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1日下午,美国L-5侦察机的驾驶员说道:这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事情……我们的炮弹刚好击中敌军部队,但是他们却没有停止前进。
这是我一生中见过最奇怪的情形……当我们的炮弹落入中国志愿军的队伍中时,他们仍然在不断前进。
夜幕降临后,志愿军已经成功包围了云山,并分别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包围了美国第8骑兵团。
1950年11月1日,美军和志愿军的第一次相遇
下午4点左右,中国志愿军带着一种美国人从未遇见过的武器,向他们发起了进攻——这是一种装在卡车上的四管同时发射的82毫米火箭筒。
跑在前头的“冲锋号手”吹响了特大号的铜军号,这种声音让蜷缩在狭长战壕里和躲在树后的美国大兵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这显然是中国志愿军在向他们发起了冲锋。
这个时候的美国远东部队上至将军,下至普通大兵恐怕也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中国的军队已经大规模地介入了朝鲜战争了。
午夜时分,韩国第15兵团彻底覆灭,大部分士兵不是被击毙就是被志愿军俘虏,只有少数能落网之鱼逃出生天。
11月2日凌晨,美军第8骑兵团第3营已经陷入了绝境之中,第1营和第2营通过竭尽全力的短尾突破,尽管损失惨重但好歹也算成功突围,但他们就没这个运气了。
他们通往南方的道路已经被志愿军给截断,第3营的长官本指望着从陆路撤退,但很快这个幻想就被打破了。
2日晚,志愿军的军号彻底响彻了漆黑的天色中,几分钟后美国驻军的附近就成了一片火海。
希尔中尉回忆道:我当时听到一阵军号声和马蹄奔跑的声音,紧接着一片模糊的身影从天而降,并马上对着他的战友们射击和拼刺。
这个时候的对战双方都乱了,菲尔莫尔·麦卡比上尉运气不错,最起码他没有死在第一波“黑枪”中。
但很快他就被一颗子弹掀掉了钢盔,而后又有一发子弹打中了他的肩膀。
上尉躲到了一辆吉普车后,朝着大概30名中国士兵射光了手中卡卡宾枪的子弹,但很快他就因为失血过多昏迷在了一条水沟中。
有三个志愿军发现了昏迷的上尉,并且跑到了他的面前拿刺刀碰了碰他,似乎在确定上尉是否还活着。
麦卡比上尉回忆道:这三个中国军人不知道在交谈着什么,似乎是不明白如何处置他。
而这个时候麦卡上尉指了指下面的路,然后便走开了。
他在陆上遇到了更多的志愿军,但他们只是拿刺刀碰了碰他,然后便放麦卡比上尉离开了。
这个时候的麦卡比仍然带着他的卡宾枪,虽然负伤了但他好歹跑回了指挥所中。
第3营的指挥所建立在一个防空洞中,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被其它营放弃了,他们无法得到任何的救援。
当天下午,第3营的军官和士兵大抵知道了自己只能孤军奋战。
3日晚,中国志愿军对第3营最后的指挥所发起了进攻。
当天晚上,中国志愿军大抵对第3营的指挥所发起了六波进攻,每次攻击至少有400名中国军人。
麦卡比上尉很幸运,他再次逃出了被毁的指挥所中。
然后他看到了成群的尸体,成堆的志愿军战士的尸体,整个环形防御圈周围至少散布着1000具尸体,这令他大感震惊。
4日早,来自志愿军的白磷燃烧弹的轰炸使美国第3营的战士们知道这应该是最后的进攻了。
为了生存,第3营的美军不得不丢掉大概300名伤员,独自向外面突围,第3营的营长罗伯特·奥蒙德少校也在这批伤员中,他在几个小时后因重伤不治身亡。
最后美国第8骑兵师第3营自然是不复存在了,只有少数幸运儿能突破防线跑到友军的营地,但大部分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虏了。
在云山战场附近,第3营至少损失了600多名军官和士兵。
实际上不只是第3营,在大部分美国军队看来中国志愿军的进攻方式几乎称得上不可思议。
他们到底是如何穿越过那些没有美国、韩国军队驻守的难以通行的山区,然后在夜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营地,这可能是许多至死都没看到敌人的美军难以理解的。
