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极为悲壮的豪言,那便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初秦国灭掉了六国,在这其中呢,楚国可以说是最无辜的。那时候,秦昭襄王使了个计谋,把楚怀王骗到了咸阳,结果呢,到了咸阳之后,竟然就把楚怀王给阴谋囚禁起来了,这哪是一个王者该干的事儿!就因为这样,楚人心里可不服秦人呐。后来楚南公就说了,哪怕楚国最后只剩下三户人家了,可只要这股不服气的劲儿还在,那么将来灭掉秦国的,也必定会是楚国。
在秦始皇离世后的第二年,陈胜、吴广便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也就是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当时啊,他们打出的旗号是以公子扶苏的名义,并且建立了一个叫做“张楚”的政权呢。就这么一下子,这起义的浪潮可就被彻底拉开了,而“楚”这个字,也从此成为了秦末那段历史当中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关键所在啦。
刘邦是在沛县起兵的,那时候啊,萧何、曹参他们都尊刘邦为“沛公”呢。说起来,刘邦起兵的时间和项梁、项羽叔侄相比,其实也晚不了多少。可让人纳闷的是,为啥刘邦这边一直发展得不太顺利,没能迅速壮大起来?到最后呢,竟然还成了项梁的部将,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你看啊,当初陈胜首先发起反秦之事,可他并没有拥立楚王的后代,而是自己称王了,这样的做法呢,他的势力是没办法长久维持下去的。如今您在江东起兵,那些楚国各地纷纷起兵的将领们,都争着来归附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您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大家都认为您能够重新拥立楚王的后代。——《资治通鉴》
范增曾向项梁献上一计,他说道:“您是在江东起兵的,您看那楚地的将领们,为啥都争着来投奔您呢?这其中是有缘由的。您家里世世代代可都是楚国的将领,就拿您的父亲项燕来说吧,那可是在战场上英勇战死的。正因为如此,楚国的百姓们心里都觉得,您肯定能够担负起复兴楚国的重任呐!”
要知道,大义名分可是有着相当强大的力量呢。想想看啊,打天下的时候,怎么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把所有人都打败,而且也没办法做到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地臣服于你。不过呢,要是有了像楚国这样一个名头的话,情况可就不一样啦。江东那一带的人呢,就都会愿意跟着你啦。到时候,你只需要去把那些心里不服气、不愿意顺从的势力给打败就行啦,剩下的其他人呢,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安分守己起来,如此一来,完成改朝换代这件大事也就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啦。
在那个时候,项梁觉得某人所说的话很有道理,便采纳了其建议。随后,项梁开始在民间四处寻找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经过一番找寻,终于在民间找到了熊心,彼时的他正从事着牧羊的活计呢。到了夏天的六月,项梁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将找到的熊心拥立为楚怀王。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顺应广大民众的期望,毕竟楚怀王在民众心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的。
话说当时啊,项梁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从民间把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给找了出来,然后尊奉熊心为楚怀王。这一下可不得了啦,楚国故地的那些老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都赶来归附,而且他们对项梁这一方那叫一个忠诚啊,这种百姓们踊跃归附且忠心耿耿的效果,刘邦可是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达成的呢。再后来,项梁那可是相当厉害,他成功地打败了章邯,还把李由给杀死了。这一系列的胜利可让项梁的威望大增,就连刘邦呢,在这个时候也选择来归顺项梁啦。
