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务工39年,其子去38军报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亲竟是“烈士”

陶陶读历史 2024-09-25 13:23:00

1990年2月的一天,一个农民打扮、满脸白胡子的老人在其外甥的陪同下,从东北黑龙江来到38军的驻扎处——河北保定。

快到门口时,卫兵礼貌地问他为何而来。老人也没有回答,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卫兵见此,立即叫来了部队的谢干事。

看到有个主事的人,老人的心似乎放下了一些,于是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望着他,仿佛看到了亲人,看到久未碰面的老战友。他用颤抖的声音说:

“我叫李玉安,是335团3连的李玉安。”

“335团3连,李玉安?”

“李玉安”这个名字让谢干事觉得十分耳熟。335团3连,是当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松骨岭阻击战中那个英雄的团队。“李玉安,李玉安是谁?”

时间回到四十年前,那时正值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彭德怀以疑兵之计,将数十万“联合国军”引入了包围圈。随后,志愿军从各个方向,向敌人后方迅猛地迂回、穿插,而其中尤其以38军插得最为勇猛。

在军长梁兴初的命令下,38军112师向凤鸣里方向猛插,并只用两个小时就打败了驻扎在当地的土耳其旅,扼住了美军退却的道路。随后,梁兴初又下令,命令112师师长杨大易守住一处叫做松骨峰的小山,并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为此,杨大易派出英雄团长——335团的范天恩,牢牢地控制了松骨峰。

松骨峰,是军隅里经龙源里通往顺川公路沿线的制高点,海拔标高为288.7米,是一座半土半石的小山包。由于松骨峰位于龙源里东北,因此与三所里、龙源里呈鼎足之势,是美军第2师退却的必经之路。

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和无穷无尽的兵力,3连的100多名战士,硬是坚守了8个小时,除了7位幸存者外,其余战士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记者魏巍上了战场,看到松骨峰上遗留的数百具美军尸体以及仍然保持战斗状态的烈士遗体,百感交集、泪眼婆娑,最终写下雄文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而这篇文章,最终名扬天下,让松骨峰这场规模并不是很大的阻击战变得家喻户晓。

在这篇文章中,魏巍一共记录了13位烈士的名字,他们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

而李玉安的名字,也在其中!

“我终于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李玉安!”

谢干事又惊又喜,原来当年那个已经“牺牲”40年的老英雄,如今依然尚在人世。

老人连连说:“是的!”随后,他取出怀中揣着的《残疾证》和一本《小学课本》。老人翻开课本,出现的文章正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随后,谢干事赶紧将此事告知了38军的首长。军史办公室的李淼生主任急匆匆地赶来,并接待了这位老英雄。经过调查确认以及核实,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老人,正是当年38军112师335团3连的副班长——李玉安。

李淼生紧紧地握住了老英雄的手,关切地问:“请问您是为何而来?为什么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回来找部队?”

李玉安叹了一口气,说道:

“本来我也不想麻烦部队,但是我想将我的小儿子送回老部队,所以才来麻烦您啊!”

原来,李玉安一共有6个儿女,他和老伴商量一定要让自己的小儿子参加军队,让他继承自己的传统,为国效力。因此,他想到了自己的老部队——38军。如果让小儿子李广忠去自己原来的“母团母连”效力,也不枉自己活了那么多年了。然而左等右等,但是小儿子的审核就是无法通过。

着急上火的李玉安,这才想着来到保定,来老部队“帮帮忙”。他满怀歉意地说:

“要是有别的方法,我说什么也不会给老部队添麻烦了。”

对于李玉安的请求,部队首长做出决定,亲自出面和地方政府相商。他们表示,应该将李玉安的儿子作为特殊情况,应特事特办,让他加入军队。办妥此事后,李淼生又亲自给李玉安所在的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

“李玉安同志是我们38军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希望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照顾”

谁知好事多磨,入伍手续却迟迟没法办下来。于是李玉安又跑了一趟,回到了老部队。而恰逢此时,当时335团正在召开庆功大会。李淼生听说李玉安又来了,喜出望外,于是赶紧带他参加了庆功会。

在庆功会现场,团领导将李渊介绍给军、师50多位新老领导:

“这位就是我们部队的老英雄,松骨峰战斗的“活烈士”李玉安同志!”

顷刻间,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战士们都在向这位仰慕已久的老英雄致敬。李玉安眼含热泪,站得挺直,向战士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一个隐姓埋名40年的老英雄,今天又回到了自己的家。

会上很多人都感到疑惑,李玉安是怎样在美军如此猛烈的火力下幸存的。松骨峰战斗结束后,李玉安到底去了哪?

