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毕生抗争的,竟然不是灭匈奴和求长生,他是遇到了制度缺陷

八公读历史 2024-05-08 05:12:28

​ 汉武帝穷其一生都在抗争的事是什么?不是打匈奴、安边境,也不是寻丹药、求长生。

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防止后宫、外戚干政,但是终究没有成功。

武帝最早感受到的来自女性的压力,是祖母窦太后。

窦太后

他还是皇子和太子的时候,看到这个双目失明的老太太不断折磨父亲景帝。

到了自己做皇帝时,窦太皇太后又阻止他去老就儒的改革,把主导和参与改革的臣子杀的杀、囚的囚,他本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改革夭折。

窦太后是有接班人的,她就是馆陶长公主刘嫖。这个强势的女人,是窦太后的女儿、景帝的妹妹、武帝的姑姑,后来又成了武帝的岳母,因为她把女儿陈阿娇嫁给了武帝。

馆陶长公主刘嫖

这段婚姻是历史上“金屋藏娇”的佳话,后来想想,武帝可能是出于无知和无奈。

无知主要是他自己的。陈阿娇美自然是美,少不更事的刘彻选老婆首先看的是颜值,而忽略了婚姻更多的东西。

无奈更多是武帝的妈妈王夫人。她深知这个小姑子不简单:天天想着把女儿嫁给太子,以前的对象是太子刘荣,被刘荣的母亲栗姬拒绝后,就在景帝面前中伤栗姬,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刘荣自杀栗姬被废。这样的事难道不会降临在自己和儿子刘彻身上吗?

刘嫖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家族,她和母亲窦太后是联合体。后来刘彻做太子、做皇帝,少不了她们的助力。这自然是令她们欣慰的,但是反过来细思极恐,她们要是坏事,也自然是可以的。

陈阿娇

陈阿娇做了皇后,妒忌而不生子,被武帝废皇后,这是做了皇帝之后的武帝第一次抗争。

妒忌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好是坏不好一概而论,如果男人认为它好,那她就是为了专爱男人而要求男人排斥其他女人,若是男人认为它不好,那她便是专横跋扈的同义词。

陈阿娇的妒忌,有她自己作为娇小姐的性格问题,更多可能是武帝做了皇帝之后的博爱和滥情,从而引起她的不满。

不生儿子,在古代女人确实是个缺陷,特别是皇帝后妃,可能更加致命,但是如果武帝爱阿娇,这都没有关系,古代也有不生儿子的皇后。阿娇不生儿子,甚至没有生育,也很可能因为武帝移情别恋和她再也没有夫妻之实有关,这也可能是她的妒忌之源。

武帝废陈阿娇的皇后之位,是在窦太后死去多年之后。窦太后活着,他无法变革,大概也不敢废黜陈皇后,在窦太后和刘嫖两股势力面前,武帝怎么能对她们的外孙女和女儿动手呢?但是她们的强势,激起了武帝以后对后宫和外戚干政的忌惮之心。

窦太后死了,陈皇后废了,馆陶长公主姑姑失去了两大帮手,武帝当家做主做了真皇帝,他还要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目标开始锁定那些没权没势的贫寒女子,以后找的老婆都是这样的女子。

武帝被祖母、姑姑、前妻一族吓怕了。

武帝去姐姐平阳公主家里走亲戚,一眼就看上了又美又多才的卫子夫,然后把她带回宫,然后有了儿子刘据,然后母子被封为皇后和太子。

武帝给了卫子夫极大的荣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没有显赫的家世身份和强大的家族背景,她只是平阳公主府的歌女,母亲卫媪是公主府的奴婢,而父亲干脆就不知道是谁。

卫子夫

卫子夫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做了38年皇后,贫贱夫妻做了38年都会相看两厌,何况身边有着无数莺莺燕燕的武帝?武帝是真喜欢卫子夫和儿子刘据。

卫家的加分项还有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这是俩战神,他们的横空出世满足了武帝的另一个愿望,那就是对外征伐匈奴,他们的存在和战绩稳定了卫家特别是卫皇后、刘据太子的地位。

可是事情都得分两面看,卫青霍去病的能征惯战从另一方面给了武帝巨大的压力,卫家正在茁壮成长为新的强劲外戚力量:卫青霍去病在外掌军,卫子夫是后宫之主,刘据是东宫之主、未来皇帝,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是丞相公孙贺的老婆,而丞相是百官之首,控制了朝廷的行政资源。

卫青霍去病各人的一次行动让武帝心悸不安:卫青为了救援被匈奴奔袭的住在甘泉宫的武帝,动用虎符调用只有皇帝才有调兵权的虎贲军;而霍去病在甘泉宫附近打猎时,当着武帝的面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只因为李敢因为父亲李广冤死而怪罪卫青、殴打了卫青。

武帝选择谅解了卫青霍去病,不过不悦是有的,他想到的是,要是这两人有点不良企图,冲他调动军队那是多大的危险?再要是卫家所有的势力联合起来发难,那又是多么可怕的事!只怕比窦太后及其关联力量更是不可阻挡。

武帝稍稍放心的是,后来卫青霍去病英年早逝,他有意无意地减淡了对年老色衰的卫子夫的宠爱,转而把心思花在李夫人和钩弋夫人身上,甚至把钩弋夫人生下的儿子刘弗陵和圣君尧帝相提并论。

有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而作,比如江充、刘屈氂之流,江充污蔑卫子夫和刘据行巫蛊之术,丞相刘屈氂干脆把刘据逼上造反的绝路,最后卫子夫和刘据都自杀而死,卫家的势力就此烟消云散。

