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头条上能有那么多深刻的思想,现实里遇到的人都那么肤浅和世俗?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为生存而忙碌,业余时间打打牌,喝点小酒,看看小说就过去了。
大多数人就像流水线固定生产出来的人型机器人,按部就班出生,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努力升职加薪,加官进爵,成为人上人,日复一日,一天天变老……
还有一些人虽衣食无忧,自由时间也多,把时间用来旅行,研究美食,跳跳广场舞,周游世界,享受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
以上两类人占据了这个星球总人数的绝大比例。
不论怎么样,从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他们的欲望焦点主要是对物质世界。
我这里说的物质并非贬义,也并不仅仅是指房子,车子,是指眼睛能看见,手能触摸到的,如酒精,高空跳伞,权利,考上某所大学,出一本书,拿到博士学位,一家人在一起过年聚餐,一场生日Party,年夜饭。

但还有一些人,生来就敏感,他们并非不做,不参与上面的那些事,并非不追求物质。
但这类人好像很容易腻,物质欲望比较低,容易出戏,他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思考:
「我现在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过去一直如此,就代表这么做正确吗?
这个世界是不是被创造的?
有没有看不见的一双手?
宇宙的意义是什么?
意识是否存在?
我们遇到这件事,如此思考是合理正确的吗?
我们是不是缸中之脑?
人真的拥有自由意志吗?
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这一生就应该这样活着吗?
谎言的存在合理正确吗?
人会有灵魂?
会有前世今生吗?」
何为公平?何谓爱情?何谓亲情?何谓正直?何谓善?何谓恶?何谓幸福?何谓资本主义?何谓权力?何谓异化?何谓法制?
无论Ta身处底层,监狱,亦或出身富足,这类人总是本能一次次发问,甚至对着星空发呆出神……
这类人的欲望焦点主要是向内求,向精神世界。
这类人有点像外星人到了地球,观察人间,观察形形色色的每个人,思考他们种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潜意识。
而今日头条这个app的气氛,可以极大满足这类人的求知欲,容易吸引这类人来到这个平台。
而往往这类人会喜欢阅读一些哲学,宗教,心理学,历史,自然学科等领域的资讯,好奇心旺盛,这种喜欢是纯粹的喜欢!

