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伤亡太大想歇歇,主席为何罕见地批评粟裕?刘陈邓意见更正确

度度狼观抗战 2023-11-30 07:42:01

1948年11月20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碾庄战役已接近尾声,一直不敢叫苦的粟裕代司令员,知道西柏坡对战局的万分挂念,当天给军委发出一封急电,报告说碾庄圩指日可下,同时表示:“部队因连续追击和攻击,确已相当疲劳,但士气仍高” 。细细读来,其实这封电报已经暗示,华野主力歼灭黄百韬以后急需休整,不太同意“总前委”马上打黄维的意见。

必须说明一下,淮海战役总前委已于四天前,也就是11月16日正式成立,其中三个常委“刘陈邓”脱离了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正随中野第4纵队行动,而陈赓的电台与华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可以跟西柏坡进行联系。

刘陈邓为此特别致电军委:“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品读一下,电文有三层意思:

第一、我们坚决履行总前委的职权,只是条件还并不充分。

第二、总前委“三常委”当时还不能直接与粟裕电报往来,为避免贻误战机,建议军委直接指挥华野的作战;

第三,歼击黄百韬兵团是由华野独自承担的,“刘陈邓”不想过多干涉,完全相信粟裕的大兵团指挥能力,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两大野战军的相关电文,都分别发往西柏坡,需要互相通气的也须由军委电台转发,而军委给总前委和华野的指示和命令,也同时发给两大野战军,避免耽误时间。

毕竟粟裕和谭震林也是总前委电委员,这是个比较特殊的时段和情况,但并非贯穿淮海战役的始终,其后不久,刘陈邓便赶到了中野司令部的驻地。

至于消灭黄百韬以后,下一步应该先打哪坨敌人,“刘陈邓”和“粟陈张”在分别发给军委的电报中,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粟陈张”是指粟裕、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和副参谋长张震。

一、

至1948年11月20日,淮海战役开打两周后,战场形势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敌我双方都没有最后取胜的把握,在没有彻底吃掉黄百韬兵团之前,敌军兵力已经多达七个兵团,华野和中野的约60万部队,在数量上仍处劣势。

其中华野承担着主要作战任务,歼击着敌人的四个主力兵团:最能打的几个纵队,仍在碾庄地区对黄百韬兵团发动总攻;半数以上的兵力,则用于阻击和诱歼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同时还要监视在徐州的孙元良兵团。

而兵力兵器较弱的中野,却主要承担着阻击敌人三个兵团的重任:快速东来的黄维兵团、从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尤其是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其兵力几乎与中野主力对等,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在黄百韬没有完全覆灭之前,李延年兵团迂回增援到位,或者黄维兵团突破中野阻击线迫近徐东,华野的围歼行动很可能功亏一篑,我军将在整体上陷入被动。

关于下一步的作战方案,“粟陈张”提议打掉黄百韬后,集中华野全军西进,稍事休整后,首先求歼邱清泉和李弥兵团。

如此一来,华野将腾不出兵力支援中野方面,中原野战军必须凭借自身力量,牢牢阻击住敌三个兵团的增援,以配合华野的作战。

军委起初是支持粟裕意见的,为此电示“刘陈邓”,中原野战军应做如下兵力调整:

以第9纵队阻击刘汝明兵团;以第3、第4纵队在华野1纵的配合下,坚决堵住李延年兵团;以第1、第2、第6纵队牵制黄维兵团,从而全力保障华野主力围歼邱、李兵团。

刘陈邓首长接电后“颇感为难”,因为中野主力转战大别山以后,人员装备损失严重,战斗力大损,现有的六个纵队不过12万余人(中野11纵暂归华野指挥),想要同时阻击敌三个兵团20多万人马,明显力不从心:

“我们六个纵队,除四纵外均六个团,九纵只来五个团,平均每纵不到两万人,炮兵很弱,故只能用于一处”。

并且在“刘陈邓”看来,华野在打掉黄百韬以后,各主力纵队已相当疲惫,伤亡亦大,不经过必要的休整补充,短时间是很难再打掉邱清泉、李弥的,如果再像碾庄圩那样陷入长时间苦战,后果不堪设想。

很可能就是:华野主力不仅需要休整时间,还无法迅速吃掉邱、李兵团,而在这段较长的时间里,中野又很难阻住黄、李、刘兵团,一旦敌人实现合流,战场形势将急转直下。

二、

确实,华野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中,已经伤亡49000余人,而且主要是一线战斗员,从粟裕到各纵司令员,都希望打掉黄百韬这个强敌后,部队稍稍休整并补充弹药,然后就近在徐州以东歼击邱清泉和李弥。

粟裕尤其担心距离徐州最近的李延年兵团,该敌所辖的第39军、第54军都是从东北逃出来的,建制完整,战力不弱,如果中野不能有效阻止该兵团北上,华野将腹背受敌。

总结来说,华野司令部和总前委是存在分歧的,粟裕建议第二阶段作战仍以华野为主,先打邱清泉和李弥,中野只需努力配合打阻击。

总前委认为华野主力不经休整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打掉邱李两兵团,而中野实力不足又很难完成阻击任务,建议以中野为主先打黄维。

“刘陈邓”为此给西柏坡发出一封长电,详细阐述了他们对战局的评估:“徐东作战据我们观察,歼黄百韬使用了华野六个较能攻歼的纵队,历时已12个昼夜尚未解决战斗,部队相当疲惫,刀锋似已略形顿挫”。

“如再以其余部队,其中只有两三个较能攻坚的纵队,歼击较黄为强的邱、李并非易事,我们认为徐海作战必须分作三、四个战役阶段,每阶段都需要有休息,整补俘兵才能保证必胜”。

总前委最终的意见是:“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即将(华野)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个兵团,争取十天半月的休整,同时以尚未使用的五个或三个纵队,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妥当”!