在定陶那场战役中,楚军遭遇了惨败,被敌军给击破了。这一下可把楚怀王给吓得不轻。于是呢,他就从盱台这个地方前往彭城。到了彭城之后,楚怀王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他把项羽和吕臣所率领的军队都收归自己来统领了。接着,楚怀王又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任命。他任命吕臣担任司徒这一职务,而吕臣的父亲吕青呢,则被任命为令尹。还有那沛公,楚怀王封他做了砀郡长,并且赐予他武安侯的爵位,让他统领砀郡的军队呢。
要知道,楚国在当时可是颇具号召力的呢。然而,项梁这个人啊,随着局势的发展,逐渐变得骄傲起来了。这时候,宋义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好心去劝告项梁,说骄兵必败,得警醒着点儿。可项梁呢,根本听不进去,还觉得宋义在他耳边唠唠叨叨的,特别烦人,于是就把宋义给打发走了,让他去出使齐国。宋义没办法,只好踏上前往齐国的路途。说来也巧,在半路上,他碰到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宋义一看这情况,就赶忙劝高陵君说,项梁马上就要吃败仗了,你可别再去他那儿了,不然说不定连命都得搭进去。结果还真被宋义说中了,仅仅过了几天的时间,项梁就和章邯交上了手,最后被章邯打得大败,连性命都丢了,就死在了定陶城里面呐。
项梁离世之后,楚王熊心这下可算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王啦。他呢,一开始就采取了一个举措,把陈胜所留下的那部分残部的将领吕臣封为司徒。这一招啊,颇有几分千金买马骨的意味呢,就是通过对吕臣的这种封赏,向各方势力传达出自己重视人才、愿意给予优厚待遇的信号。在这之后,楚王熊心又有了新动作,他把刘邦封为武安侯。这么做可不简单哦,实际上是在有意地树立起除了他自身势力之外的第二股势力。通过这样的安排,能够进一步去分化项梁死后所留下来的那些残余势力呢,从而让整个局势更加朝着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当时,赵王面临困境,情况危急,急需救援。于是楚王便召来宋义一同商议应对此事的办法。在商议过程中,宋义所提出的见解、谋划等让楚王大为赞赏,觉得宋义很有才能。基于这样的情况,楚王就做出了安排,任命宋义担任上将军这一重要职位,让其统领军队前往救援赵国。同时,任命项羽为次将,在宋义之下辅助作战;还任命范增为末将,三人共同肩负起救援赵国的重任。就这样,一支以救援赵地为目标的军队,在这样的人员安排下组建起来并准备行动了。
在那个时候,项羽还比较年少,尚不具备接手项梁所留下势力的能力。于是呢,有人便瞅准了这个时机,赶忙把曾经预言项燕会败亡的宋义召进朝中。之后,通过一番诚恳真挚、掏心掏肺的交谈,成功地将宋义拉拢过来,使其成为了自己的心腹之人。并且还任命宋义担任上将军这一要职,而让项羽只担任次将,通过这样的安排,以此来对项梁生前积攒下的势力起到压制的作用。
接着就发出了“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样的号令。但有意思的是,却不允许势力更为强大的项家军朝着西边进发呢,而是只安排项羽他们往北方去救援赵国。反过来呢,让实力相对弱小的刘邦朝着西边进入关中地区。这其实就是一种王者所采用的制衡办法,通过这样的安排,在这个时候,熊心可就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楚王啦。
苏轼对熊心那可是极为认可的,觉得他称得上是天下的贤主呢。为啥这么说呢?您瞧啊,熊心他做出了这样一些安排,他派相对弱小的刘邦去进入关中地区,却只让项羽往北方去救援赵国。而且啊,他听说宋义曾经预言过项梁会遭遇败亡,就因为这个,他果断地把宋义提拔成了上将军。您看看,他这一系列的做法,既能巧妙地运用制衡的手段,又有着识别人才的非凡能力。有着这样的本事,这不是贤君又能是什么呢?所以苏轼才会如此认可他,觉得他是贤主。
