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汉羌战争背后朝堂暗线是什么,汉军如何扑灭的第二次羌乱?

胖猫读历史 2025-01-20 12:10:00
为何朝臣都支持力保北方,丢弃凉州的方案呢?

明面上的原因是财政困难,军费开支太大(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

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关东豪族占据朝廷要津,凉州派朝里没人。

刘秀开国有三个势力,南阳派、河北派、凉州派。

凉州豪族是最后加入,参加革命时间短,再加上凉州豪族普遍尚武,所以关东豪族(包括南阳、河北)对他们防范甚严(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西北豪勇,实过诸州)

耿舒当面顶撞马援, 耿恭不听从窦固号令擅自带兵北进,耿家为啥始终无法与凉州派和谐共处,背后的原因就是耿家参加革命时间比长,立的功劳也大,云台二十八将出品了两位,马家、窦家拿什么和他们比?

开国初期,刘秀在待遇上还是给足凉州豪族面子。到了明、章两朝,窦家、梁家甚至跻身东汉六大顶级家族,把持了后宫大半名额,窦固在和帝初期更是独霸朝纲,威风一时无两。

这引起了关东豪族的集体不满,铲除窦氏后,在关东士族的建议下,刘肇提出一项新政:满20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

关西本来人口就少,再加上关东的郡县数量占了全国的70%,政策推出后,关东地区的茂才和孝廉在数量上开始对关西出现碾压态势。

对比下两个区域的郡县密度

最终,在东汉的帝国官场演化上,关东由于官员数量和州郡密集的优势与垄断,渐渐演化成了士族集团,汝南袁氏、颍川荀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河内司马氏,汉末、两晋,甚至隋唐的几大顶级家族无一例外都出自关东。

本来凉州当官的名额就少,偏偏朝廷还有一个更猛的大招:回避法。

为了避免本地利益集团做大,朝廷规定官员不能指派到自己老家去任职,从防范地方坐大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是合理的。

但是无意中进一步削弱了关西豪族的势力,整个关西推荐上来的茂才和孝廉大部分都被调到东北去做边官抵御鲜卑、匈奴,而关东士族们分配工作时,却很随意,南阳的人放到颍川,颍川的关系户放在汝南。

既然都是“自己人”,这些官员也不会太过分,分配去凉州的就不同了。隗嚣在陇西时,跟上百个羌人部落关系处的非常融洽;马援在初期扫平叛乱后入驻陇西六年,当地歌舞升平。

但只要换了关东的官员主政凉州,凉州的大小叛乱就层出不穷,这些关东派对凉州豪族本身就看不上眼,更别提当地的羌人,横征暴敛下,不出羌乱才怪。

更令人痛心的是,为了防范凉州派,朝廷宁肯调中央军来平叛,也不信任当地的豪族,直到羌乱越演越乱,朝廷重新启用凉州派,结果凉州三明马上就平息战乱,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嘛!

眼看凉州要被抛弃,古都长安将直面异族的兵锋!

终于有明白人提出了反对:虞诩。

虞诩,字升卿,陈郡人。

十二岁时,就能通《尚书》,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服丧期满后,被太尉李脩征召,授任郎中(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虞诩此时在太傅张禹手下任官,张禹也是三朝老臣,章帝朝出任扬州、兖州刺史,清廉公正,政绩卓著;和帝时,累迁太尉;到了邓后执政,张禹出任太傅,总领尚书台事务,辅助邓后治理国家。邓后对其十分倚重,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上朝时独坐一席,不与三公同席。

虞诩对张禹提了三条反对理由:

1、先帝开疆拓土,历尽辛劳,才取得了这块土地,现在为了节省钱财物力而放弃它,这是不可行的(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并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先帝开拓土宇,劬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

2、丢弃凉州以后,长安三辅一带就成了边郡,皇家祖陵墓园便失去屏障而暴露在外,这是其二(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

相比前两条,第三条才是最核心的。

古人常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一带,自西汉起,就是出武将之地(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

现在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三辅的原因,就是因为凉州在他的后方,是他的心腹之患啊!(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凉州百姓之所以现在奋力反抗,是因为他们心向大汉!如果放弃他们,一定会发生变故。假使英雄豪杰集合起来,乘势东来,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太公那样的将领,恐怕也抵当不住(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

作为关东派,虞诩最担心的就是凉州有人起事,乘着天下饥馑和国力虚弱的时机,驱使氐人、羌人做前锋,席卷东来,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

