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吕清的故事3.1

风中的历史 2025-03-08 09:00:44

吕清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委。

一、将军简介

吕清(1915—2010),原名吕继才,河南省光山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光山县砖桥区游击队战士,光山县独立团2营、红4军独立第4师通讯员,红27军74师交通员、79师师部警卫员,麻城独立团通讯排长、特务队副队长、连长,红25军军部特务员,红25军军部、西北保卫局交通队班长,抗日红军大学2队学员,军委工兵连政治指导员,中央驻安塞联络站政治指导员、驻张家畔联络站站长兼指导员,中央驻西安办事处副官、汽车队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运输科副科长,延安中央党校学员,延安赴华中干部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新四军第4支队4旅9团政治处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高干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延安中央党校学员。参加了周家岗等战斗和津浦路西反“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赴东北干部团2大队副大队长兼4队队长、政治指导员,三江军区、合江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合江军区副政委兼第1军分区政委兼第5支队政委、第4军分区第一副政委,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朱瑞炮校兼防空学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北剿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高级炮兵学校副政委兼防空学校副政委,松江军区、黑龙江军区副政委,沈阳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林业部政治部主任,农林部顾问,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农垦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0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二、将军生平

吕清(1915—2010),原名吕继才,1915年农历7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砖桥区胡双店(今斛山乡胡店村)一个贫农家庭。

1929年参加少年先锋队。

1930年参加光山县砖桥区游击队。

1931年任光山县独立团2营通讯员,红4军独立第4师通讯员,红27军74师交通员,红27军79师师部警卫员,麻城独立团通讯排长、特务队副队长、连长。

1932年任红25军军部特务员、军部交通队班长。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至五次反“围剿”。

1934年随红25军长征。

1935年9月任西北保卫局交通队班长。

1935年11月入抗日红军大学2队学习,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3月任军委工兵连政治指导员,中央驻安塞联络站政治指导员、驻张家畔联络站站长兼指导员,中央驻西安办事处副官、汽车队长。

1937年8月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运输科副科长,后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38年5月任延安赴华中干部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新四军4支队4旅9团政治处主任。

1941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高干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

1943年任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参加了周家岗等战斗和津浦路西反“扫荡”。

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抗战胜利后,任延安赴东北干部团2大队副大队长兼4队队长、政治指导员。

1945年10月任三江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合江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合江军区副政委兼第1军分区政委和第5支队政委、第4军分区第一副政委,参加了剿匪斗争。

1947年9月任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朱瑞炮校兼防空学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任高级炮兵学校副政委兼防空学校副政委。

1953年任松江军区副政委。

1954年6月任黑龙江军区副政委。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0年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4年任林业部政治部主任。

“文革”中遭受迫害,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78年任农林部顾问。

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79年任农垦部副部长。

1995年6月离职休养,享受部长级待遇。

2010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三、将军与母亲

吕清是河南省光山县砖桥区胡双店(今斛山乡胡店村)人。

光山县属大别山区,虽物产丰富,但灾害时有发生,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加上军阀混战、土匪横行,遇到灾害之年,穷人家只能离乡背井,凄惨度日。

胡双店紧邻小潢河,每到夏天雨季,洪水泛滥。

吕清家世代务农,耕种几块薄田,半年糠菜半年粮,勉强度日。

父亲吕金,曾经读过几年私塾,常被人请去主持红白喜事,为了生计,曾做过豆腐,最终因赊账太多而做不下去。但他身体不好,不能下田干活。家里一贫如洗,值点钱的东西也都卖光给他治病了。

吕清原本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但为了生活,大弟被卖给了别人。

不到6岁,父亲带着全家到外乡讨饭,后流落在湖北,父亲帮人干点轻活,吕清帮地主家放牛。

有一次,吕清放牛时,腹部被牛角挑出一个大口子,流了不少的血。

还有一次讨饭时,吕清被地主家的狗咬住,拖了好远,直到父母赶到才把他救下来,但牛挑和狗咬的伤疤永远留在了身上。

由于水土不服,父亲的病情也越发加重,他们决定回家。

走到新集镇,父亲就不行了,还是好心人帮忙把他抬回了家,但回家当天就去世了。

吕清的母亲龚新枝,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农村妇女。父亲去世后,母亲才20多岁,生活更加艰难,就带着他和弟弟去讨饭,全家只能住在庙里。即便是回到娘家,也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

母亲白天出去讨饭,晚上就用捡来的布做鞋、门帘等卖点钱补贴家用,有时去给富人家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后来,又租了地主三斗地,种点棉花、豆类等。

8岁后,吕清又到地主家放牛、干活,还经常挨打受骂,被逼着干重活,但每年的工钱只有三串铜钱。

有一次,地主让吕清挑谷上垛,小小孩子力不能及,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把腰和腿都摔伤了,当场昏迷过去。醒来后不能走路,不但没有得到同情,地主还说倒霉连累了他们,找了个借口把他赶了出去。

伤好以后,为了糊口,吕清只能再找一家地主去干活,要不还能怎么办呢?

就这样,苦熬着岁月,小吕清慢慢长大了。

1929年,共产党的工作已经发展到吕清的家乡,宣传反对军阀、打土豪分田地、男女平等等,吕清受到了这些影响,就参加了少年先锋队,不但参加了宣传活动,还为苏维埃站岗、送信等。

1930年8月,吕清参加了光山县砖桥区游击队。

1931年随部编入光山县独立团2营,任通讯员。后任红4军独立第4师通讯员,红27军74师交通员,红27军79师师长徐海东的警卫员,麻城独立团通讯排长、特务队副队长、连长。

1932年任红25军政委戴季英的特务员、军部交通队班长。

在鄂豫皖苏区第三至五次反“围剿”中,参加了潢光、苏家埠、寒摆渡、仁和集、豆腐店、长岭岗、郭家河、七里坪等战斗。

1934年,吕清随红25军长征。

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戴季英转到地方工作,任西北保卫局局长,吕清这个班随戴季英离开红25军。在抗日红军大学2队毕业后,任军委工兵连政治指导员,奉命准备渡河器材,支援红军东征、西征作战。后任中央驻安塞联络站政治指导员、驻张家畔联络站站长兼指导员,中央驻西安办事处副官、汽车队长。

吕清离家参加革命后,母亲靠在街上卖熟食、豆芽,做针线活谋生,小弟弟则给地主家干活,遗腹子妹妹送给了四叔。

1937年8月,吕清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运输科副科长,负责向延安运送物资,护送往来干部和赴延安的青年学生。

期间,吕清曾亲自护送过彭德怀副总司令。有一次,吕清护送王稼祥到延安,过劳山下坡车翻了,幸亏在半坡被一颗老树挡住。吕清紧紧拉住车门、抱住王稼祥,使王稼祥没有受伤,自己的头部、脸部却多处被撞伤。

在西安办事处,吕清把多年积攒的三十块大洋寄给了母亲。

1938年5月吕清南下淮南时,途中路过潢川县彭店,离家乡只有十几里路,但却没有机会回家看看母亲。

1953年,吕清终于有机会回家见到了母亲时,第二年把她接到部队住了一段时间。

母亲年逾花甲,又患了偏瘫,虽经治疗有所好转,但她却思乡心切,吕清只好把她送回了家。

1971年,一直没有再改嫁、苦熬了一辈子的母亲因脑血栓复发,吃饭时去世,终年73岁。

参考资料:

1、吕清口述、张永平执笔《授衔——我经历了一次考验》

2、苏亮《方强林海剿匪记》

3、王作东《军史上三个黑龙江军区的由来》

1 阅读:33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