武帝很快发现卫子夫和刘据是冤死的,除了平反,他还处死了大批害死皇后和太子的人,他是生气的,但是更生气的还在后头,因为他并没有从类似抗争中吸取教训。

接下来的事,其实是卫家势力壮大和消亡的翻版。

卫家之后,武帝挚爱的是李夫人,李夫人家也没有多大势力,武帝喜欢这样的女人。

李夫人

武帝想像打造卫青霍去病一样,重新复制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委托他打通西域、征伐匈奴的重任。李广利虽然不能直接说他是孬种,但是确实远逊于卫青霍去病,他在对外战争中败多胜少,最后甚至投降了匈奴。

武帝没有看透李广利的,不止他弱到爆的军事能力,卫青霍去病是不可能复制的,而且李家也在影影绰绰地成长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前面提到的刘屈氂,打前太子刘据不遗余力,往死里打,他的身份可不简单:除了他自己是丞相,他还是皇室宗亲,他的爸爸就是刘备经常挂在嘴边的中山靖王刘胜,他又是李广利的儿女亲家,他的儿子娶了李广利的女儿,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现在可以懂得刘屈氂要置太子刘据于死地的原因了吧。

而且刘屈氂和李广利确实是心怀鬼胎、图谋不轨的,李广利出征匈奴的时候,临别对刘屈氂说,要里应外合把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扶上太子大位。

刘髆是李夫人的儿子,就是李广利的外甥,也是刘屈氂的亲戚。武帝担心外戚干政,不想防不胜防,自己身边的丞相和大将军就有实打实的行动,他们一文一武、一唱一和、内外勾结,这是迫在眉睫的危险。

李广利打匈奴失利后投降,隔年后死在匈奴,他在长安的亲属被武帝杀个精光;刘屈氂被腰斩;刘髆算是懂事,死在武帝前头。

李夫人临死时坚决不以真面目见武帝,只求在武帝心中一直留下自己美好的容颜,以后能好好照顾她的儿子和兄弟。不管武帝爱李夫人多深,她拜托的人都被武帝好好收拾了。

一个活着的卫子夫都无法柔化武帝坚硬的心肠,何况一个死去的李夫人,何况李夫人嘱托的这些人有着不良企图。

到此时,武帝经受窦太后一系、卫皇后一系、李夫人一系三组人马的连续致命打击,对后宫、外戚之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的防范心理达到变态的极点。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武帝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他寒了心,也死了心。

但是随着他的急剧衰老,选择接班人的形势紧迫地推到他的面前。

他在经受连番打击寒了心又死了心之后,不得不起用年幼的儿子刘弗陵,他此前可是把他想象成尧帝的,除了小这个儿子什么都是好的。

不过他对后宫、外戚仍然心有余悸,毅然决然地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然后把小小的昭帝托付给霍光等人。

钩弋夫人

武帝放心地去了,把万里江山扔给了少不更事的儿子昭帝。真的放心吗?那可不一定。

他没有想到的是,霍光可是霍去病的弟弟,也就是卫子夫一系的人。卫子夫他们可怕,难道霍光就不可怕吗?

昭帝死后,霍光曾经短暂地请来刘髆的儿子刘贺做皇帝,这个刘贺可是李夫人的孙子;很快又以刘贺荒唐废了他的皇帝之位。

接着请来的是刘病已,是为宣帝,而这个刘病已就是前太子刘据的孙子,也就是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兜兜转转皇位还是回到了刘据一系。

霍光在这个过程中难道有私心?或者说武帝托孤给他就是藏有对卫子夫和刘据的私心和愧疚?

武帝仍然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刘弗陵会死得这么早,而权臣霍光之流也可以成为外戚,而且是更有权势更为可怕的外戚,比如另一个托孤大臣上官桀就坚持把孙女嫁给了昭帝,而这个孙女就是霍光的外孙女。

但凡霍光有一点点非分之想,大汉的天下就会改朝换代。霍光之世,他说一不二,连贵为天子的宣帝都说霍光坐在他身边,都感到如芒在背、怕得不行。

到了宣帝时,霍光的老婆霍显更是过分,为了女儿霍成君嫁给宣帝成为皇后,竟然毒死了宣帝深爱的揭发妻子许平君。

如果武帝有机会回过头来复盘自己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他防这个防那个,其实最不用防的就是卫子夫和刘据,他们母子固然没有野心,即便手握重兵炙手可热的卫青霍去病也一直忠心耿耿。

要是武帝没有来回折腾,皇位顺利由他传到刘据,他后面的大汉政权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动荡和风险。

不过,历史容不得假设,看看刘据在应对江充诬陷、刘屈氂攻击之下忙乱无措的表现,可能他做了皇帝也无法处理复杂的朝局。

因为祖母窦太后留下的阴影,武帝一辈子都在和自己最亲近、也最危险的女人,及其背后的势力抗争,从保持权力的顺利更迭和王朝的长治久安来说,他没有错。

他一直在努力,从一开始就在布局,结果在在事出意外,他做得再周密也没有办法。

晚年汉武帝

封建王朝的气数,不是靠防住一两个女人就能走出困境,防住了这个可能又会冒出另一个,防住了女人的问题可能又会冒出其他的问题,权力的诱惑太大,铤而走险的人层出不穷、前仆后继。

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武帝没有办法,后世的皇帝都没有好法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转载本文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1 阅读:44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