如今秦国去攻打赵国,要是秦国打赢了这场仗,那它的兵力也会因为这场战事而疲惫不堪,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趁着它疲惫的这个时机去对付它;要是秦国没能打赢赵国呢,那我们就可以率领军队大张旗鼓地向西进发,如此一来,必然能够攻克秦国。所以综合来看,倒不如先让秦国和赵国相互争斗一番呢。
大家都晓得项羽破釜沉舟时所展现出来的那份非凡勇气,这事儿可以说广为人知啦。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其实宋义作壁上观这一做法,那同样也是一种很有讲究的谋略呢。在宋义的考量当中啊,楚国未来是要在灭掉秦国之后去争夺天下的。这个时候呢,秦国和赵国那可都是楚国的对手。眼下秦国和赵国正打得不可开交呢,在宋义看来,楚国完全没必要着急着参与到这场争斗当中去,完全可以先在一旁观察观察形势嘛。
可以这样来看当时的局势,让秦人和赵人先去相互争斗,彼此打得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要是最后秦人获胜了呢,那也只能是惨胜,毕竟经过激烈的拼杀,自身损耗也会极大。而楚军这边可是以逸待劳的状态呢,完全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要是秦人不幸战败了,那对楚军来说就更好啦,楚军就能够直接向西进发,去夺取关中地区。一旦占据了关中这等重要之地,往后凭借着这里的优势,便可以进一步去扫平天下啦。所以说,根本不用楚军去和他们硬碰硬地打,只要等着秦赵双方相互争斗,直至把他们的力量都消耗殆尽,流干他们的血,到时候这天下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楚人的啦。
在十一月的时候,项羽在早晨去拜见上将军宋义。可谁能想到呢,就在宋义所住的营帐之中,项羽竟然做出了一件极为惊人的举动,他直接把宋义的头给斩了下来。这事儿就记载在《资治通鉴》里呢。
大家知道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项羽可实在是忍不住啦,为啥呢?因为要是宋义打赢了的话,那他的威望可就会蹭蹭往上涨啊,这样一来,熊心可就真的只能一直当个楚王,再也没法有更大的作为啦。不过呢,项羽这人的勇气那可真是相当值得称赞。只见他直接就冲入营帐之中,手起刀落,把主将宋义给斩杀了。这之后,他就顺势把项梁剩下的那些人马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麾下了。就这样,项羽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武力,生生地把熊心用来制衡各方的策略给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在那风云变幻的楚汉时期,有一场极为关键的战役,那便是巨鹿之战。项羽在这场战役当中采取了破釜沉舟的惊人之举,这一做法可谓是孤注一掷,却也充分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勇气与决心。最终,凭借着这股破釜沉舟的气势,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经此一役,项羽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其威望更是如日中天,一下子就远远地超过了刘邦以及吕臣等人。要知道,在当时的楚国内部,各方势力原本是相互制衡的状态,可随着项羽在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实力变得太过强大,强大到使得楚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彻底失去了平衡。面对这样的局面,就连楚王熊心也无可奈何,尽管心中或许有着诸多考量,但也只能认可项羽担任上将军这一要职了。毕竟项羽此时的功绩和影响力摆在那儿,实在是让人无法忽视。
项羽安排人去向怀王传达自己的想法并询问相关事宜,怀王给出的回应是:“按照之前的约定来办。”这一情节记载于《资治通鉴》当中。
要知道,当时先进入关中的人是刘邦。而在那时,楚王熊心乃是天下共主,也就是所谓的“义帝”。项羽呢,他虽然拥有很强的实力,可在大义名分这方面却是欠缺的。项羽这个人啊,对自己的武力特别迷信,觉得凭借武力就能解决很多事情。于是呢,他就给熊心写了一封信,信里的意思是想让熊心把之前先入关中者就能称王这个约定给修改一下。然而,楚怀王熊心却回了这样一句话:“王者之约那可是定下了就不能更改的!”