最终的决定当然要由军委裁决,收到两种方案后,经过认真考虑,毛主席采纳了“刘陈邓“的意见,于11月20日当天复电华野”粟陈张“:

”中野决定打黄维,对李延年兵团须你们负完全责任,中野无法派兵,除你们已派出王张十一纵(指中野第11纵队)及十三纵外,应即速转移四、六、八、九诸纵之主力,对付李延年”。

毛主席一锤定音,华野由此放弃了接下来诱歼邱、李兵团的设想,改为就地监视徐州三个兵团,然后以有力部队增援中野,共同消灭黄维兵团。不过华野各部甚为疲劳,在增援部队的使用上,还是打了些折扣。

面对各主力纵队的叫苦,粟裕考虑,应该给这些部队留一点休整时间,因此在接到军委的电示后,第一步决定只派出三个纵队配合中野作战,其中直接参与打黄维的仅有两个纵队,换句话说,华野其他部队要先喘口气,然后再动身西进。

三、

粟裕部署的这三个纵队是:从碾庄撤下第6纵队赶到固镇,接替了中野第9纵队的防务,继续阻击李延年。同时汇报军委、总前委说:“准备必要时派韦国清率华野二纵、中野十一纵西去,归刘陈邓统一指挥”。

对这样的兵力调配,总前委非常不满意,因为军情如火,必须抓住机会迅速吃掉黄维兵团,如果等华野主力完成休整,极有可能丧失战机,为此,在黄百韬兵团全部被歼的11月22日,“刘陈邓”再次向军委陈述了意见。

“歼击黄维时机甚好,因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归建)外,请粟陈张再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

也就是说,总前委要求华野应立即投入七至八个纵队的兵力,非此不能达成战役目的。

1948年11月24日,毛主席复电“刘陈邓”并告“粟陈张”,强调指出:

1、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2、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3、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必请示!

在这封著名的电报中,语气和措辞是比较严厉的,说明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华野司令部和总前委之间的关系,由于之前的特殊情况,存在一些不清不楚的问题,为此在通讯联络已经恢复的状态下,特别重申了“总前委”的战役指挥全权。

军史作家刘统老师这样写到:军委赋予总前委指挥全权,避免因电报往来贻误战机,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

(电报原文)

对于华野想“歇一歇”的思想,毛主席在关于消灭黄百韬兵团的祝贺电中,也委婉地对粟裕提出了批评:“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伟大胜利,但是,徐州方面敌军尚有50个师的兵力,这个敌人是可以消灭的”。

“你们必须以几个作战阶段去取得全战役的胜利,必须准备全军部队及民夫一百三十万人左右三个月的粮食、草料、弹药;必须准备十万至二十万伤员的医治,望华野、中野全军,在刘陈邓粟谭五人总前委(邓为书记)统一领导之下,争取新的大胜利”!

言外之意,华野伤亡5万人即想转入短期休整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必须要有与敌人进行最后决战的信心,即便付出20万人的伤亡代价也在所不惜,同时再次强调了总前委的权威性,包括扩号里面那四个字,也是原文如此。

尾声:

根据军委和总前委的指示,华野“粟陈张”迅即调整了部署,除命令中野第11纵队马上归建外,决以位于徐东地区的第7纵队、第10纵队、第13纵队,不经休整火速增援中野,同时在军委的专门要求下,还派出了特纵主力前往加强炮火。

经过十天左右的包围和压缩,1948年12月5日,“刘陈邓”下达了对黄维兵团的总攻击令,中野和华野混合编组的三大突击集团,对敌展开突击。作为“土木系”老本第十二兵团,思想顽固且装备精良,战至12月10日仍在负隅顽抗。

为迅速解决当面之敌,避免战场情况复杂化,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于当天夜里急电粟裕,要求华野再抽调一些部队投入双堆集攻坚战,粟裕和谭震林很快回电表示,坚决执行总前委的命令:

“我们决定抽调三纵、苏十一纵、鲁中南纵队,外加一部炮兵,即晚南下,参加歼灭黄维作战,统由陈士榘同志率领南来,请分配其作战任务”。

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在华野部队的有力增援下,战至12月16日,华东敌人最具战斗力的第十二兵团,共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终告全军覆灭,而在我军艰难解决掉“二黄”兵团之后,淮海战役胜利的天平完全倾斜了。

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闻讯,当天掉头撤退,一直跑到了淮河以南,如此在淮海战场上,只剩下杜聿明直接指挥的三个兵团约30万人,我军总兵力终于实现反超,取得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

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的作战总结中,也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在战役第二阶段中,部队有一种歇一歇的思想,认为不能再打了,部队太疲劳了,伤亡太大了,恰好军委来个电报,要我们准备伤亡二十万人,这才帮助我们克服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

(网友绘图)

7 阅读:1385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