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牢之,名道坚,出生于一个武将之家,他的爷爷曾经是雁门太守,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征虏将军,他的皮肤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紫色,他的胡子很长,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战场上的人,三百七十七年,谢玄镇守广陵,招募人才,刘牢之、何谦、诸葛侃三人身材魁梧,被选入谢玄麾下,成为前锋,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刘牢之率领的军队屡屡击败秦军,被誉为‘北府精兵’,三百七十八年,秦军南下,刘牢之率领军队,切断了秦军的补给,击溃了秦军,被封为‘鹰扬将军’,三百八十三年,跟随恒冲北伐襄阳,四处征战,积累了大量的战斗经验。八月,符坚率军南征,欲一统大陆,却是取去了自己自诩的“天王”封号,派遣其弟苻融与大将张蚝攻打寿阳,刘牢之则率部出兵抵挡,两人僵持不下,随后,秦军在落水河布防,谢玄派遣刘牢之出击,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趁夜突入落水河,一举击破秦军前锋,随后又趁势追击,一举击破敌军的士气,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是居功至伟。
后来在淝水之战中,秦军大败,这才让他们声名鹊起。三百八十四年,刘牢之统帅北府军,先是占领了谯郡,然后静观其变,黄河沿岸的许多当地势力都投靠了他。苻丕在邺城被慕容垂包围,被迫向晋国求援,刘牢之立刻派兵增援,但是晋国的军队因为抢粮抢粮,被慕容垂打得溃不成军,伏丕派人增援,这才扭转了局势,将溃败的军队召集起来,重新集结,这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他被调回了淮阴城,在那里剿灭了各路诸侯,又在那里与北边的诸侯开战,双方都是胜利者,后来燕国南方入侵,高平太守屡次遇险,刘牢之却没有来得及驰援,最终被革职,一个身经百战的大将,竟然会怕战,实在是匪夷所思。397年,心怀怨怼的刘牢之跟随王恭讨伐王国宝,刘牢之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又被封为南彭城的都督,后来刘牢之大获全胜,为了安抚王恭,便处死了王国宝,这让王恭变得越来越嚣张,因为他的家世,两人发生了冲突。
398年,王恭又发动二次叛乱,刘牢之认为无理由,而且王国宝都死了,还发动二次叛乱做什么?没有爵位,也得不到任何的利益,但王恭却没有理会,而是告诉刘牢之,如果他能战胜这场战争,他就将整个北府拱手相让。然而,在这个时候,刘牢之却得到了东晋朝廷的支持,最后,刘牢之决定投靠王恭,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王恭的耳中,不过,王恭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邀请刘牢之饮酒作乐,称他为大哥,还送了他一批精锐的军械,可是,刘牢之一出城门,就斩杀了所有的将军,重新投靠了朝廷,王恭兵败身死,刘牢之立刻接替了王恭的职位,生怕自己的部下不服从,所以开始大力栽培自己的亲信,桓冲等人向朝廷提出要求,让刘牢之替王恭偿命,最后,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却并没有开战,最后,桓冲同意了,退走了。三百九十九年,东晋教主孙恩起兵作乱,闹得天下大乱,连会稽都被他拿下,声威无二,命令北府兵平定叛乱,但以他们强大的战力,根本不是区区一个平民所能抵挡的,一直杀到浙江,将孙恩溃败,最后逃到了大海之上,刘牢之撤兵而归。
400年,孙恩又起谋反,甚至连谢家的人都被他杀了,入侵吴国,刘牢之率军压制,在京门口,孙恩的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孙恩又一次落荒而逃,刘牢之声名鹊起。四百零二年,桓玄已有谋逆之心,朝廷派遣刘牢之出兵讨伐,不过刘牢之也有他自己的考量,一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他的前顶头上司谢玄就是前车之鉴,所以,他并不能完全信任朝廷;其次,他未必能赢那位发小,再加上属下们的劝阻,刘牢之终于在刘裕的强烈反对下,向王冲臣服了。没有注意到桓玄虚伪的笑容背后的利刃,刘牢之在众目睽睽之下,彻底丧失了威信,桓玄将他贬出京,任命他为征东将军,刘牢之自知凶多吉少,于是决定伏击桓冲,一名部下说道:“将军能造反多少次呢?他背叛了朝廷,背叛了王敬,背叛了司马元显,现在又是恒玄?”说罢,不少士兵都离开了,他们都认为刘牢之这个人靠不住,而且大儿子也一直没有归来,最终绝望之下,刘牢之自尽了。当他的儿子归来时,悲痛欲绝,于是,恒玄就造反了,暴打了他的身体,毁了他的名声,直到刘裕击败了他的军队,他的名声才得到了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