志愿军反复使用这个战术,杀死了大量的联合国军。
在11月5日至6日的夜间,志愿军突破了山区来到了美国第24师第19步兵团的营地,尽管他们已经得到了志愿军擅长夜战的消息,但仍然有大量的美国士兵被杀死在了睡袋中。
随着前线战争的激烈化,远东美军的高层这个时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至少有五个满员的中国野战军进入到了朝鲜中,总共有近10万人。
其中三个军已经开始了和美军打起来了,而还有两个军留在了西部山区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
麦克阿瑟在此前曾嘲弄这群志愿军为“亚洲的乌合之众”,但随之而来的伤亡报告让他们不得不认清的事实是——这群“乌合之众”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要机敏老练的多。
尽管他们缺少重武器,但志愿军在进攻美国或韩国的阵地时,火力配置发挥得极其优异。
志愿军会派遣巡逻队在夜间寻找美军的驻地,然后在背后发起进攻,而在成功切断美军的退路以后会在正面发起进攻。
志愿军在进攻时大抵会呈现“V”字型的队形,他们会让美军在“V”字内部运动,但不管是“V”字型的边缘,还是剩下的那个开口都会被堵得死死的。
这样的战术在“第一次战役”中显得十分管用,并且美军对此几乎没有对应的方法。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第一次战役中的中国志愿军对待美国的战俘以及伤员会显得极其的“仁慈”。
志愿军会把美国伤员放到担架上,然后将他们抬到道路旁边,直到联合国的医疗队伍将他们带走。
美国人认为这并非是中国志愿军出于人道主义,而是他们相信这样的做法会促使他们将“枪口对准军官”,在志愿军的眼中这群美国军队只是“资本主义压迫下的牺牲品”。
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战俘
在志愿军内部分发的《云山战斗经验的基本总结》中,志愿军对这群美国军队有着十分“矛盾”的看法——一方面,中国志愿军羡慕、钦佩美国人的火力,这表现在空中支援、坦克还有炮兵数量等方面上;但另一方面,志愿军并看不上美军的单兵作战能力。
在这本小册子中也曾多次提及了相关的观点:
当美国士兵一旦被切断后路以后,就会随意丢弃重武器,有胆小的士兵还会装死……他们的步兵胆小怕死,不具备在任何战役中都能适应的勇气。
这本小册子对待美军的总结评论是:他们害怕推进过远,他们只擅长于白昼作战,不习惯夜战或白刃战,而他们一旦战败将会溃不成军。当他们无法使用迫击炮的时候,他们就会显得不知所措……他们在云山被围困数日之久,在无法取得突破并且补给被断时,他们的斗志几乎没剩下多少。
基于此,志愿军总结出了美军的弱点:速战速决、断其后路;避开开阔地形,防止他们的重火力武器;尽量展开夜战,保持排与排的联系;先小股军队试探攻击,当取得成效后再大规模部队跟进。
11月2日,美国军队首次在公开电台广播中得知了其军队在朝鲜的存在,但中国方面使用的是“志愿军”一词。
维洛比在发给华盛顿的电报中提到了一点:尽管迄今为止,中国人仅是名义上有限目的而进行零星的卷入,但我们不能对他们巨大的潜在力量视而不见,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他们已经在鸭绿江的边缘上布置了44个师中的29个师,并且随时可以动用150架飞机……
这封电报让华盛顿感到不寒而栗,加上美国第8集团军在志愿军的攻势下逐渐后撤的消息,11月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要求麦克阿瑟重新评估朝鲜战争的局势走向。
但华盛顿的谨慎并没有引起麦克阿瑟的重视,他在11月4日的回电中提到:
不可能评估中国进行干预的现状,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在参战的时候只考虑到会遇到韩国军队,而没有考虑美军的实力”。
总而言之,在麦克阿瑟的回电中,他并不认为朝鲜战场的局势会失去控制。
但麦克阿瑟嘴上说没事,实际行动却显得紧张无比。
