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微子篇》(7)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7-31 04:44:39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随夫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丈人,用木棍挑着个遮阳草帽。子路问:“您看到我的老师吗?”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难道就是你说的夫子吗?”说完,把竹竿竖立在地里除草去了。子路拱着手站在一旁。丈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夫子一行,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汇报。夫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丈人出行了。子路说:“不入世做官是不合义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就废弃了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道义的。至于道的(一时)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这则《论语》,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记载,相对于《论语》,还是有些逊色的。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这则《论语》具体发生的地点,应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附近,也就是孔子进入楚国时。看这则《论语》,就像一个电影剧本,134个字,把事情叙述得跌宕起伏的。
我们来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这句话。
“子路从而后”是“子路从(孔子)而后”的省略。
“从”是跟随,跟从的意思。
“后”,意思是落在了后边。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子路看到了一个“丈人”。
“丈人”是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这位“丈人”的特点是“以杖荷蓧”。
“杖”的本义是手持棍棒。《说文》中说:“杖,持也”,又特指拐杖。“杖”到底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的。
“蓧”,字典上说是除草用的竹编农具。有人解释成遮阳避雨的草帽,也是可以的。
一个“丈人”,本来是可以拄着拐杖的,但结合后面的文字介绍“植其杖而芸。”
“植”的本意就是立,树立,竖立。如果这位“丈人”走路还需要拄拐杖的话,一干起农活来,就把拐杖竖立在地里,人还能站得稳吗?“以杖荷蓧”,这里解释成一个“丈人”,用一个木棍或者竹竿,挑着一个遮阳避雨的草帽,还是最为惬意的。不过,这个“丈人”的动作,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重点。
《论语》编撰者用12个字直接入题,简洁明了。子路不知道老师去哪里了?一看到“丈人”,他就赶紧打听孔子老师的下落,反映了子路的担心。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子路看到“丈人”,立即开始打听老师孔子的下落,但再着急,作为“孔门十哲”的子路也不会失礼的,于是他用了一个“子”字。古代对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称为“子”,如孔子、孟子、庄子等,相当于现在的“您”。
春秋时期,只要是做过大夫级别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夫子”。鲁定公时期,孔子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级别相当于“下大夫”。在孔门中,弟子们就称呼孔子为“夫子”。我们看,这个“夫子”的概念在当时不是特指,而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如果在鲁国,人们都认识子路和孔子,子路这样问,也许有人知道他是在问他的老师孔子。但现在是在楚国,相隔几千里,谁能知道子路口中的“夫子”就是孔子啊?
一说“夫子”,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为大夫级别的官员。这么一分析的话,我们就明白了。子路的问话“子见夫子乎?”本来是问“丈人”,您见过我的老师吗?我们现在问人,一般是说,请问,您见过这样一个人吗?两大眼,双眼皮,个头一米九二左右,穿一件红色的袍子。但子路的问话,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请问,您见过当过大夫之类的官员吗?言外之意,你这样的“丈人”,都没见过大官吧?子路问的让人产生歧义,“丈人”的回答看似将错就错,实际却在情理之中。
我们接着看,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指人的四肢。
“勤”的本义是劳累,劳苦。《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勤,劳也。”这里是尽力多做,不断地做。
“五谷”主要有两种记载:一种指稻、黍、稷、麦、菽。稻麦是主要粮食作物;黍是黄米;稷是粟;一说是高粱;菽是豆类作物;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分”,是辨别的意思。
“五谷不分”还有另一理解,“分”是“粪”字;“不”是个语气词,意思为;我忙于给五谷试飞,怎知道夫子是谁?
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
“孰”是疑问代词,谁。
“孰为夫子”,意思是谁是夫子啊?
