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卞夫人三子,字子健,其兄曹丕,曹彰,其弟曹熊,此人才智过人,少年时便熟读《诗经》、《论语》等经典名著,对曹操的问题也是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深得曹操的赏识,再加上曹植为人直爽,不喜虚伪,曹操对其颇有好感。接下来的日子,曹植又跟着曹操四处征战,不过身为公子,自然不需要冲在最前面,大部分时间都在帐篷中出谋划策,体会军队的艰辛,而这正是曹操想要的,若是觉得有情调,还可以多写些诗文,歌颂一番,期间曹植留下了《白马篇》、《求自试表》等诗文,然后跟着曹操回到家乡,开始了曹魏储君争夺。
曹魏本来是有一个嫡子的,但因为曹昂的英年早逝,其他的儿子年纪都差不多,各有各的优点,谁也不服谁,曹丕年纪最大,曹彰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曹植的才华,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好几次想要换一个接班人,但都失败了,这一点与曹丕的手下不一样,曹丕的手下都是朝廷重臣,深知勾心斗角的残酷,于是他们教导曹丕如何讨好曹操,而曹植的“朋友”丁氏、杨修等人,却是居高自身,根本不把曹操当回事。甚至,曹植还驾着马车,沿着君王专用的御路,这不是向世人宣告,曹操有成为皇帝的雄心。这不是往曹操脑袋上泼粪么?虽然有一次胜利,但都是杨修出的办法,让曹操更加愤怒,身为一国之君,怎能被一群手下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他对曹植的怨恨越来越大,再加上贾诩这个老狐狸,为曹丕旁敲侧击的说话,他用了一句“我想起了刘表和袁绍”来暗示曹操,这就意味着,曹魏只能靠曹丕来巩固,曹操能不明白吗?至于曹植?如果朝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那他还能得逞吗?
公元217年,驾车一事之后,曹丕被封为魏王世子,曹植就变得醉醺醺的,没有了往昔的活力,不过曹操并没有放在心上,等到他攻打樊城,增援曹仁时,曹操让曹植担任征南将军支援,可是曹植根本就不听,甚至在国家危难之际,还在这里饮酒作乐,最终错过了出征的时间,这让曹操很是失望,并不再对他重用。曹操死于220年,曹丕继位。曹植一个毛头小子,竟然当众在洛阳城外,为汉而哀,这是何等的行为,当众扇了曹丕一个耳光,让曹魏群臣颜面扫地,说他们是曹家的叛逆?曹植想了想,七步成诗,这让曹丕很是感动,好在卞太后出手相助,才让曹植逃过一劫,最危险的一次,曹丕在太后娘娘外出的时候,将曹植召入皇宫,让给曹植找麻烦,让他作诗,曹植做了几首可是被曹丕以之前准备好的为由拒绝了,还加了很多限制,说一定要两只老虎,而且不能用一个老虎的名字,曹植想了想,七步成诗,这让曹丕很是感动,毕竟是昔日的兄弟,再加上卞太后的到来,曹植终于只是被降职了。
222年,曹植在外漂泊了两年,终于被册封王,在册封之后,他留下了一首《洛神赋》,里面记载了他与洛神女神的邂逅,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大嫂甄宓,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次的册封,就像是一场囚禁,他的亲信几乎被一网打尽,丁氏兄弟战死,杨修因为口出狂言而去世,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直到225年,曹丕南征回来后,给了他五百食邑。226年,曹丕死后,曹植抓住了这个机会,几次三番的向曹叡求情,想要让他有一个立功的机会,奈何曹叡聪明睿智,沉着冷静,只是安慰了他几句,表扬了他一片忠心耿耿,然后就开始严密的监视他,甚至还不停的调动他,让他累得够呛。229年,曹植三十八岁,来到东阿,他知道自己的侄子不会管自己的,只有文学才是自己的归宿,所以他选择了学习儒学,232年,他被册封为陈王,死后,遵其遗嘱把他遗体安息在了东阿的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