熊心心里很清楚,项羽的势力极为庞大。在当时的局面下,他琢磨着,要是想办法来平衡这各方势力,唯有凭借自己所拥有的大义名分去扶持刘邦才行。毕竟,一旦没了自己从中维系,整个楚国肯定会马上变得分崩离析,乱成一团糟。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熊心心里十分笃定,他觉得项羽就算再怎么厉害,也绝不敢轻易对自己下杀手的。
在冬季的十月份,项羽暗中指使九江王、衡山王以及临江王去对义帝发起攻击,最后竟将义帝杀害在了江水中。这一事件记载于《资治通鉴》当中。
话说项羽这人呢,行事颇为莽撞,对当时天下的局势压根就没什么清晰的认识。结果呢,他居然指使英布在郴县把熊心给杀害了。这之后啊,他还自称西楚霸王,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呢?他觉得把楚王杀了,自己就能够继承楚王所秉持的那种所谓的大义,在他看来,无非就是换个人来当楚王罢了。而且啊,项羽压根就没想过要像秦朝那样去统一天下,他就想着自己能当个最大的楚王,让其他的那些王都得尊奉他为共主,就如同以前周天子和各诸侯王并存时的那种天下格局一样,想要恢复到那样的模式呢。
话说那时候,汉王做出了一个举动,他要为义帝举办丧礼。只见汉王袒露着臂膀,悲痛万分地大哭起来,而且连着三天都在进行哀悼的仪式呢。之后,汉王还派出了使者去告知各个诸侯说:“想当初啊,天下人共同拥立义帝,大家都以臣子之礼拜见他,尊他为主。可如今呢,项羽这家伙竟然在江南把义帝给杀害了,这行径实在是大逆不道!我呢,现在打算把关中的全部兵力都发动起来,还要召集三河地区的那些勇士们,然后向南顺着长江、汉水而下,我真心希望能和各位诸侯王一起,去攻打那个杀害义帝的楚国逆贼项羽啊!”
要知道,曾经熊心在世的时候,他作为“义帝”,就相当于是天下的共主。在那时,楚国有着类似周式王朝那样的格局,一切似乎还井然有序。然而,当熊心一离世,这个“义帝”共主不存在了,楚国的局势一下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瞬间就土崩瓦解了。在这种情况下呢,项羽虽然自称为西楚霸王,可根本就没人认可他这个名号。而刘邦这边呢,他就对各路诸侯宣称:咱们之前可是一起尊奉熊心为义帝的,义帝那可是天下公认的共主呢。如今项羽竟然把义帝给杀了,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要是有谁愿意为义帝报仇雪恨的,那就跟着汉军一起行动吧!
你瞧,当初一下子就聚集起了多达56万的诸侯联军,把彭城给围了个严严实实的,从这就能看出楚怀王的号召力那可真是相当强。而项羽呢,虽说在彭城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可实际上,从他杀害义帝那一刻起,在道义方面他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打这之后呢,项羽就陷入到了没完没了的征战当中,仿佛一直都在打打杀杀,停都停不下来啦。
刘邦所率领的汉军与项羽展开了激烈对抗;在北边,齐国也起兵反叛了项羽;魏国呢,变得摇摆不定,成了随风倒的墙头草;就连项羽极为亲信的英布,居然也站到了楚国的对立面,起兵反楚。项羽一直在战场上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可到最后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局,为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然陷入了一种极为艰难的处境,几乎全天下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成了他的敌人呐。
大家知道吗,项羽居然为了他自己的私利,把义帝熊心给杀害了。这一下可不得了,要知道楚国那可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呢,之前楚国在诛灭暴秦的过程中可是立了大功的,也因此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民心。原本楚国是很有希望像周朝那样建立起一番大业,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辉煌下去的,可就因为项羽这一杀义帝的举动,楚国就如同好好走在路上却突然遭遇了重大变故一般,一下子就崩碎了,之前的那些美好愿景全都化为泡影啦。而另一边呢,刘邦就顺势继承了这份原本楚国所拥有的、可以说是昭昭在目的天命。刘邦抓住了这个机会,最终建立起了新的汉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想想看,如果没有项羽的这一系列举动,按照原本的发展,是应该在义帝熊心的主持之下建立起楚王朝的。可就是因为项羽又一次搞起了那种贵族军事投机式的政变,把好好的局势给彻底搅乱了,最终使得原本很有可能出现的楚王朝就这么毁掉了,实在是让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