由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没有主语,对于这个主语是谁,大家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都有自己理解的理由。
一、“丈人”说孔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丈人”并没有和孔子见面,和子路也是萍水相逢。即使知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乐教化的事,他也会为孔子点赞的。再一个,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明他对孔子是不了解的。孔子是“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篇》)他教导弟子们学习《诗》时,说“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论语・阳货篇》)这么一说的话,孔子是能分辨五谷的。如此理解的话,“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显然不是指孔子。
二、“丈人”说子路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丈人”批评子路,你手脚不勤快,五谷不能分辨清楚,这是不务正业啊。“孰为夫子?”谁是你们的夫子?这是对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批评。联系上下文,这也解释不通啊!如果说,“丈人”知道了子路所说的“夫子”是子路的老师,“丈人”的意思,你老师就这水平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想推行礼乐教化于天下,可能成功吗?试想一下,孔子和他连面都没能见上,他这样数落孔子,不至于吧。
从后面的介绍来看,子路问个人,说话也是恭敬有礼的,但这“丈人”的反应太激烈了吧?况且在后面,子路一个“拱而立”,“丈人”也没有问子路是谁,就留子路在家住宿,又是“杀鸡”,又是“为黍”的,还让自己的两个孩子来拜见子路,把子路当作贵宾一样款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位“丈人”一会儿显得非礼,一会儿按照礼节办事,前后判若两人,这不符合常理啊。
三、“丈人”说自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论语》的编撰者记载来看,“丈人”是“以杖荷蓧”、“植其杖而芸。”显然四体非常勤快啊!能够“耘”,怎么不可能不知道五谷啊?现代豫剧《朝阳沟》中的银环,刚下乡的时候,是韭菜和麦苗分不清,因为她都没来过农村,才“五谷不分”呢!
以上三种理解都觉得不惬意。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主语,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一些大夫们。他们不学无术,整天游手好闲,甚至为了自己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这些人其实就是国家的蛀虫,也是老百姓所憎恶的对象。
子路的问话让“丈人”觉得不舒服,什么“夫子”,我才懒得见他们呢?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言外之意,这个“丈人”说,我一个老农,就是种田的,那些所谓的“夫子”,他们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我搞好农业生产一点帮助也没有,甚至是“窃位者与”(《论语・卫灵公篇》),是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主,我从心底里还看不起他们呢!
“植其杖而”的“芸”,本义是香草名,也叫“芸香”。这里用作动词,除掉杂草。同“耘”字。
“丈人”说完话,把竹竿在地里一竖,带着遮阳的草帽,在田间除草了。
听了“丈人”的话,子路既没有反唇相讥,也没有掉头而去,而是“拱而立。”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拱,是古代的一种见面礼,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相合于胸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子路态度恭敬,不愧为孔门“七十二贤”。
这有两点需要说说的:一是“拱而立”,我们看,“丈人”在劳作,子路没帮忙。人们常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更何况这是距离鲁国将近一千多地的楚地,也许这位“丈人”种植的水稻,出生在鲁国卞地的子路根本就没见过,如何帮忙啊?二呢,子路是被“丈人”的话惊呆了。他的话听起来对当今的社会的认识很深刻,于是就像小学生一样,想做进一步的了解,或者聆听,这也符合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篇》)的教诲。
一看子路“拱而立”了,“丈人”明白,眼前这位是一个贤者啊。干完农活,他也没再说什么,是“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这段话16个字交代了几个事儿:
一是“止子路宿”。
“止”是使动用法,“使……止”,这里是留下的意思。老者留子路在他家住宿。
二呢,“杀鸡为黍而食之。”
“杀鸡为黍”是以鸡作菜,以黍作饭。由于古时黍得产量比当时主要粮食稻麦要低得许多,所以是比较贵重的谷类。老者以“鸡黍”相待,这个是盛情招待了。
唐朝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诗句。
三是“见其二子焉。”
“见”是“使……拜见”的意思。
说明“丈人”有礼,学过礼。他欣赏子路懂礼,不仅盛情款待了子路,还依“长幼之节”的礼仪之道让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一个“拱而立”,就能有吃有喝,看来,这“礼仪”是不能不学的。“杀鸡为黍”的温馨,“见其二子焉”彬彬有礼的场景,农家田园的恬淡、宁静,展示出一幅世外桃源之美,让人看着眼热。
我们接着看“明日,子路行,以告”这句话。
“明日”是第二天。
“以告”是把上述情况告诉孔子。
听了子路的汇报,这位“丈人”不是一般的老农,孔子在此明确断言:“隐者也。”
“隐者”是隐居不仕的人,即隐士。首先这个人是一个“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隐士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孔子为什么这么判断呢?一、“丈人”待人真诚,对于子路这样一个陌生的来访者,他“杀鸡为黍而食之”,像款待宾客一样的;二呢,“丈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说明他“长幼有序”做的非常到位。一个待人真诚,又懂得“五伦”关系的人,应该是一个修养良好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出仕的目的是为了对国家有所贡献,尽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丈人”已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人隐居山水之间,不为国家出力,实在是可惜了。
基于此,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假“返”字,返回的意思。