李玉安,是河南台前人,出生于一个极为贫苦的农民家庭。16岁时,他流落到东北,做了苦工。194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人民军队。一年后,作战英勇的李玉安加入了共产党。在四平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荣立一等功。此后在辽西会战、平津战役中他多次立功。在渡江战役中,他再次下了一等功,随后又跟着部队从长江一直打到广西。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几乎一直打到了祖国的最南边。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玉安随部队入朝参战。在松骨峰战斗中,李玉安遇到了此生以来最猛烈的炮火。

当天早上6时许,美军第二师为了而来逃命,动用了30多架飞机、10多辆坦克以及数不清的大炮,向松骨岭高地发动了多次进攻,如雨点般的燃烧弹,恨不得将山上的花岗岩都熔化了。李玉安和战友们一边扑着身上的火,一边用机枪和步枪向敌人射击。子弹打没了,就用刺刀和敌人拼命。当打退美军第五次进攻时,连刺刀也卷了刃,战士们只好用石头与敌人对垒。

下午2时许,美军发动第六次进攻,而阵地上只剩李玉安、副连长、通信员以及寥寥几个战士。他们利用战斗间隙,将阵地上的子弹、手榴弹集中在一块。此时,敌人以为阵地上已无活着的志愿军,于是“叽里呱啦”地叫喊着,向山上爬去。当敌人接近之时,李玉安甩出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炸翻了好几个美国鬼子。

然而就在这时,李玉安却感到腋窝一热,随后很快失去知觉倒在了地上。等李玉安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受了重伤。四周漫山遍野,都是战友和敌人的尸体。他心想,自己说什么也要活下去,于是挣扎着向山下爬去。爬着爬着,李玉安碰到了几具尸体,他们都是自己朝夕相处、最熟悉的战友;看着看着,李玉安的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

非常幸运,一位朝鲜人民军的司号员发现了李玉安,随后便架着他来到松骨峰南坡下的一个朝鲜老乡家。当时朝鲜老乡为了躲避战事,都已经搬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就在这时,兄弟团的一个战友押送战俘路过了这里,发现了受了重伤的李玉安。于是这个战友和朝鲜司号员一起找了一副担架,将李玉安抬到了师部的山洞卫生所。

经过检查,子弹从李玉安腋下射入,穿过脊梁,打断了两根肋骨,脊椎骨也破裂了。在卫生院,医生给李玉安做了开胸手术,取出了子弹,保住了他的性命。经过一个月的休养,伤疤却迟迟难以愈合。于是在1951年初,李玉安被送往国内医院治疗,后来又转到了中南军区的陆军医院,前后做了8次手术,总算养好了伤。但是在胸口上,依然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伤疤。

虽然李玉安一再请求返回朝鲜前线,但是部队首长却说:

“你现在身体有了残疾,还是复员回家吧!”

就这样,李玉安泪别部队,拿着《残疾证》复员了。

李玉安复员后,被安排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粮库做普通工人,一干就是39年。几十年来,他一直隐姓埋名、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人民无私奉献,保持了一位老战士、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从复员到退休,他16次被评为粮库先进工作者的,多次被评为粮库优秀党员,同时还当选过县财贸系统的劳动模范。

刚刚到粮库工作时,领导见李玉安伤情很重,于是就让他去当粮仓保卫员。后来本地工人经常和外地工人产生矛盾,而李玉安总是能耐心地为大家做思想工作,最终化解双方的矛盾。

后来,李玉安又担任了粮仓检斤员。当时经常有人找他,希望在斤两方面“抬抬手”,因此经常送给他猪肉、粉条、香烟等礼品。但是李玉安从来都眼皮一瞪:“想从我这里占国家便宜,门都没有!”粮仓和售粮户对老李的评价从来都是:“老李就是一杆公平秤”。

对于旁人,李玉安丝毫不提自己当年的功劳,甚至连其家人也不知道他的身份。因此,他从来没有麻烦过政府,也没有找组织要过一分钱。李玉安的家庭很大,有6个子女。一家8口人,就指望着他50多元的工资过日子,生活过得清贫而朴素。

后来,小儿子上小学了,学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看到了李玉安的名字。于是赶紧回家问父亲:

“爹,这个李玉安是你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李玉安从来都是摆摆手:“不是我,同名同姓而已!”