在写这封给华盛顿回电的时候,他就已经命令了乔治·斯特拉特迈耶制定了一份轰炸计划,他们计划对朝鲜的军事仓库以及交通枢纽进行毁灭性轰炸,以阻止志愿军继续扩大增援规模。
不仅如此,麦克阿瑟还制定了一个为期两周的极端作战计划,他要求所有参与作战的飞行员飞到“精疲力竭”为止,他要求将东北地区至朝鲜边界的所有“朝鲜部分”给全部摧毁掉,但他也从中提到务必不能侵犯边界。
当麦克阿瑟的这份完整版轰炸计划发到时任国防副部长的洛维特手中时,距离计划开始仅仅剩下三个半小时。
但参谋联席会议拒绝了这份轰炸计划,理由为“这可能误伤其它目标”。
在90架B-29即将奔赴前线时仅有1个20小时的时候,新义州的轰炸计划被取消了。
11月7日,麦克阿瑟在给华盛顿的回电中提及了更多执行轰炸计划的理由,甚至在结尾部分还十分含蓄的隐喻总统杜鲁门以及参谋联合会议全是傻子。
而在11月8日,麦克阿瑟发往华盛顿的电报,他认为这个时候的朝鲜战争的主战方已经不再是朝鲜,而是中国。
“我关切的不是控制一场局部战争,而是在整个亚洲阻止中国的扩张脚步”
麦克阿瑟如此说道。
在华盛顿和麦克阿瑟的扯皮中,这份轰炸计划终于还是在1950年11月8日正式展开了。
舰载机和陆基航空兵从朝鲜半岛两侧的海洋飞往了鸭绿江的内陆地区,并且针对朝鲜的物资仓库、道路和桥梁等重要位置展开了轰炸。
但尽管美国的这份轰炸计划显得隆重无比,但实际上对于志愿军的作用并不算特别大,甚至可以说是在白费功夫——志愿军在增援朝鲜时并非是依靠汽车或铁路,而是将补给和武器背在身上行走。
实际上在这个轰炸计划开始的同时,另一边的美国陆战队同样在行动。
这支美军陆战师的任务是沿着水库西岸,向北直接进军鸭绿江,随后到达和东北遥地区遥相望的城市惠山津。
“我们在将这一切扫荡完毕后,韩国军队会接替我们,然后我们就把部队撤出朝鲜”,麦克阿瑟的副手阿尔蒙德对此似乎信心十足的说道。
但这支陆战师的长官则对此抱悲观态度,因为仅仅是几天前中国军队刚在这条路线上重创了韩国的一个师。
这支大约8000人的陆战师将穿过敌占区数十英里,不管怎么看这个计划都无比的愚蠢。
但麦克阿瑟和副官依旧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两人认为“我们在这种天气下能成功”。
被誉为“飞毛腿”的利曾伯格领着陆战1师8团小心翼翼地在往“水洞”附近靠拢,里面有多少中国志愿军?他们无法得知。
在第一天中,美军1师8团在推进了四英里的同时,仅仅遭遇到了零星的抵抗部队。
但在这天后面,双方的战斗节奏马上就加快了许多。至11月2日晚上,陆战7团才终于抵达了距离水洞1英里的地方。
但在2日午夜,志愿军突然朝水洞外的美军发起了进攻。
夜色的照映下,冲天的火光以及军号无一不在表明这场战争的恶劣。
有8团士兵回忆道:当中国人遇到抵抗的时候,会用轻机枪和手榴弹对敌,一旦中国志愿军发现防线的薄弱处,将会一窝蜂地冲下山谷。
此日黎明时分,陆战队发现了中国军队和他们都在山谷谷底,并且中国军队已经成功占领了第1营指挥所和第2营指挥所间的一段地区。
但利曾伯格并没有惊慌,而是命令剩余不多的炮兵部队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开炮,与此同时的是联合国的飞机也在用火箭弹与机枪攻击着山谷间的中国军队。
整个11月3日一整天都在发生重复的事情,这场战役结束后仅仅在第8师1营的地盘就发现了662具中国军人的尸体。
直到3日的夜幕降临后,中国军队才慢慢从战场上消失。
5日至6日的晚上,联合国军才发现中国军队正在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向北撤离。
但这个时候的美国第8集团师已经有效地被拦在了鸭绿江以南大概60英里的防线上,美国第10集团军的行军速度也大大放缓。
但这个时候依旧有一个问题困惑着当时的美军高层——中国人到底去哪里了?
为何中国会如此突然地撤出战争?
这几个问题无不困惑着美军高层,当时的美军高层也得以在短暂的停歇中重新考虑朝鲜战争的未来走向并决定未来的军队行动方案。
但美国在猜测中国人未来的意向中又一次出现了巨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的代价无疑是无数美国大兵和韩国军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