这既是一种敬意,也代表一番谢意,同时还有想让“丈人”出仕,积极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思。
谁曾想,“至,则行矣。”
“至,则行矣”是“(子路)至(丈人处),(丈人)则行矣”的省略。
“则”这里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
当子路到了“丈人”那里,他已经出行了,出门了。
这里面有两种理解:
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值得尊重,但在现实社会行不通啊!对于这位“丈人”来说,他需要的是安稳的生活,并不想为改良社会拼死拼活的,安居乐业的日子他觉得挺美!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丈人”知道孔子可能会让子路来劝说他积极入仕,于是,就和子路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
二、“丈人”是一早就到田间干活去了。用一句唐诗来说,那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觉得最让人感动的是;“丈人”既然“行矣”,已经出行了,至于行走到哪里了,我也不知道。但子路同学和“丈人”的“二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时的子路有点像他的老师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化的机会。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仕无义”的“仕”,本义是做官,替国家办事。
“义”的本义是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一个普通人“仕”与“不仕”,无所谓义和不义。如果没有能力,怎么能“仕”,也就是当官的机会呢?子路的这句话,说的应该是“(一个士)不仕无义。”意思是说,一个读书人、一个士人,如果隐居不仕,不出来为国家、为天下人效力,便是废弃了君臣之义,这是不对的,是不符合“义”的。强调的是一个士,知识分子只有出仕才是义。如果逃避作为士的使命,将自己混同于普通百姓,这就是不义。
接着,子路给出了论据:“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长幼之节:一种礼节,年幼的对年老的宽敏一种尊敬,年老的给年幼的照顾之类,好比家里来了客人,家里的小一辈要出来见面。荷蓧丈人留子路食宿,并让他的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奉行的就是“长幼之节”的礼节。
“君臣之义”指应当出去当官,以尽人臣之义。
“如之何”是一个固定结构,是如何,怎么的意思。
子路的意思是,荷蓧丈人你都遵守长幼之节了,怎么能不尊崇君臣之义。“长幼之节”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家庭责任,“君臣之义”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一个人这两点都做好了,才符合儒家所谓的人要做一个仁者,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洁”,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清白”。
“而乱大伦”的“乱”,是破坏的意思。
“欲洁其身”就是一个人不出来做官,洁身自好的意思。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的,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恐怕生存都是个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在城市上班,又不种地,吃的东西从哪里来啊?如果没有农民兄弟一年四季的耕耘劳作,不得饿死啊?所以,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农民的辛劳;能在城市安稳上班,如果不是强大的国防作保障,就像清朝时期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就像当年的小日本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似的,别说能安稳工作了,恐怕生存都很难保障啊?
荷蓧丈人这样有学识、有修养的人应该出仕,帮助周天子、甚至是诸侯国的国君平定天下,而其在乱世之中意图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隐居起来就是“不仕无义”。自己的小家伦理道德丝毫不乱,却置天下大义于不顾,这怎么能算得上是君子所为呢?
说完了上面的理由,子路接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是有才有德的人。
子路说啊,有才有德的人,他们出仕是为了践行君臣之间的大义,是为国家做事的。哪怕自己的学说不被在上位者采纳,仍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果乱世之中,人人为自己打算,国家的希望在哪里?
我们最后来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里的“道”,如果理解成孔子推行的仁义道德,大家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也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采纳孔子的“道”,这就是“道之不行。”最妙的是子路说“已知之矣。”我们早就知道了。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老师孔子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弘道”就是儒家的使命!当然了,如果这里的“道”,理解成天道或者规律,也是可以的。现在的社会是道德沦丧,正义不行,这个我们已知道了。
这则《论语》很有意思的。“丈人”盛情款待子路时,子路也没有任何发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向子路展示的是待人的真诚,田园生活的美好,一家人团聚的颐养天年之乐……这些都让子路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时,一五一十甚至是开心的把这一切告诉了老师。孔子听到后,断定“丈人”是一个隐者。如果怀揣为国家做事的能力,却选择了隐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置国家的生死于不顾,那么谁还来拯救这个世道混乱的国家啊?子路返回去见“丈人”时,表明的就是这一点!
一个人选择做一个隐士,这必然弱化了他的社会价值,这是值得商榷的。儒家认为;一个有才德的人,就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奉献,尤其是在“天下无道”时,更应该全力以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样的话,展示出儒家强烈的担当精神,这个无道的世界,就像洪水泛滥了一样,乱得不像样子,所以才需要有人站出来,不惜牺牲来做改变的工作。你不去做试图改变的工作,你怎么就知道改变不了呢?这就是的孔子的精神,也是儒家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始终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根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