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澳大利亚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鸽子评国际 2023-01-16 09:43:00

2013年,由牛津大学拉纳·米特教授主编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与其他历史著作不同,该书不仅充分肯定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并认为“中国尽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被西方国家遗忘了”。毕竟,在很多西方国家出版的二战史著作中,中国战场一直是“被遗忘的存在”。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文版封面

另外,在欧美各国发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二战的描述,大多分成“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两大模块。其中,太平洋战争的主角分别是美国和日本,“中国战场”更像是个“边角料你一样的配角”(拓展阅读:)。

那么问题来了,深受欧洲(英国)文化影响的澳大利亚,他们的历史教科书又是如何描述和评价中国抗日战争的?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聊聊。

卢沟桥

1)澳大利亚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战场”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合计12年。其中,1—6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小学,7—10年级相当于初中,11—12年级相当于高中。

澳大利亚的历史教育始于小学3年级。其中,3—6年级主要学习澳大利亚“国家史”,7—8年级主要学习“世界中世纪史”,9—10年级主要学习“世界近现代史”,11—12年级进行“世界史的专题学习”。因此,涉及二战史的内容,分别在10年级和12年级。

澳大利亚风光

1)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在各版本的10年级历史教科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深入学习”的部分,有着独立的一个章节。那么问题来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章中,关于中国战场的内容究竟占据了多大篇幅?

在澳大利亚,由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出版的“蓝花楹”系列教材,使用最为广泛。在该出版社出版的《活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被列为单独一章。

本章一共有17个章节。其中,第2—5节讲述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概况,第6—13节讲述了澳大利亚的参战情况,第14—16节介绍了战争结果以及与大屠杀、战争宣传等内容的相关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中国战场”的内容,出现在第3节“二战原因:日本军国主义”中,仅占据了不足2页的篇幅。

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

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一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共设有10个专题。

其中,1个专题对二战爆发的原因进行了简要性介绍,3个专题重点介绍了欧洲战场,3个专题重点介绍了亚太战场,3个专题着重介绍了澳大利亚与二战的关系。“中国战场”主要出现在“亚太战场”模块,但相关介绍只有寥寥几句,即“(承认)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大学思想·历史·第10册(澳大利亚课纲)》一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作为“深入学习”的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场战争。

该章共分为4节,分别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中的重大事件”、二战对世界和澳大利亚人民的影响、二战对澳大利亚国际关系的影响。关于“中国战场”,仅仅出现在第一节,有2处提到了“日本入侵中国”的史实。

在麦克米伦教育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出版的《历史·第10册:现代世界与澳大利亚》一书的第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仅在讲述二战爆发的背景时,以一句话的篇幅提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坚持敌后作战的中国军民

2)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根据澳大利亚高中的课纲要求,12年级学生需学习“现代世界”课程。其中包括“理解现代世界”、“20世纪争取变革的运动”、“1945年以来的现代世界”和“20世纪的现代国家”4个部分。不过,他们并不需要学习4四大模块的全部内容,而是从中选修不同的主题。其中:

“理解现代世界”共设5个主题,学生选择其中2个;“20世纪争取变革的运动”也设有5个主题,学生选择其中2个;“1945年以来的现代世界(1945—2010)”共设6个主题,学生选择其中1个。

“20世纪的现代国家”模块的内容相对较多。其中,“现代国家”被分成两组,要求学生从两组中分别选择1个国家。

欧美组:美国(1917—1945)、澳大利亚(1918—1949)、德国(1918—1945)、苏联以及罗斯(1917—1945);亚洲组:日本(1931—1967)、印度(1947—1974)、印度尼西亚(1942—1974)、中国(1937—1976)。

一言概之,在澳大利亚12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中,只有选修“中国(1937—1976)”这一主题的学生,才能“有机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二战中的中国”。

悉尼大学教学楼

因为涉及升学问题,一些大型出版商还为12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选修课教材。其中,有2类教材涉及中国战场。

