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王爵分一字王和两字王,又叫亲王和郡王,本来只是一种潜在的划分,唐朝后形成定制。从此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也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为封号,春秋战国时期秦晋齐楚四国最大,自然这四个最为尊贵。
就地位而言,一字王都是平等的,但是呢,册封的时候,皇帝更宠爱哪一个人,便会用比较大的诸侯国国号册封,例如秦王、晋王。
那么,作为历代亲王之首,秦王和晋王这两个封号哪个更强?
让我们从历朝历代来看一看:
秦汉时期:
首先是秦朝,它会封秦王吗?不可能...它就是秦王变来的,而且也没有晋王,因为秦朝取消了分封制。
然后是汉朝,它会封秦王吗?也不可能。秦国是它灭的,它也是在秦地建立与秦国完全重叠的汉廷中央辖区,定都在秦都。
在史记里,与后世常谈的三秦不同,史记月表罗列的是项羽四分秦地:
與項羽有郄,見之戲下,購解。羽倍約,分關中為四國。【索隱】漢、雍、塞、翟。
分關中為漢。分關中為雍。分關中為塞。分關中為翟。
所以汉王本就是秦地之王,汉王又还定三秦,统合秦地,也就是说汉王实际整体取代了秦王,是不叫秦王的秦王。
当然,从地理上来说,晋地是被分封的,但晋地的这个王,在汉朝也不叫晋王,叫代王,代王中还出了汉文帝,在司马氏以权臣封晋王以前,帝制时代的宗王还没有出现过晋王称号。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不再有晋国,秦灭六国,赵国宗室一度迁往代地偏安,建立代国,将代国与赵国的概念分开,赵国是三晋之一,代国又是赵国分出来的一部分。
楚汉时代,代王的都城是在太原盆地内的平遥或榆次,号为中都,并非大同,实际上在太原之南,当时的代地概念等于后世出现的晋地概念,与定都在大同的后世如明朝代王的封地概念不同。
对于代王刘恒而言,不是代王比晋王更偏远,而是他们没想到后来封在他都城附近的王会叫晋王。
汉朝时期,王爵还是诸侯王,有封国,因此定都在秦地的王朝很难在秦地核心区划出一个秦国再去封一个秦王,汉唐之间因为定都秦地的政权比较多,秦地是京畿,所以秦王这个爵号起初比较吃亏。
魏晋时期:
曹魏时,还没有亲王的概念,一字王和二字王差不多,魏文帝曹丕时分封诸王,以县为国,魏明帝时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封了第一个宗王性质的秦王,曹询。
魏明帝亲生儿子都早夭,后来就过继了两个养子,秦王曹询和齐王曹芳,按说曹询年长,秦王在宗室的地位是皇长子,如果魏明帝一直没有亲儿子,按理他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曹询后来才13岁就去世了,恐怕也是体弱多病身体不好,魏明帝临死才立曹芳为继承人。这个算是秦朝以后的第一个秦王,皇长子,曹芳继位后,秦王也是与曹芳最近的宗王。
而晋王作为宗王出现更晚,曹魏末期才出现的那个晋王,和曹操的魏王一样,说是封的,其实和自立的没什么区别,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俩一共当晋王就一两年的时间,是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因此,司马昭、司马炎、司马睿,这三个西晋东晋的开国皇帝的那个晋王,它不是封赏性质的,应该和秦王嬴政、秦王苻坚那个性质类似,这类并非封赏皇权宗法体系下性质的宗王,而是自立性质的,不应该加入尊贵与否的讨论,那是帝业,不是封王。
曹魏只是虚封诸王,晋朝虽然诸侯王出镇军镇,但并不就国,八王之乱是军区叛乱,而不是诸侯国叛乱,所以严格来说,到晋朝虽然皇帝在开国前称晋王,但仍然不是作为宗王出现,仍属于逐鹿天下的自立势力。
