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字子文,自幼喜爱弓箭,驾车等与武力有关的事情,他的双臂力量惊人,甚至可以赤手空拳和野兽厮杀,可以说是一名优秀的将军,年轻的时候,他就跟着曹操征战过很多次,每一次都是意气风发,曹操曾经斥责他,说他不好好学习圣贤之道,骑马射箭只能对付一个人,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曹操派人教他学习《尚书》《诗经》,曹彰只是口头上同意了,然后告诉手下,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率领十万军队,在战场上厮杀,建功立业,而不是埋头苦读。曹操一次询问几个孩子有何抱负,曹彰回答:“我要做一名大将军。”曹操问道:“当将军的时候,你要怎么做?”曹彰曰:“披盔戴甲,手持锋利兵器,奋不顾身,一马当先,激励士兵,有过必罚,有功必赏。曹操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这小子还真是有点虎。但曹操心里却很高兴,因为他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想要成为一个征西将军,没想到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他的志向竟然被自己的儿子给继承了。
在战场上厮杀,之后的曹彰受到了不少人的指点,因为当时曹魏猛将众多,所以曹彰可以被训练成为一名好将军,好将军绝不会随便冲在最前面,不管有没有风险。公元216年,曹彰成为鄢陵侯;公元218年4月,塞北乌恒起兵造反,这时正是曹彰大显身手的时刻,曹操让他担任北中郎将,有权执行骁骑大将军之职。临行之前,曹彰叮嘱道:“家中如父如子,领命出营即为君如臣,一切行为要遵从王的律例,要引以为鉴。”后来曹彰率军出战,那时候曹军并没有完全到齐,而是在曹彰率领的一支队伍到达的时候,乌恒的几千铁骑已经到了,曹彰在父皇的劝告和田豫的提议下,固守城池,等到乌恒的铁骑无法攻破城池,这才退走,然后继续追杀,曹彰一往无前,即使身上中了两支箭矢,也没有停下脚步,一口气追了两百多里,一直追到了桑干河边。后来,军中司马商量了一下,认为军队长途跋涉而来,不能再往前走了,于是提议在此安营扎寨,曹彰则是想着,要不是以胜利为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他顶着众人的压力,率领大军追了上去,那时候起义军的兵力远不如曹军,又刚刚战败,被追得慌不择路,结果曹彰大获全胜,让其他将士心悦诚服。
番王轲比能见曹军更加英勇,又一次投降了,曹操路过长安,召唤曹彰,曹丕让曹彰不要独吞战功,而是让他将战功推到其他将军的头上,曹彰听了曹丕的话,曹操对曹彰大加赞赏,觉得曹彰已经成熟了,能够虚怀若谷。这一年九月份,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大战,刘备派遣养子刘封参战,曹操想要打刘备的脸,便让曹彰亲自出马与刘备一较高下,曹彰接到号令,连夜赶到汉中,却见曹军从汉中撤退,可见曹操对曹彰的看重,认为他是曹魏未来的大将,兵法的代言人。曹操东山再起之后,让曹彰坐镇长安,这个时候曹魏的接班人已经选好了,虽然曹彰很有竞争力,但是他并不想争夺这个位置,所以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兵权上,所以曹操做出的决定,他是不可能改变的。
公元220年,曹操重病,将曹彰召回洛阳,但是还没有见到曹彰,就先他一步驾崩了,据野史记载,曹彰和曹丕在丧事上发生了很大的矛盾,虽然曹彰掌握了军权,但是却拿曹丕没有办法,最终还是被几位大臣给镇压了,但是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谁也无法考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曹彰的结局就是“兄友弟恭”,为了保护自己的兄弟,曹丕将自己的兄弟送到了北方,让他负责北方的战争。公元221年升为公,公元222年升为城王。223年,他被曹丕派到洛阳,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这里面有很多蹊跷,要知道曹丕可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小肚鸡肠,看到自己有这么一个实力强大的弟弟,他如何不害怕,就连曹植那帮弱小的读书人,都被他弄得东奔西走,还以七步诗来威胁他,现在他的权力已经稳定下来了,哪里还会害怕弟弟呢?曹丕说的话,实在是太过牵强,毕竟他已经在战场上征战多年,身体健康,却在三十五岁时病逝,如果他死在宗室手中,很有可能会导致宗室内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