在“理解现代世界”中,二战作为重要内容,里面会提及“中国战场”。在“20世纪现代国家”的“中国板块”中,会重点提及“中国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解现代世界”模块中,与“中国战场”相关的描述是极为有限的。以下面几个版本的教材为例: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书共有7个章节,涉及“中国战场”的内容,出现在第4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共11节)”中某一节的三级子标题“入侵满洲(东北)”中。该小节用接近2页的篇幅,简要介绍了“在1931—1937年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20世纪战争的原因和后果》一书合计18章,其中与二战相关的叙述共有5章。在第7章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大约用1页半的篇幅,简单介绍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帕斯卡版《HSC现代史》共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核心学习(一战)”、“国别学习(德国、俄国、美国)”、“20世纪的名人”和“国际和平与冲突”,几乎没有与“中国战场”相关的内容。

一言概之,在大多数澳大利亚历史教科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中国军队参与的战争”。即使提到中国,也只是因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对象之一”,基本没有提及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史实。

平型关战役

2)澳大利亚教科书中的“中国论述”

1)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论述”

前面提到,澳大利亚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重点是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澳大利亚的二战史”,与“中国战场”相关的内容可谓寥寥无几。不过,在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却又“离不开中国”。

在各版本教科书中,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和1941年(珍珠港事件)被视为“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争”的时间起点。

比如《牛津大思想·历史·第10册(澳大利亚课纲)》一书的编者认为,“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的军事行动(卢沟桥事变),一般不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象征着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是攻击珍珠港。”

于是,“九一八事变(1931)”和“卢沟桥事变(1937)”被视为“二战爆发的前奏”;“1931—1940年的中国战场”,被视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换言之“珍珠港事件”是亚太战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中国战场”更像是美日决战的“前奏”(拓展阅读:)。

豫湘桂会战示意图

2)12年级“理解现代世界”主题的“中国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版本教材中,关于“中国战场”的论述,几乎“只讲日本侵略,不讲中国抗战”。换言之,中国抗战史俨然就是一部“被占、被杀、投降、撤退”的历史。

比如麦克米伦版《HSC现代史》如是写道:“….由于担心中国军队变得强大,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直接进攻。北京附近卢沟桥的一场小规模军事冲突导致了全面战争的爆发(尽管直至1941年才正式宣战)。在18个月之内,日本占领了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夺取了广州,控制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尤其是,占领南京的不同之处是残杀了数十万平民,强奸了大量中国平民女性。在中国北方和中部的许多地方建立了亲日的傀儡政府….”

一言概之,这些教材的叙述主体是日本,主要内容是“日本如何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至于中国军队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史实,几乎被“直接无视”了。

整装待发的新四军战士,可以看出他们的服装并不统一

2)12年级“中国模块”的“中国论述”

一些教材对于“中国战场”的描述“极其简单”。比如《变革精神:革命中的中国》一书中,尽管提到了南京大屠杀,但几乎没有提及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

当然,另外一些教材在描述“中国战场”时,内容是极为详实和全面的。比如在《中国与革命》一书的第3章“对日战争(1937—1945)”中,就分别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下的抗战。

该书编者认为,国民党、共产党和美国是中国战场上的“三股力量”。微妙的是,该书尽管没有提及由国民党军队主导的几次大型会战,但却提到了“江西苏维埃政府宣布抗日”和百团大战。另外,“美国的支持”也占据了该书较大的篇幅,并着重强调了原子弹的作用。

一言概之,该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国民党军队的消极抗战”、“共产党积极抗战和扩大根据地”和“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三大模块。

1943年的开罗会议,蒋介石甚至可以与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

该书的编者们认为,蒋介石采取的“避免与日军大规模作战”、“以空间换时间”和“曲线救国”等策略,是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主要原因。作为论据,教科书引用了多位西方观察家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印证了“国民党军队普遍腐败无能”的史实。