虞诩一句中的,东汉末年,马腾、韩遂实现了凉州军阀的真正崛起,下长安,出河内,要不是曹操,还真没人能挡住这帮狠人。

张禹幡然醒悟: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

虞诩献策:现在凉州骚动,人情不安,赶紧安抚人心,征召两州的豪杰为掾属,授任牧守长吏的子弟为郎官,安慰他们。

张禹紧急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四府进行商议,大家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朝廷开始征辟凉州地区有势力和有影响的人士到四府担任属官进行安抚(脩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辟西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虞诩立下大功,却得罪了邓骘。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利用职权把虞诩派到吏治最差的朝歌县,牛人在哪都能大放光彩,虞诩上任仅仅几个月,就将朝歌境内的叛乱分子全部平定。

此时凉州的羌人叛乱已经非常严重,羌人前锋甚至打到了河东郡,很多人开始渡过黄河南逃。凉州尚未放弃,形势已经严峻到如此地步,如果凉州全境落入羌人手里,其后果难以想象!

朝廷紧急发布两条命令:

1、北军中候朱宠迅速率中央军北上,领五营兵在孟津驻防;

2、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等地郡兵就地修建堡垒;

同时要求沿边郡县坚守抗敌,然而这些二千石的地方官多数是关东人,并没有守土抗战的决心,全都争着上书请求将郡县官府内迁,朝廷无奈同意将陇西郡府迁到襄武,安定郡府迁到美阳,北地郡府迁到池阳,上郡官府迁到衙县。

现在不是你说放不放弃凉州的事情,眼看三辅也要拱手让人了。

朝廷无奈,重新启用任尚为将,任尚很给力,在上党郡羊头山打败羌军,稳住了局势,朝廷这才撤销了在孟津的驻兵。

任尚的水平怎么突飞猛进?

背后有高人给他支招:刚摆平朝歌的虞诩。

诩给任尚献计:兵法上说,弱的不去进攻强的,走的不去追赶飞的,这是必然的形势。如今羌人全都是骑兵,每天可以行军数百里,来时像急风骤雨,去时像离弦飞箭,而我军用步兵追赶,是势必追不上的(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自然之势也。今虏皆马骑,日行数百里,来如风雨,去如绝弦,以步追之,势不相及,所以虽屯兵二十余万,旷日而无功也)

以骑攻骑,果然效果甚佳。

邓太后见虞诩能干,不计前嫌,提拔他为武都郡太守(这点来看,邓后还是比他哥哥大度)。

羌人听说虞诩来了,准备在陈仓的崤谷埋伏。

陈仓离长安已经相当近了,羌人居然敢在东汉的腹地设伏,堂堂大汉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

虞诩得知后,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对外宣称要等援兵到后再出发。羌军听说以后,便分头前往邻县劫掠。

虞诩乘羌人兵力分散,日夜兼程,迅速西进,途中他让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

部下不解:以前孙膑使用过减灶计,而您却增加灶的数量;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保持体力,防备不测,而您如今却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

虞诩解释到: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对方便不能测知我军的底细。敌军见我军的灶数日益增多,必定以为郡兵已来接应。我军人数既多,行动又快,敌军必然不敢追赶(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

孙膑有意向敌人示弱,我现在有意向敌人示强,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打仗不能生搬硬套战例,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这才是兵法的精髓!

羌人发现中计后,卷土而来,将虞诩包围在赤亭。守军不足三千,而围城的羌军多达万余人,虞诩丝毫没有慌张,下令用强弩集中射杀羌人,缺乏攻城器械的羌人损失惨重,不得不后撤数十里。

次日,虞诩集合全部军队,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改换服装,往返多次。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汉军,于是更加惊恐不安(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

董卓后来震慑袁绍的计策,其出处是不是就是虞诩这里?

虞诩预测羌人即将撤走,秘密派遣五百人在河道的浅水处设下埋伏,羌人果然如他所料西撤,汉军乘机突袭,大败羌军(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

从此羌人一听虞诩的名字,就远远循走,不敢侵扰武都郡。

局稳定势后,虞诩招回流亡的百姓,赈济贫民,来看一组数据。

虞诩刚到任时,谷价每石一千钱,盐价每石八千钱,仅存户口一万三千户。

在任三年之后,米价跌到每石八十钱,盐价每石仅四百钱,户数激增到四万多户。

一个被战乱打残的凉州小郡变得人人富足,家家丰裕。

虞诩的事迹说明羌乱不难平息,关键你得选合适的人上去,可惜得罪了邓骘的虞诩只能止步于郡太守一级。

现在平乱的主将是谁呢?护羌校尉侯霸。

永初七年,护羌校尉侯霸联手骑都尉的马贤(后来的抗羌名将),在安定郡进攻羌人先零部落的分支牢羌,斩首俘获一千人。

虽然汉军取得不少战绩,但始终无法真正扑灭羌乱。

元初二年,曾建议邓骘放弃凉州的庞参接替侯霸担任护羌校尉。眼看强攻效果一般,庞参转变思路,开始用恩德信义招抚引诱各羌人部落。这招效果奇佳,羌部首领号多立刻率部归降,庞参兵不血刃就收复了陇道,打通了河西走廊与内地的道路。

