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伐战争中的风云人物,是北伐战争中最耀眼的将星之一,被誉为“铁军英雄”。
他的部队中有近3000名共产党员,曾指挥过新中国的5位元帅、6位大将。
在错综复杂的国共关系中,他既当过共产党人的朋友兄弟,也曾倒戈相向成为“敌人”!
1955年,在看到新中国授予的“十大元帅”名单后,他不禁感叹道:我跟错了人,否则我一定是“十大元帅”之首。
他就是新粤系代表人物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张发奎将军。
张发奎与我党的关系比较复杂,在北伐军的高级将领中,他是与我党最友好、对我党帮助最大者。
在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北伐战争中,张发奎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他尤其对“联共”很有诚意。
在那段时期,他与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而我党则认为他是一位“诚心诚意地致力革命”的优秀将军,因此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
不仅如此,我党还派出了例如郭沫若、周士第、张云逸等大量的优秀干部到张发奎指挥的军队里任职。
我党的优秀党员廖乾吾,当时还出任过张发奎的政治部主任,张发奎对他非常敬佩,采纳了他的很多建议。
此外,张发奎与叶挺的关系也很不错,他常以叶挺、蒋先云的勇敢善战来训勉部下,对叶挺等人也是非常信任和赞赏,经常率军与叶挺独立团并肩作战。
张发奎对于共产党人的态度,前期都是非常积极的,他的部队中共产党人也最多。
据统计,在北伐后期,张发奎的部队中大概有2500到3000名共产党员。
他们密切配合,共同从事革命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很多国民党军官都对共产党人持谨慎,甚至是恐惧态度,不欢迎共产党人到自己的部队里工作。
就连当时桂系的领袖李宗仁,也曾劝张发奎提防共产党,并严加约束叶挺等人。
但张发奎并没有听信李宗仁的挑唆,继续与叶挺等共产党人保持密切的合作。
后来,蒋介石大肆打压共产党人,张发奎不但没有听从老蒋的命令,而且收容了一批被驱逐的共产党人。
事实上,张发奎也很清楚,没有共产党人的鼎力相助,他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以至于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坦然地说:
“他们帮助了我,因为他们工作得很勤奋,共产党的政工人员极为认真,而且优秀。”
1927年,武汉国民党中央将唐生智的第四方面军扩充为第四集团军,下辖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军。
其中,张发奎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四军、第十一军、暂编第二十军。
在张发奎的部队中,有我党的很多的高级将领,而这其中就包括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叶剑英、贺龙、徐向前、林彪、陈毅,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张云逸、许光达、粟裕、徐海东、谭政、罗瑞卿。
比如,贺龙曾任暂编第二十军军长,叶剑英任第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
当然,如果算上时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四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的话,张发奎可以说指挥过我党的“六名元帅”。
毕竟在很多人心中,叶挺将军若没有英年早逝的话,一定能被授予元帅军衔,而且地位不低。
总体而言,在大革命时期,张发奎对于共产党的态度是比较积极、友好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南昌起义”后,双方却分道扬镳了!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作为一名国民党员,如果不想反对和脱离国民党的话,那就只能走到反共这条路了。
这就是当时张发奎的想法,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他只能“二选一”。最终,他还是选择站在我党的对立面。
1927年7月29日,张发奎与汪精卫、孙科等人在庐山召开分共会议。
对此,他曾说道:“真是逼的没法,我只好投降右派”。
广州起义后,张发奎正式与我党决裂。
之后双方的关系可谓时断时续,直到建国后,张发奎寓居香港时,我党才又多次开展对他的争取工作。
但张发奎始终不愿改变他多年来形成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对于我党的多次诚邀,都婉言拒绝了。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将军在香港病逝,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