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得病之后,心烦意乱,此时最大的心愿,是的遇到一位好大夫。而好大夫的标准是什么?
抛开医德这个基础的标配不说,从医术层面,我觉得这个好大夫,应该同时深谙“辨证论治”和“见病知源”这两条大规则。
前者是要去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等辨证要素,后者则是要深入到“根源”层面,发现这病症的最初缘起。
因此仲景先师感叹说,若能“见病知源”,多数疾病都能得到解决。
我坐诊的街道叫仲景路,由此向南一公里处,便是先师张仲景的祠堂——医圣祠,此刻我思索着先师的这句话,遥望着他安息的地方,心中一阵唏嘘。
因为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大夫,没有遵从先师的教诲,只知“辨证论治”,不知“见病知源”,这就是导致很多疾病始终缠绵、迁延不愈的原因。
61岁的慢阻肺患者陆先生,就经历过此类大夫的如此对待。
2017年三月,陆先生因感冒受凉,慢阻肺的咳喘症状突然加重,跟他认识的一位大夫,给他开了黄连上清丸服用,想借此清除陆先生的肺胃之火——结果服用一次便严重腹泻不止。
唉,你看看这药的方剂组成就知道,什么黄连、黄芩的,大多都是苦寒之品,而患者的咳喘是受凉所致,你怎能如此雪上加霜?
紧接着陆先生去了诊所,用上了点滴,但仍不理想,咳喘仍时好时坏。
唉,殊不知,抗生素就类似于中医药里的苦寒药,它是专门针对某类细菌真菌来彻底消除这类致病因子的。但消除这些致病因子的同时,也消耗了人体的正气,甚至撤消了人体防御外邪的营卫之气,久之则彻底伤害了人体正气,后果异常严重。
几天后,陆先生又换了位中医大夫,给予苏黄止咳胶囊和旋覆代赭汤加减等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
这些方法,都是辨证了却没有找到病因的源头。
按先师仲景先生的理论,咳喘分太阳病咳喘、阳明病咳喘、少阳病咳喘、三阳病皆可导致咳喘,临证时需仔细辨别,掌握各自鉴别要点。
比如,太阳病咳喘,常有受寒史,伴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体痛等太阳经表症;
阳明病咳喘需分经腑,有阳明经风热咳喘和阳明腑实咳喘之别,具体内容太过繁琐,这里略去。
而少阳病咳喘,常伴喜呕、呕吐少量涎水,或胸胁心下痞塞不适,或寒热往来,或苔厚滑等症。
你看,咳喘病症证候是不是非常复杂,广泛地牵涉到肺脾肾肝胃等脏腑,中医师不能见咳就断定病位在肺,更不能见咳止咳,正确的做法是,在详细辨证的基础上,还应当知晓疾病的来龙去脉,追本溯源,因势利导,方能疗效肯定。
2017年4月,陆先生找到了我。
我望闻问切察其症状:咳嗽,以夜间为主,觉喉中有异物感,咳时干呕,吐时伴有喉中烧灼感,偶伴有喘、胸闷,咳则面红,咽干,无咽痛。昼日咳嗽不显,咳时偶有口涎流出。无鼻塞流涕;食欲一般;口干,欲温饮,刻意饮水量多;晨起刷牙恶心;大小便正常;睡眠尚可;平素容易疲劳;双侧颈肩酸疼,腰酸;
脉象:脉偏细略弦涩,沉取不受按,两尺偏沉弱;左略虚;右寸略浮;
舌象:舌质稍暗红,尖边较红,中间根部苔白底微厚腻。
证候诊断:少阳咳喘,风湿饮郁热。
处方:柴胡、黄芩、法半夏、生姜、炙甘草、党参、炙麻黄、藿香、郁金、茯苓、前胡、射干、防己、桑寄生。1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陆先生服药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夜间咳喘大减。
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续服14 剂后,咳嗽痊愈。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陆先生初始受凉咳嗽,却使用苦寒药误治,出现腹泻,点滴后咳嗽仍未见好转,再求中医使用苏黄止咳、旋覆代赭汤及抗生素仍不见效。
患者咳嗽夜间躺卧后多见,干咳为主,但咳时多见频频干呕,或呕吐少量涎水,喉中灼热感,咳时面红,且伴胸闷、喘,考虑为少阳中焦水饮郁热上干肺。
若水饮皆在肺胃,应当咳而咯痰涎较多,今不在肺胃,故用苏黄止咳汤、旋覆代赭汤见效不佳;疲劳、脉不受按提示气虚。
因此选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气机,温化水饮、降逆。闻其咳声不松反紧,故加用麻黄来宣肺;茯苓、前胡、射干、防己加强蠲饮清热降逆之功;藿香、郁金宣湿以除胸闷,最终患者咳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