晋朝也有秦王,就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次子司马柬这一支,开国皇长子为太子,皇次子为秦王,后来的秦王虽然是过继的,但是袭了开国秦王的王爵。司马炎的两个儿子继位后相继发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国土沦丧,国都被破,皇帝被杀,司马炎的孙子,秦王司马邺被拥立为皇帝,但四年后也兵败被杀。
十六国时期那些秦王,实际上是自立的,并不是宗王,也就谈不上尊不尊。
前赵皇帝刘聪给儿子刘粲加封晋王,是第一个宗王性质的晋王,这时候是两晋时期,晋的封号显然是中原最尊贵的。前秦皇帝付健的儿子苻柳也曾被封晋王,这苻柳是苻健最喜爱的儿子,只不过那时候前秦还是一个小国,苻坚夺位后,后来统一北方,自称大秦天王,苻柳改称晋公,造反被杀。
南北朝时期: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追尊自己的叔叔拓跋翰为秦王,拓跋翰的儿子拓跋觚继承了秦王,拓跋翰是代国上一任君主,道武帝的爷爷,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的第三子,长子作乱弑父杀了什翼犍后被杀,次子就是道武帝的父亲,追谥的献明皇帝,所以三子秦王是追谥的最长的王。
由于这段历史,极可能牵涉鲜卑胡人儿子死后父亲纳了儿媳的陋俗,实际上秦王拓跋觚可能不是追谥的秦王拓跋翰的儿子,拓跋觚可能是道武帝的同母弟弟加叔叔,是他爷爷什翼键和他母亲的孩子...总之秦王拓跋觚的血缘和道武帝应该是非常近的,道武帝的儿子基本都是二字王,所以秦王差不多也能算上北魏的开国首藩。
北魏除了封秦王,还封京兆王,京兆就是长安,只不过长安是县级区划,京兆是郡级区划,京兆王是个二字郡王不是一字亲王,后来北魏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分封的追封的羁糜的自立的各种秦王,太乱不谈。
北魏到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时期统一北方,这个时候太武帝给自己的儿子拓跋伏罗封了一个晋王,这是他所有儿子里唯一的一字王,但晋王年轻就去世了,没有儿子,这个王号没有延续下去。
北周之前这段历史,基本就属于,在秦地关中建政的王朝不立秦王,而晋朝相反,五十年间就有三个晋王,但恰好是东西晋的开国三代,晋朝以这种先王后帝的方式进位。
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这个时期仍然有诸侯实封理念残余,秦地作为京畿的朝代多,就不会封秦王,这个京畿优势在讨论封王定号时,反而是劣势。统计秦王数量多寡,就会忽略秦地王朝在实封理念盛行时期不封秦王这一点,而无论是宗王还是异姓王,晋王出现也都比较晚。
这个时期,几个作为宗王的秦王,在血缘上和皇帝的认可度上,基本上都可以视作是首藩的地位。
然后到了北朝末期,秦地中央立秦王这种事情就开始多了。
北周武帝时,北周皇权稳定下来,长子太子,次子汉王,三子秦王...这个时候,秦王与秦地的概念,在虚封的发展下,似乎已经脱钩,再就是北周的国号是周,而且明言制度要效法西周的那个周,也就是说北周将关中与长安视为周,所以秦与关中的地理概念也就进行了一定脱钩。
北周以前,前秦与后秦是把关中定位为秦,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历史上仅有的咸阳郡。北周的关中被视作周,不是秦,北周的秦王就不是关中,那么北周的秦地概念应该是封在哪呢?隋朝给出了答案。
隋唐时期:
隋唐紧随北周,既然关中与秦的概念,已经不像前秦、后秦那样捆绑,也就无所谓都封个秦王了,但是晋王在隋朝开始走向巅峰。
隋朝开国,隋文帝,长子太子,次子晋王,三子秦王...秦王的首藩宗王地位,在周隋时被拉下来了。
隋秦王杨俊总管秦州,可见周隋是把秦地的概念回归到陇西,也就是赢秦最早起家的陇原区域,也就是说北周时秦王和关中地理概念脱钩后,落在陇西。
晋王杨广再夺太子位成功,自己的长子在他做太子时又一度袭封晋王,晋王的地位就迎来历史上第一个尊贵波峰。
不过好景不长,杨广把家业败了,名声臭了,搞的李渊不封晋王,唐朝开国,长子太子,次子秦王,三子齐王...
