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学士管部,但满尚书是军机大臣,这种情况下谁说了算?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07 15:34:45

与明代相比,清代的中央官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臣“兼管制”,以王大臣兼管部院事务十分常见,如王大臣兼管銮仪卫事、以尚书兼管顺天府事、大学士兼管部院事,等等。其中最典型最复杂的还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管部。

因涉及到满、汉官制,以及大学士、军机大臣管部等诸多问题,很多读者对“管部”一事尚不十分清楚,比如汉大学士兼管吏部,而满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那么这种情况下部务到底谁说了算?

为了让诸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御史借助相关文献的记载,来讲一讲有关方面的内容。

先来讲满汉尚书的定位和分工原则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清代是满人的天下,自关外时期创建六部以来,就以开国诸王兼管部务。入关之后,中央各级衙门在沿袭明代官制的基础上,实行满汉复职制,各部院堂官满汉皆设。

康熙中期以前,同样一个岗位因满汉之别区分出了品级高低,以吏部为例,顺治初年时定满尚书从一品、汉尚书正二品;顺治十六年满汉俱改为正二品;康熙六年复改满从一品,汉正二品。直到雍正八年才形成定制,升六部满汉尚书为从一品。

满汉尚书品级相同表面上看是“满汉一家”,实际在具体职掌上,满尚书掌印、汉尚书主稿,真正当家的还是满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末年新官制改革之前为止。

不仅仅是尚书这个级别,六部下属的各司也是以满人掌印。很多史料中都记载:“掌印,佩司印也,其事为至荣,皆旗人,恒以绣荷包佩腰间以自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满人司官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都会用一个专门的荷包装印,随时佩戴在腰间。

清代官场上将满尚书称为“当家的”,汉尚书实际上就是伴食,遇有重大的行政事务,满尚书也就是口头知会一下汉尚书而已,对具体的公文只负责签字,根本不敢过问,谓之“画黑稿”。

比如咸丰朝肃顺曾担任户部尚书,当时汉尚书为周祖培,据说有一次肃顺不在衙署,周祖培签署公文,结果被肃顺一顿痛骂,说他不是掌印怎么敢过问部务。肃顺其人霸道,做人做事不讲情面,但满尚书地位高于汉尚书也是不争的事实。

再来说大学士管部和尚书兼军机大臣

印象中,六部各部堂官皆为六人,即两尚书四侍郎。实际上文献中记载“管部及尚书、侍郎,皆各部堂官也。”

明代时内阁大学士也有兼各部尚书的,但是情况和清代不同。明代大学士品级才五品,为了提升其政治地位,皇帝或加公孤虚衔,或以尚书身份提升品级。清代大学士自雍正八年以后,已经是文官的最高品级,有没有尚书衔实际上已经不重要。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学士管部几乎是常态,用清会典的话说就是“加衔以显其秩,管理以重其务。”

如果汉大学士兼管部务,而满尚书不是大学士或兼任军机大臣的情况下,那么实权就在管部,满尚书也不配印。比如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长期管理吏部,当时满吏部尚书在他面前基本没有话语权。

清代的大学士其实也很讲究,自雍正成立军机处之后,内阁基本上没有实权,只负责例行性的公务。所以大学士如果不是军机大臣,那么也就是徒有虚名,不能称为宰相;如果是首辅大学士兼任首席军机大臣的话,就称为“真宰相”。

不过从纵向观察来看,大学士一多半都会兼任军机大臣,如果不兼也会兼管某部。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军机大臣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大学士,只有尚书或侍郎头衔。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汉大学士管部,而满尚书不是大学士但却是军机大臣,在这种情况下,管部之汉大学士绝不过问部务,当家的仍是满尚书,这个规矩也是官场上约定俗成的,谁都不会公然破坏潜规则。总之就是一句话,谁的地位高谁就有发言权。

六部中也有情况特殊,管部大学士和满汉尚书都不当家,而以侍郎主持部务,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刑部。

刑部主管全国的司法工作,是六部中专业性最强的一个部,没有过硬的刑名经验及熟读律例者,是很难在刑部立足的。尤其是每年秋审、朝审期间,主持工作的一般都不是尚书。

所谓铁打的六部,流水的尚书,尚书的升转周期短,很难在一个部长呆。刑部由于其特殊属性,很多时候就由侍郎或司官当家。

比如晚清时期的赵舒翘、沈家本在刑部时,皆以“深明律例,为尚书所不及”,凡是部内难以决断的重大刑名案件,尚书必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且他们在刑部任职时间长,部内实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他们手上,而尚书尤其是满尚书在刑部数年,仍不知部务为何事。

最后讲一个冷门的知识点,光绪晚年朝廷实行官制改革,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彻底废除了六部满汉复职制,定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自此“满汉不分缺”。所以在讨论清代六部堂官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细节,不能百分之百地说六部都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

0 阅读:13
左都御史有料

左都御史有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