与此同时,编者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他们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不断扩大,本质上是因为“获得了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拥护”。在讨论“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这一问题时,教材共列举了5个原因,其中就有“共产党有效抗击了日军”,并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和游击战等案例,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不过,教材编者们也在章节结尾,为遭遇惨败的国民政府“找补”。“需要记住,事实上,日本人对共产党在延安那贫瘠荒凉的根据地不感兴趣,反而对国民党控制的沿海工业区感兴趣,这明显有利于共产党….日本人力图控制沿海城市和主要的交通线,尤其是铁路。为此,他们必须主要打败国军,而不是共产党军队。”

一言概之,即便在这一模块,关于中国战场的内容也比较单薄。占据更多篇幅的,“居然”是中国军队的“撤退史”甚至是“溃败史”。除了百团大战之外,其它几次大规模会战几乎只字未提。

这样的论述,不仅很容易让人产生“中国战场上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役”的错觉,还容易得出“美国主导的几大海战和原子弹,才是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抗日战争主题绘画作品·

3)澳大利亚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在大多数教科书中尽管均有所提及,但在详略上存在一定差异。

《活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一书中如是写道:最令人震惊的日本暴行发生于中国南京市。在那里,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间,日本人屠杀了20一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发生的暴行包括大肆强奸中国妇女,把人活埋或活活烧死,并用战俘来做刺杀练习肆强奸中国妇女和把人活埋或活活烧死,并且用战俘来做刺杀练习。

作为论据,该书引用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段文字记录:“母亲们目睹他们的幼儿被砍头,然后屈服于强奸….成千上万的男子排成队被机枪扫射。有时候一群一群地被用作刺杀练习。当日本胜利者无聊的时候….他们把受害者绑起来,从他们头上浇下煤油,将他们活活烧死。”

电影《南京1937》剧照

与《活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类似,《中国兴起》一书的描述也较为详细:“在一个常被称为南京暴行的事件中,据一些人的估计,日军在南京杀死了30万平民。据说,人们被点燃活活烧死,被砍头被机枪扫射。张纯如把这一事件描述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据估计,成千上万中国妇女和女孩被强奸。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学术研究提出,暴行可能被夸大了。不过,日本在整个占领期间做了许多折磨中国人的恐怖之事。”

麦克米伦版(HSC现代史》一书,尽管没有单独开设 “南京暴行”的相关专题,但也引用了一段相关史料,对其进行了叙述。在《中国与革命》一书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编排了一段与“南京暴行”相关的描述,并认为“被杀(中国)市民20万人”。

电影《南京1937》剧照

由此可见,这些历史教科书并没有刻意回避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一些教材还给予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不过,就篇幅而言,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内容,要远远小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暴行。

在《活的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一书中,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内容有3页,并配有5幅插图和1幅地图;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只有1页和2幅插图。

在剑桥版《历史·第10册(适用于澳大利亚课纲)》一书中,“重大事件:犹太人大屠杀”一节用7页半(有7幅插图)的内容,详细介绍了纳粹对犹太人的血腥屠杀,但对南京大屠杀却只字未提。

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犹太人

4)结语

总而言之,澳大利亚历史教科书在论述亚太战场时,重点均为美日两国之间的较量,“中国战场”则“被缺席了”。换言之,中国的抗战史,更像是“苦难史”而非“斗争史”,击败日军主要是“依靠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实现的”。

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客观地说,这无疑是“西方中心论”的“临床表现”。对于“西方中心论”,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J.M.布劳特在其编著的《殖民者的世界模式》中如是写道:

“教科书不仅仅是图书,它是制造舆论的文化精英们的半官方声明,用来使受教育的青年相信他们所说明的历史和现状都是真实的。我们已经看到,欧洲和盎格鲁——美洲的历史教科书,强调历史发展的动因大多来自世界的欧洲部分….大多数欧洲历史学家仍然认为,大多数‘改变历史的事件’都发生在欧洲,或者是由于在‘大欧洲’的刺激下才发生的。”

显然,布劳特口中的“大欧洲”,无疑包含了澳大利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澳大利亚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主角,为什么会是欧洲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了。基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澳大利亚教科书对中国战场的描述,与中国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符。不过,要想让西方世界“正视”中国抗战史,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阅读:377

鸽子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