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央找到李敏,交给她3样东西:这是你父亲留给你的遗产

文史江山 2024-01-16 23:51:35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们,找到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问李敏目前生活上是否有什么困难?

李敏猜到,这大概是中央要分配父亲的遗产。

所以,李敏对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说:“我没有什么奢求,如果可能,我只想要爸爸原来要给我的一份。”

两袖清风

不久之后,工作人员又找到了李敏:“这是你父亲留给你的遗产!”

李敏得到了父亲留给自己的三样东西:8000元钱、一台电冰箱和一台20寸的彩电。

毛主席当了一辈子的国家领袖,国外许多人都猜测,他应该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

然而事实上,毛主席的孩子们都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留给他们的财产很少很少。

因为,毛主席生前已经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国家和人民的身上。

在清点毛主席遗产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他绝大部分的稿费寄给了一些生活困难的同志。

清贫这两个字,是李敏生活的常态。

毛主席家风严格,不允许孩子们过着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对自己同样严格要求。

工作人员回忆,最初,国家给毛主席制定的工资是610元,这笔钱里既包含毛主席一大家子生活的费用,也包括一些平日的公务费用。

对一位国家主席来说,每月600多块钱是远远不够用的。

因此,中央的同志们都主张把毛主席的工资定的高一些。

但是,毛主席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一旦开了这个头,就是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到了50年代末,由于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国家闹起了饥荒。

这个时候,毛主席主动把自己的工资降到了400元左右,和全国上下的老百姓一起共渡难关。

工作人员还谈到一件小事,那就是毛主席每次外出,用了公家的东西,总是要求身边的秘书细细的记账。等回去之后,一样一样的折算成钱,再还给公家。

很多人对毛主席说,这是没有必要的,国家主席用这样一点点东西,难道还要还吗?

但是,毛主席很认真的表示,公家的钱是必须要还的,这是不能打破的原则。

另外,毛主席400多元的工资,主要都花费在了几件事情上,首要的是要养家。

毛主席的几个子女当时都还年轻,且身体都不好,又要上学,又要治病,每个月就是一笔大开销。

除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外,毛主席在湖南还有不少生活困难的亲戚。

毛主席和这些亲人之间感情很深,所以,在解放之后,毛主席频繁地照顾他们的生活。

而这笔钱,也是由毛主席自己掏腰包,绝不占公家的便宜。

另外,凡是听说有人生活困难了,毛主席也是毫不犹豫的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这样一来,毛主席用钱就更为紧张了。

不过,毛主席还有一项不菲的收入,那就是他的稿费。

根据统计,到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他大概赚到了124万元的稿费。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然而,这笔钱,毛主席并没有用来自己花费,更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女。

除去日常生活开支之外,这笔钱也都被毛主席用来接济穷人了。

临终之前,毛主席把自己最后一笔稿费上交给了国家,所以他留给孩子们的遗产就显得寥寥无几。

至于遗物,更是不多。

秘书收拾的时候,只找到几件中山装,还是穿了又穿,已经破旧不堪了。

坎坷童年

李敏拿到来自父亲的三件遗物之后,内心百感交集。作为毛主席的孩子,李敏继承了他那种艰苦朴素的品质,所以,自然不在乎自己能分得多少遗产。

其实,毛主席留给她的那8000元钱,李敏一直存在手上,一分都没有花。

对李敏来说,这笔钱是父亲留给自己最后的纪念,是没有办法去衡量价值的。

回顾李敏的一生,其实大半时光都是在过苦日子。

1936年,李敏在陕西一个窑洞里诞生,出生的时候非常瘦弱,惹人怜爱。

因为邓颖超来看她的时候感叹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呀!”

所以,毛主席最初便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娇娇”。

因为生活于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所以,李敏并没有享受太久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在李敏几个月的时候,父母的感情便出现了裂痕。

随后,李敏的母亲贺子珍怀着身孕,远走苏联。

在苏联,贺子珍生下了一个身体羸弱的男孩,这个孩子不久之后便夭折。

贺子珍本是一个极为坚韧的女战士,但是长征期间,她不幸中弹,几枚弹片终生嵌在她的身体里,没有取出。

贺子珍

这样的病痛,严重的折磨着贺子珍的神经,她无法再坚持工作,也无力再维系家庭。

在苏联,抑郁的情绪始终环绕着贺子珍。

为了安慰贺子珍,毛主席在女儿四岁那年,决心将她也送去苏联陪伴母亲。

在苏联的生活同样谈不上快乐,因为,那时全世界都已笼罩在二战的阴影之中。

随着前线局势的紧张,李敏和母亲所生活的福利院也渐渐的无法保障物资供应。

为了生存,贺子珍甚至不得不拖着病重的身体,帮别人缝补衣物赚钱,去黑市上换一些难以下咽的面包。

李敏也被迫成熟起来,生存的压力压在她稚嫩的肩膀上,她陪伴着母亲一起辛苦劳作,只为了活下去。

不过,后来李敏回忆起这段日子,仍旧觉得那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时光。

因为,母亲即便饱受病痛的折磨,却对女儿非常疼爱。

同时,李敏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毛岸英与毛岸青,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虽然外面战火纷乱,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让李敏度过了那段最为艰难的岁月。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灾难再次降临,李敏的母亲贺子珍,竟然被人以精神疾病的理由,送到了精神病院软禁。