不是为赚更多钱,为拿个证书,为加入某个圈子。
这类人会自发思考人性,社会,自然,宇宙等问题。想多了,看多了,自然而言会想输出,就会打成文字发到今日头条这个平台。
你愿意阅读这些人写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你也是这类人。
若你不是这类人,根本懒得点开,大数据也不会推送这些信息给你,当你在知乎上提出这个问题,更证明了你是这类人。
离开今日头条这个平台,这样的人在现实中的比例非常低。
即便在今日头条,这样的人,比例也并不高。
我有次看妻子的手机,当看见她的app界面推送内容时,简直惊呆了。
她的画风就像网文app,百度贴吧,天涯灌水一样的风格,感觉就像是文字版的抖音和快手。
千人千面啊!
那些你认为肤浅和世俗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适应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主流人群就是他们。
你和他/她们接触久了,也能发现他们的很多可爱之处。
我想问下,你看过张艺谋拍得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吗?
你觉得里面那个13岁的魏老师世俗和肤浅吗?
你觉得电影《何以为家》里面的那个小男孩世俗肤浅吗?
我身边的很多人,论口才,论文字表达力,没有第二个比我强的。
但唯独社会上的人情世故,我是最差的那个人。
我听他们说话都头疼,半天啰里八嗦说不清一个事,要不就是脑子像金鱼,很多事说了,也记不住。
我身边的人连200字的朋友圈都写不明白。
我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和他们对话。
过年聚在一起,男的打麻将一桌,女的打牌一桌,小孩沙发上玩手机,我一个人在角落里看看文章,时不时看看他们。
听他们聊天,我根本没办法听。
我身边甚至找不到第二个喜欢看《三体》《超时空接触》《南海十三郎》《本杰明巴顿奇事》《海上钢琴师》的人。
我们一起在这个十八线小县城长大,越长大,我和他们越没共同语言,如今几乎彻底不来往了,但他们还都彼此联系。
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与人群格格不入的宅男,思想孤僻。
在我眼里,他们好无聊,没意思,肤浅。
我干什么都是一个人,甚至自己一个人剪视频玩。
我也一次次思考过这个问题,上网查资料,试图从基因,成长环境等角度找到那个为什么我和他们如此不同的原因。
其实这就是人的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合力倾向导致的。
一名医生因为职业原因,会经常消毒,这种行为也会使得他对环境卫生的阈值高过身边人太多,以至于慢慢发展成无法忍受身边人的很多卫生行为细节。
同样别人也会用洁癖来形容医生,慢慢不想靠近他。
一个人总是观察琢磨思考很多事情背后的为什么,对人事物的看法和深度就会越来越入木三分,一针见血,这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力的颗粒度,也就是细腻程度。
Ta就会渐渐无法忍受很多人谈话内容,觉得太过于表面肤浅,太过于粗糙武断。
数学心算很厉害的人会不自觉嫌弃那些就简单的几个数字用计算器半天算不明白的人。
文字表达精确的人会不自觉嫌弃本来几句话可以概括完,但就是啰里八嗦几分钟说不清话的人。
你越擅长什么,甚至擅长到成了一种本能习惯,也就越受不了没有这项技能的人。
甚至严重到一定程度,你会觉得遇见的人都是蠢人,更严重了性格抑郁自闭也不是没可能。
我的建议是:
第一、每种性格都有优势和劣势。我在工厂流水线和工地打工时,就发现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智商普遍不如工地上的人聪明,但工厂流水线工人对一个简单行为大量重复的耐受度要比后者更强。
反而太聪明的人,很害怕天天日复一日,毫无成长的重复工作,服从性低,否则为什么导盲犬不用智商最高的牧羊犬呢?
第二、总是喜欢沉浸思考的人,往往执行力不太高。一是因为人的能量是恒定的,你的能量都用来思考了,就没有其他精力应付现实生活的琐碎细节了。二是思考太多,会发现不可控风险太多,瞻前顾后,没有勇气承担向前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聪明,最擅长分析推理的人很难成为一把手,只能当一把手背后的那个军师。
大当家的智商并不是最高的,但往往是胆子和野心最大的那个人。
第三、精神世界是非常私人和个性化的,两个哲学家在一起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惺惺相惜,而是互相都想把对方掐死。
你今天觉得某个大V思想深刻,某天发现他原来是易经八卦爱好者,而恰恰你对这个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封建迷信。
然而从对方的角度看来:你何尝不是迷信理性的人,也是一个肤浅之辈。
人到了一定经历,不然发现一件事,这世上没有任何人与你的经历和基因完全一模一模。
两个人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不同,看到同样的景色,都是不同感受,人本身就是孤独的。
你某天遇见某人,觉得那人有内涵,不肤浅,天天吃喝拉撒相处几年试试,你又觉得那人肤浅了。
不然为什么会有仆人眼里无伟人,妻子眼里无英雄。
凑近多看看,什么光环都会祛魅,更何况人本身对重复的刺激就会有边际递减效应,不知不觉就麻了,不麻的那是圣人!
你可能未来某天觉得自己遇见了灵魂伴侣,对方知你懂你,但只要你们继续把话题的颗粒度往碎打,向下挖,聊着聊着就又感觉不是一路人了。
我从网上找了两个段子,放到下面:一天我路过一座桥,碰巧看见一个人想跳河自杀。我跑过去对他大喊道:“别跳,别死啊。”
“为什么不让我跳?”他说。
“因为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活下去啊。”
“有吗?比如说?”
“呃……你做什么工作?”
“程序员。”
我说:“我也是!瞧,有共同点了吧。你是软件还是硬件?”
“软件。”
“我也是! PC 还是 Web?"
"PC."
“我也是! Windows 还是 Linux 平台?”
"Linux."
“我也是!那你使用C还是 C++?"
"C++."
“我也是。1998年的C++98还是2011 年的C++11?"
“2011 年的C++11."
“我也是。大括号写在后面还是写在下一行?”
“下一行。”
“去死吧!你这个异教徒!”我一把将他推下桥去。

第二个段子:
一个人走到海边,看见另一个人想跳海自杀。
他走上前去劝说:先生,请不要跳下去!
那人问道:为什么?
他说:生命是美好的嘛!你是无神论者还是有宗教信仰?
那人答:我有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回教还是基督教?
基督教。
罗马天主教还是新教?
新教。
我也是新教呢!圣公会还是浸信会?
浸信会。
太好啦!我也是浸信会,你是上帝浸信会还是主耶稣浸信会?
上帝浸信会。
真是太奇妙啦!我也是,那你是传统上帝浸信会还是改革上帝浸信会?
改革派的。
1879年的改革派还是1915年的?
1915年的改革派。
那人朝他屁股飞起一脚,把他踢进海里:异端!去死吧!
你可能觉得这是笑话,但我曾经真遇见过两个人,一开始无话不说,觉得活这么大,终于遇见知音了。
随着话题深入,相处时间越来越久,越发觉得彼此的不同点太多了,根本不是一路人。
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彻底脱离群体生存。
但人与人之间又像点刺猬,离得太近,就会彼此刺伤,离得太远,又会通通冻死。
这世上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乌托邦,那里的人不分彼此,互相接纳,仿佛都是和你一样的同类,从此你就再也不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