦。北方局势动荡,很多士大夫阶层还有一些百姓就往南方迁移,这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啦。虽说这是在一个挺凄惨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事儿,到处都是战乱纷争,百姓生活也不安稳。但是呢,这个时代却有着别样的闪光点哦,那就是文人墨客以及很多有气节的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风骨,他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和品格,这种风骨在那灰暗的时代里闪烁着光芒呢,真的是很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