李玉安一家人住的房子很破旧,但是单位分房子时,他却总是把新房让给其他同事。一次,粮仓改了两排家属房,考虑到李玉安是元老职工,于是决定先分给他住。然而李玉安却决绝地说:

“粮仓有那么多新工人没有房子住,我们的房子虽然破一点但是还能住。就这样,他把单位分好的房子又让了出去。”

李玉安为什么有功不说,有福也不享呢?据他所说:

“我从来不敢张嘴,我是党员,向组织要待遇,抹不开面,怕人家说我吃老本,摆老资格,办啥事都要注意影响。”

同时他还说:

“我从来都不把自己当英雄,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再说了,你的成绩早就被祖国、人民、军队写进了书里,我知足了,活着,死了,还不是一样吗?”

李玉安,就是这样质朴、令人高山仰止的老英雄。当然,他之所以只字不提功劳,还有个隐含的原因。那就是他死去的100多位战友。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为什么不找政府帮忙时。他总是回答:

“我那100多个战友能享福吗?”

或许在他看来,如果自己过于幸福,对于那些死去的战友就是一种亏欠。每天午夜梦回,他都会回到战友们身边,回到那硝烟弥漫的、血与火的战场。

后来,李玉安的儿子李广忠光荣地加入了军队,服役的部队正是38军112师335团3连,父辈的旗帜交到了他的手上。而他到此时才知道,自己尚在人世的父亲,竟真的是当年最可爱的人,是家喻户晓的“烈士”。

其后,李玉安“死而复生”的消息传遍了中国,想要采访他的记者排起了长龙。随后,关于李玉安的新闻也如爆炸式地增多:李玉安当年的入党申请书被发现;李玉安当年住院的检查单、报告单被发现;同时还出现了反映李玉安的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等等。

而给他写信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其中,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在给李玉安的信中这样写道:

“对党和人民,您以功成自退的风骨,从不向组织伸手,多年过着较贫苦的生活,默默为党工作,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的崇高品质,您是我心中的光辉榜样。”

后来,李玉安不辞辛苦,多次到学校、到企业去演讲。但是老英雄每到一个地方,都特别注意影响,除了安排的活动,哪儿都不去,从来不提自己是李玉安。在吃住方面一点儿也不讲究,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便宜的饭菜。每天的吃食,常常靠一顿烙饼、一杯凉水就打发了。到老部队补拍镜头时,接站的面包车座位不够坐,他说什么也要让摄制组的同志坐,他说:

“你们扛着机器拍照,比我辛苦多了。”

1990年10月25日,李玉安作为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的特约代表,重新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4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李玉安受到了金日成的热情接见,并给他颁发了“一级国旗勋章。”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崔泰福握着他的手说:

“我要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你的事迹已经在我们朝鲜的报纸上刊登出来了,我国人民都知道你!”

很显然,老英雄的事迹已经传到了国外。

对于李玉安来说,还有一件事让他牵肠挂肚,那就是他一直想和魏巍见上一面。后来,魏巍听说此事后,又惊又喜。一次,李玉安和他的女婿一起来到北京,终于和魏巍见面了。

两位老战士见面后,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双双潸然泪下,彻夜长谈。临行前,魏巍意犹未尽,将自己的小说《东方》和一本散文集送给了李玉安。同时,他还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写道:

“过去我以为你成为了烈士,今天才知道你负伤后被救起了,这次我见到您非常高兴,祝您健康长寿,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离开北京前,38军还健在的老首长们又为他践行。老首长们勉励道:

“你要戒骄戒躁,保持作风,争取更大的光荣!”

对于首长们的嘱托,李玉安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坚定地表示:

“请老首长放心,没有党和部队的培养,就没有李玉安,出名也好,不出名也好,功劳和荣誉都属于党!”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玉安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无私忘我,只要人民有需要,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办到。

90年代的兴隆镇,路况极差,下雨后经常泥泞不堪,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一辈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坐不住了,他不顾自己曾经的枪伤,拄着拐棍去走厂子,进商户,到处筹款,最终筹得数百万元的修路资金。然而还没等路修好,李玉安就于1997年病逝了,时年73岁。

儿子们在清点李玉安的遗物时,发现一封信,这封信来自于魏巍。信中说,李玉安是战斗英雄,希望地方政府给予他更多的照顾。然而李玉安最终没有向组织呈交这封信,甚至连信封也没打开。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李玉安,还是那个从不向组织伸手,从来不麻烦国家的志愿军老兵。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虽然李玉安离开了人世,但他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效仿的楷模以及学习的对象,他的精神和家风将引领我们以及后代不断前进。

1 阅读:50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