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下捉婿,权贵为何都喜欢登第士子?看看大宋公务员这待遇

涅槃说史 2024-06-17 17:57:13

《梦华录》一开场便提到,渣男欧阳旭科考中了探花,得到朝中大臣高观察史相中,榜下捉婿,要将女儿高慧许配给他。于是欧阳旭隐瞒了相处三年的赵盼儿,让身边的老仆德叔去往钱塘,找到在江边开茶坊的赵盼儿,索要送给赵盼儿的定情信物同心佩,并且想用80两金子扯平赵盼儿三年来供养他读书的愧疚。

虽然说这欧阳旭是从头渣到尾,最后也是身败名裂,但是在发榜之日各地权贵富绅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东床快婿的,手慢无就没有了的婚配奇观,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宋代,这样的“榜下捉婿”的例子是不胜枚举。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一旦金榜题名,那娶权贵、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

为什么权贵都喜欢登第士子呢?这还得从宋朝的文官的地位说起,唐朝以后,中国的门阀政治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肩是武将出身,也是凭武力的威慑才夺取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政权。

所以他深知武将专权跋扈之弊,也深知让武将掌握比较大的权力是对自己的威胁。因此,从立国之初,他就制定了“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

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之快、官位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望尘莫及的,而且宋朝文官待遇之高是远超前代。据历史比对,宋代的公务员工资是清代的 10 倍、汉代的 6 倍。

《宋史·职官志》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 (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宋朝政府对文官三年,武官四年,有一次考核,通过过后,只要无大错就可升迁。升迁后,各种待遇也相应提高。

从史料中记载,官员不但有正俸,朝廷还贴心的为他们准备了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所有消费全由老赵家买单,这些福利补贴可比月薪高多了。

比如说王安石,宋仁宗时为宰相,宋仁宗嘉祐年间正式制定“禄令”有记载,宰相、枢密使月俸三百贯,有人据当时每石米价六七百文到一贯文折算,得出王安石的月薪近 90000 元人民币。

有没有更加高富帅的?还真有,包拯。包拯任职开封府时,可是三个封号,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按“禄令”,首先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是 1656 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 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再按《宋史·职官志》,包拯在开封府做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 6.5 公斤)柴禾、40捆干草、1500 贯“公使钱”。

再然后,作为外放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包拯 20顷职田,也就是两千亩的耕地,这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这 2000 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 2000 石米的进项。

如果把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都换成钱,就是21878 贯。当时四百文铜钱的购买力和现在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21878 贯铜钱合计 1367 万元。

宋朝的时候,退休年龄是七十岁,退休时还按规定可升迁本官一资或一阶,所以宋朝官员都不愿退休,有人为此不惜大肆贿赂吏部改年龄,以达到继续留任的目的。

而且从神宗朝开始,只要官员在为官期间对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做出贡献了的,退休后更是按照你在任时的工资全额发放俸禄。

这还没完,朝廷还规定允许子弟接班和安置家人就业。宋朝政府为让公务员安心工作,不为家事分心,允许中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亲属,甚至门人到政府工作,当时这叫“荫补”。“荫补”一般都是在皇帝生日、官员退休、死亡的时候,称为“致仕荫补”和“遗表荫补”。

所以达官显贵,富商士绅对这些金榜题名的登第士子另眼相看,招为东床快婿,已就不足为奇了。

0 阅读:9

涅槃说史

简介:聚焦有趣的历史人文,探寻分享那些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