然而真正的叛军主力先零羌还不肯屈服。

朝廷决定下一盘大棋,将其一举剿灭,屯骑校尉班雄驻守三辅,左冯翊司马钧行征西将军,与护羌校尉庞参联手,攻打先零羌。

元初二年秋,司马钧调集凉州战场所有能打的将领:右扶风仲光、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京兆虎牙都尉耿溥、右扶风都尉皇甫旗等人,再加上护羌校尉庞参的七千多羌胡兵,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两人分道并进,结果握有战力最强羌胡兵的庞参反而被零昌手下的大将杜季贡打败( 参兵至勇士东,为杜季贡所败,于是引退)

司马钧这边进展颇为顺利,拿下了丁奚城,但汉军却因司马钧的一项命令功亏一篑。

啥命令呢?

收割羌人的庄稼以充军粮。

持续多年的战乱导致一石粮食在凉州竟能卖到一万钱,因敌取粮既能减轻朝廷的负担,还能打击敌人的后勤,这本是一个妙计。然而仲光等执行的将领却违背司马钧的训诫,分散行动,结果被羌人纷纷击破(钧令光、恢、包等收羌禾稼,光等违钧节度,散兵深入,羌乃设伏要击之)

司马钧怒而不救,坐看仲光等人全部战死,汉军损失精锐三千多人,朝廷大怒,将司马钧征召回朝,羞愧自杀(钧在城中,怒而不救,光等并没,死者三千余人。钧乃遁还,坐征自杀)

司马钧的死也间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河内司马氏做出了一个重大转变:由武入文。

朝廷继续走马换人,任命马贤接替庞参兼任护羌校尉,同时再次任命任尚为中郎将,接替班雄驻防三辅。

凉州战场汉军已经不具备对羌人的优势,任尚也没有更多的财力组建骑兵(至于没钱的原因后面会分析),被逼到绝境的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刺杀。

任尚收买当阗部的榆鬼,令其刺杀羌人名将杜季贡。尝到甜头后,任尚又收买效功部落的号封,刺杀了先零羌首领零昌。

群龙无首的羌人大乱,任尚与马贤趁机反攻,元初四年(117年)冬天在富平县黄河之畔大败羌军,斩杀五千人,新上任的先零部落首领狼莫逃,西河郡的羌族虔人部前往度辽将军邓遵处归降,陇右地区平定。

刺杀的性价比太高了!这招马上成为汉人对付异族的秘密武器。

元初五年冬,太后邓绥的堂弟邓遵有样学样,收买上郡全无部雕何等人刺杀狼莫。

挑事的先零两大首领零昌、狼莫死后,羌族各部落陆续瓦解,三辅、益州地区再也没有羌族部落入侵的警报。

整整持续了11年的第二次羌乱终于得以平定,十余年间,军费开支共计二百四十多亿,国库枯竭,并州、凉州两州因此空虚衰败(自羌叛十余年闲,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说下任尚的结局,早年追随窦宪打过匈奴人,在西域也独当过一面,后期羌乱更是四处扑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按说战后任尚应该升迁高位,然而任尚政治悟性太低。平羌后邓后封邓遵为武阳侯,采邑三千户,任尚觉得自己功劳最大,想与邓遵争功,结果反被人指控虚报斩杀敌人数量、贪污军饷一千万钱,最后在闹市斩首,财产全部没收(又诈增首级,受赇枉法,臧千万已上,槛车征弃市,没入田卢奴婢财物)

职场上像任尚这样的人不少,能力有一点,脾气也不小往往混的不怎么好,那就想想平时争功时,是不是得罪了一些有背景的人,有些事情要看透,该让就让吧,像任尚戎马大半生,却落得如此结局,值得我们反省。

然而任尚争功事件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数字,他本人也贪污一千万钱!

为啥窦宪时期的汉军可以将北匈奴从漠北赶走,到了邓后执政却屡败于羌人,关东派是否有养寇自重,通过战争大发战争财的嫌疑,这点凉州豪族其实看的很清楚,不久,凉州三明就有人主动揭露了其中的黑暗。

0 阅读:0
胖猫读历史

胖猫读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