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来中国养牛,这个外国人到底图什么?

冷知识总局 2021-01-18 16:29:23

1947年,在撤离延安的一支队伍中,有一支军队略显奇怪。

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呢,是几十头奶牛,并且领着这支"奶牛部队"的大队长是一个金发碧眼的高大白人青年。

不管这一幕怎么看,好像都跟严肃的撤军队伍不太搭是吧?

其实呢,这名跟着解放部队撤离延安的高大白人青年叫做欧文·恩斯特,当然了他应该会更希望别人称呼自己的中文名"阳早"才对。

欧文年轻时的照片

他自称是一个"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也因为这个心愿他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大农场汽车等全部家产,而后来到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自然是比不上美国的优越物质生活了,别说美国人习以为常的牛排、红酒和大豪斯了,估计顿顿吃上肉都不太可能。

那么阳早卖掉美国的家产来到中国,到底是图个啥?

答案还是理想,虽然这玩意在我们这些俗人眼中可能很扯淡,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阳早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物质生活,来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而阳早正式在中国定居以后,这一住就是六十年时间……

下面笔者要说的,就是这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选择了抛弃优越物质生活来到中国搞建设的国际友人——阳早同志的故事。

Ⅰ:来中国养牛的美国人

阳早同志于1918年出生在美国,他的前半生其实和大多数普通的美国人没太大的区别,唯一值得提的是阳早同志在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是农牧专业。

影响阳早同志的转折点发生在1946年,受当时的中国革命风气以及自己哥哥"韩丁"的影响,他选择了来到中国进行畜牧业技术工作。

阳早、其妻子与哥哥的合照,拍摄于49年

说明白点呢,那就是养牛,阳早同志养的呢还是奶牛。

当时的中国可谓是一穷二白绝对不为过,刚和日本人打完仗没多久呢,内部又发生了一场动荡。

要说搞武器,搞核弹什么的,阳早不在行专业也不对口,但是阳早大学时候学习过很多高级农牧业的相关知识,因此他在来到中国后就决定了一件事——帮中国养牛,让中国人能喝上牛奶,而这件事一干就是一辈子。

于是也就有了开篇的那一幕,一个高大的白人青年领着一大群的"奶牛队伍"撤离延安的事情发生。

这批奶牛是解放军战士们在战斗中缴获的敌方物资,本来呢是打算给杀了给战士们改善伙食的,但这让阳早同志给阻止了。

毕竟奶牛杀了吃肉不说浪费,论起营养价值来说也没有长期可以汲取的牛奶要好不是?

而这群奶牛,也是中国人未来能喝上牛奶的起点。

Ⅱ:让所有贫穷的中国人也能喝上牛奶

时间到了49年,这个时候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得七七八八了,阳早这个时候也来到了陕西定边县的三边农场。

在这里,阳早帮助当地的牧民进行奶牛以及其它的马、羊等畜生进行品种改良,教授牧民们更高级的农牧知识、帮助他们对畜生进行疾病预防等工作。

阳早(右)和妻子在农场时的照片

除此外,阳早也在帮助三边牧场开始了粗略的机械化大规模耕作,这给后来的东北成为粮仓提供了基础的经验以及人才等。

1953年,阳早同志被调到了西安草滩农场畜牧场担任副场长一职,除了继续养牛和改良畜生品种外,阳早同志还捣鼓起了农用机械。

在西安草滩牧场这里,由阳早同志和妻子一块研发而后不断改良的奶牛青草饲料铡草机先后卖出了一百万台,即使到了今天也依旧是西安草滩牧场的主打拳头产品之一。

而阳早同志的目标则是:让贫穷的中国人也都能喝上牛奶。

Ⅲ:“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

当时中国的奶牛品种主要是荷斯坦奶牛,年产奶也不过为三至四千斤左右。

而经过阳早同志改良、培育的奶牛的平均牛奶年产量往往能超过九千斤。

而除了改良奶牛品种外,阳早同志和妻子先后辗转西安的草滩农场、北京郊区的红垦农村等多个牧场,给当地的技术人员以及牧民传授先进的养牛经验。

阳早同志在提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对此说道:"我们喜欢那样的生活,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我们只需要一心一意工作。"

不仅如此,阳早同志还多次拒绝了国家给予人才的优越待遇,他一生出入全国的牧场都是以劳动者的身份,而不是什么专家或其它的。

在北京红垦牧场的时候,阳早和妻子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平房中,就连画图用的桌子都是他和妻子一块用砖头给砌出来的。

一代代的改造奶牛品种、改良农场机械以及设备,甚至由阳早和妻子共同设计研发出来的卧式直接冷却牛奶罐达到了国际上都算先进的水准。

晚年时在改进冻奶机器的阳早

这对于当时一穷二白,可以说啥科研条件都没有的中国来说,这已经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了。

而当中国的本土奶牛育种达到了很难再提高产量的时候,阳早还和妻子跑到了美国去买了一批最贵也是最好的奶牛胚胎,然后偷偷的带上飞机供给中国的牧场使用。

你现在能喝上牛奶,甚至喝的牛奶的奶牛品种说不定就是当年阳早同志从美国冒着生命危险"偷"回来的。

Ⅳ:美国生活幸福吗?阳早妻子的回答值得一看

对于这对让中国牛奶产量大大提升,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牧业都有巨大贡献的夫妻,周总理也曾多次接见过阳早夫妇。

在周总理让阳早夫妻要多注意休息,别伤身身体的时候,阳早则对此表示"给社会主义干活,不辛苦"。

晚年时期还在搞研究的阳早

2003年12月25日,阳早同志于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

而阳早的妻子虽然对于丈夫的去世很伤心,但依旧要求葬礼一切从简,不开任何的追悼会。

当阳春的同事认为他的葬礼实在太简陋了,给阳早买了个骨灰盒的时候,阳早的妻子十分生气地说:你们要为活着的人奋斗,而不是为死了的人奋斗!

老年时期的阳早与妻子夫妻俩在过生日

最终阳早妻子根据丈夫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了陕西的三边牧场中,没有立下任何的墓碑。

文章差不多到这里就结束了,笔者用阳早妻子的一句话来结个尾吧:回忆我在美国的日子,不可谓不幸福。但相比与群众一块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美好而富强的国家相比,原来的那种幸福实在太狭隘了。有人改造世界只为自己,但这种建立在大多数人痛苦上的幸福并不算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抛弃。

1 阅读:105
冷知识总局

冷知识总局

来,偷偷告诉你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