而唐太宗李世民这个秦王太能打,直接和秦朝开国的前那个秦王进入一个队列,秦王含金量直接被拉满,不过贞观年间,李世民给嫡子李治封为晋王,这个晋王后来在夺储风波之后,又当上皇帝。
秦王和晋王,在二百多年的唐朝这就又没了。
五代十国时期:
秦王是封的,不少还是追封的,跟着皇帝和政权走马灯式的换,但因为五代中,第一代梁的大本营是开封,第二代唐的大本营是山西。五代是晚唐梁晋两大军阀争斗主导演变的局势,所以开封做了首都,而晋地作为政治高地,也有两个王号为晋的做了皇帝。
晋王不是封的,是后唐李家自立或者后周柴荣因为具备军中声望实力而被选为继承人的,晋王的含金量又被拉起来。
两宋时期:
宋朝开国,沿袭五代拳头大的称帝之规律,侧重兄终弟及,按金匮之盟,老大赵匡胤是皇帝,老二赵光义是晋王兼开封府尹,老三赵廷美是齐王,后来二哥上台后代替二哥兼任开封府尹,改齐王为秦王,秦王爵虽然在宋朝出现比晋王晚,也算是作为继承人出现,是离皇位进了一步。
亲王兼开封府尹,赵廷美原应该是赵光义的接班人,但赵光义认为天下已定,一心要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接班,就逼死了弟弟赵廷美,也逼死了赵匡胤仅有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宋朝说起来有三个秦王,两个是宗王,一个是异姓王,两个宗王就是三弟赵廷美和赵匡胤次子赵德芳,除赵廷美外都是死后,在宋朝后来不同时期被追封为秦王。
赵光义以晋王之尊再次登极,是晋王的又一个高峰,但宋朝以后,秦王就又翻转了,毕竟几个晋王登基,没有嬴政与李世民两个秦王的成就传颂度高,秦地不再成为中枢,除了宋朝没秦王,元明的秦王在封藩地位上都开始占据优势。
至于辽金的秦王、晋王都是一大把,非常乱,有分封的有追封的,太乱了。
元明时期:
到了元朝,秦王再次高大上起来,因为忽必烈作为宗王时的封地,就在西安,但当时蒙古帝国时期的蒙语王号已经不清楚,只是俗称四王爷,而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对儿子分封时,就很讲究汉地封建传统了。
元朝开国的长子为太子,次子为安西王和秦王双爵位,一府两印,坐拥当时面积最大的陕西行省范围,这个俨然是天下首藩。
秦王与忽必烈当年得封地都是京兆,如果这样倒推,忽必烈当年的王号等同于秦王。但后来继承安西王位的忽必烈的孙子,只继承了安西王印,秦王爵被夺,所以元朝就只有开国秦王。安西王仗着兵强马壮又造反失败被杀,关中从此转为陕西行省,元朝的秦王从此彻底消失了。
另外元朝晋王也不差,元朝第二代皇帝的长子为晋王,但不是皇位继承者,元朝近100年,开国和末代两个皇帝占去70多年,中间20年10多个皇帝...元朝这个初代晋王的儿子,也一度当了几年皇帝,到了元朝,晋王不能说是首藩,但晋王仍然还在出皇帝,其实晋王几次出皇帝,包含汉朝的代王的话,都是继承权斗争的结果。
各支秦王其实也常参与争皇权,但获胜频率似乎较晋王低,只是李世民太成功太耀眼,其他秦王要么短命,要么失败率很高...
造成这一原因,也可能秦王从唐朝开始,经常出现在开国皇子中,而晋王则普遍在第三代皇子中,开国一代,除了李世民这种直接干翻父兄的,一般都更容易被开国皇帝和太子嫡长的名分压住。
明朝开国,秦王延续了元朝的天下首藩地位,长子为太子,次子为秦王,三子为晋王,这个基本就是历史最终配置了,秦王与晋王,就是最顶级的两王。
在明朝秦王为上,朱元璋甚至一度考虑迁都到秦地,差点了废了秦王,但最终,秦王晋王都死在朱元璋前边,是老四燕王得了位。
到了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秦王、晋王的封号就此消失。
总得来说,只论王爵出皇帝,是晋王更强,但皇帝对秦晋两王号的偏好,一般是秦王强。晋王出现除了隋与宋,一般比秦王晚,经常在第三代皇子中出现,皇位争夺得手率却比秦王高。不过,隋朝继承了北周,当时的秦王是陇西概念,而宋朝压根没有活人做秦王。
其它如曹魏,西晋,北魏,唐,元,明,秦王都是开国定制时期的首藩定位,多是关中概念之秦王,另外秦汉十六国北朝隋唐,那些个皇帝,从地理上来讲,他们本身都是秦王。
刘邦的汉王封地是原蜀国和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