年幼的李敏不得不忍受母女分离。

此时的她,无依无靠,甚至不清楚自己父亲究竟是什么身份。

李敏在回国之后,曾回忆起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

那时,他们所住的房子里挂着一张毛主席的肖像,哥哥毛岸英曾指着肖像告诉她,画像上的人就是他们的父亲。

然而,那时李敏却不敢相信。

因为,她离开国内的时候太小了,对父亲完全没有印象。

长大之后,她过得颠沛流离,虽然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父亲的模样,但她却不敢想象自己的父亲是中国的革命领袖。

父女重逢

1947年,在同志们的努力下,贺子珍终于重获自由,决心带着女儿回国。

在回国的前夕,李敏对于自己真实的身份,依旧半信半疑。

她甚至给毛主席写去了这样一封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内心颇为苦涩,如果不是因为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又怎么愿意和女儿忍受这么多年的分离之苦呢?

而现在,战乱终于渐渐平息,可他的女儿,却连父亲的样子都几乎忘记了。

甚至,这封稚嫩的信是用俄文写成的。

因为,李敏离开祖国的时间实在太久,对中文已经不熟悉了。

几天后,身在苏联的李敏,终于接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来自毛主席的回信。

在信中,毛主席对李敏说:“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直到此刻,李敏才终于相信,原来自己一直崇拜敬爱的毛主席,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她捧着父亲写给自己的信,几乎不愿意撒手,她真的太渴望父亲的爱了。

1949年,历经千辛万苦,阔别祖国多年的李敏,终于和母亲一起返回了国内,见到了自己既陌生又熟悉的父亲。

毛主席看到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的女儿,十分激动。

那段日子,李敏一直生活在父亲左右,度过了自己一生之中,最快乐的时光。

接下来的几年,李敏生活在中南海,平静的读书、上大学,并在校园里认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

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对于这个女婿也十分赞许。

所以,1959年,在双方亲友的见证之下,两个人正式结为夫妻。

此时,李敏渐渐感受到了作为毛主席女儿的光环。

因为,毛主席在全国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了,所以,李敏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很多关注。

有些人也许会因这份关注而飘飘然,但这种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李敏身上。

李敏最害怕的,就是别人因为自己毛主席女儿这个身份,给自己特殊的待遇。

所以,在生活之中,李敏尽量的低调朴素,从不表露自己的身份。

以至于多年之后,李敏的许多朋友还不知道,她就是毛主席的女儿。

李敏这种人生态度,自然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在李敏的印象中,父亲是慈爱的,同样也是严格的。

毛主席作为一国领袖,自然可以动用手中的权力,为孩子们大开绿灯。

但毛主席从未这样做,他不愿意让自己以及家人,占国家的一点便宜。

精神不灭

李敏记得,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国家困难,就连学校也没有办法供应学生的伙食。

李敏和妹妹李讷,几乎每天都忍饥挨饿,身体虚弱,全身浮肿。

那时,毛主席身边的警卫看她们姐妹俩实在太虚弱了,想要带着她们到食堂里去开小灶。

但毛主席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气,最后更是明令禁止。

因为,李敏姐妹俩并非中南海的工作人员。

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李敏的一生,所以,李敏从不以毛主席的女儿这个身份自居,而是一直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结婚之后,李敏便渐渐有了搬出中南海的想法。

这一来是害怕给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添麻烦,二来,李敏和继母江青之间始终合不来。

李敏认为,与其让父亲被家庭琐事困扰,不如自己主动退让一步。

搬出中南海之后,李敏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过得很拮据。

夫妻俩的工资都不算太高,要抚养两个孩子。

同时,李敏每个月还要汇些钱给生活在上海的母亲。

同时,李敏和父亲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因为,李敏搬出中南海之后,便上交了自己在中南海的出入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时去问候父亲。

毛主席工作很忙,又不可能来找女儿。

另外,李敏也怕自己经常去找父亲,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李敏搬出中南海之后,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不好,陈毅的追悼会之后,毛主席的身体更是一下子垮掉了。

陈毅

李敏得知消息之后,急匆匆的跑去看望父亲。

躺在病床上的毛主席,握着李敏的手问道:“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

李敏听到父亲这样说,鼻子一酸,好不容易才强忍住了眼泪。

父女俩彼此思念,但见面的日子终究是越来越少。

从父亲患病到最终去世,李敏只见了他三次面,这成了李敏心中的一大遗憾。

父亲去世之后,李敏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她还是如以前一样,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

毛家的后人们,也都和李敏一样。

如今,他们有的做军人,也有的做了教师、医生。

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们都牢记着毛主席当年的教诲,兢兢业业的为人民服务。

他们都可以用身份的光环去换取利益,但是,没有一个人这样做。

这些后人们,没能做出如毛主席一样伟大的成就,但同样令人钦佩。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毛主席的精神延续了下去。

参考资料:

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里》

李敏《我的爸爸毛泽东》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75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