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各时期人们的书信来往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更加突出、鲜明。
一封封带有硝烟味的家书既有大人物的小故事,也有千千万万饱受战火摧残的小人物的大故事。家书中流露的内心感受,不仅记载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而且承载着割舍不去的骨肉亲情,真实反映了在国家在最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普通中国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是我们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年以后,重温这些血迹斑斑的家书,其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亲人的缱绻对和国家的忠贞,依旧深深震撼着我们。
军人
左权将军于1937年12月3日在山西洪洞写给母亲的信
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亡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己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
左权将军牺牲前三天给妻子的家书
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
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前线,张自忠将军写给部下、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的亲笔信。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作为总司令,张自忠亲自率部渡河作战,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在追击中陷入重围,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最终壮烈殉国,年仅49岁。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川军参谋长傅常将军出征前写给妻子的家书,傅常将军的妻子找来工匠,将这封丈夫出征前写的家书按照笔体原样雕刻在灯柜上,一来教育后人报效国家;二也是为能长久地保存这封家书。如今,傅常将军夫妇均已谢世,这封家书也已湮没无寻,然而刻有家书的灯柜历经磨难仍然保存了下来。
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落款是“民国二十六年岁属丁丑八月 傅常”,旁边还刻有“傅常”印章。灯柜门的左上和左下脚也各刻有“福”字,居中刻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落款为“傅常”,并刻有“傅常”印章。
年仅24岁就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新四军连长程雄,在走向抗战最前线时给父母的家书,1943年8月17日在江苏省六合县桂子山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
“儿这次是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1939 年 11 月,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的胡孟进冒着生命危险,鼓励妻子、妇女同志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畸形发展的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识简单,而妇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顾国。大难当头,应踊跃赴前线杀敌,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谓之。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 :‘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
国民革命军陆军41师121团的排长楮定侯,于1941年12月27日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前沿阵地,给大哥楮定浩写了一封家书,褚定侯所部与日军血战昼夜,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
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敌此次不来则 己,一来当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
四川青年周平民、周建民两兄弟参加川军一起北上抗日,在弟弟建民牺牲后,兄长平民怀着悲痛无比的心情书信于家中,告诉子侄:
你二舅舅在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死去,死得其所… … ( 你)以后努力读书,长大替你二舅舅报仇 … … 把已失的东北四省从日本帝国主义手里夺回来,完成为救 国救民而牺牲的二舅舅的遗志。
1939年6月15日, 抗日战士彭林初在山西临县参加整训时,强忍哥哥牺牲的悲痛,在家书中宽慰家人
为国出力,尽忠卫国保民,此事是大的事业。国难之际,最光荣的牺牲很有价值。哥哥身体性命牺牲,但他的雄壮之勇气还是存在着!
1940年4月10日,时任黄安县县长的唐仁玙参加国民革命军(桂军)171师在湖北黄安县檀树岗召开的军政会议时,遭遇日寇轰炸,不幸牺牲,年仅33岁。除了唐仁玙为国捐躯,他的大弟唐仁琮、小弟唐仁瑞也都从军抗日,一门三兄弟均为国殉难。
在我们的国家真真危险极了 … … 日本不灭,何以为家?不过他(日本)恃其武力,野蛮侵占,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
普通人
上海沦陷后一位普通小学教员姚稚鲁淞沪会战打响没多久,一家所在的上海南市区很快就被日军占领了,第二年4月的一天,姚稚鲁揣着100元钱,抛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独自离开了上海。姚稚鲁先后来到南昌、武汉等地,100元钱很快就花光了,他想找到二哥和四姐,尽快安顿下来,然后把妻子、女儿接过来一家团聚。可是,日军在攻陷上海后,并没有结束侵略暴行,继续沿长江向内地全线进攻。姚稚鲁全家团圆的梦,被击得粉碎。深受疾病、恐惧、生活无着所折磨的姚稚鲁离开家不到半年,就在武汉去世,再也没有见到他牵挂的妻儿。
“乱世做人,简直不是人,过到哪里就算,也忧急不了许多。”
“我本来抱着十二分热望,图下半世快乐……哪里知道,现在又舍却你们千里迢迢在外面奔走呢……‘几时亦回上海”
“要知道没有了你们便没有了我……我虽然在外面,一颗心却天天在你身上呢!”
当时,侵华日军对浙江多地实施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成千上万的军民因疫情而丧命。为挽救同胞的生命, 同济大学毕业生刘宗歆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十字会医疗队,冒着危险,救治百姓,消除疫情,而不幸被病毒感染,以身殉职。1941年12月26日,刘宗歆在给妻子陈娟的写道:
我在义乌诊治鼠疫已得五十多人,半死不活,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
重庆南川马鞍山直属第七保育院的儿童杨毓镕于1944年写给远在湖北枣阳父母亲的家书
父母亲大人:儿寒假己放四个多星期了。农历二十九的下午,我独个寂寞地在川湘公路旁徘徊着。想着家里现在一定在做馍了,写对子。不知名的鸟声,从马鞍山腰的密林里清脆地荡漾下来,公路上愈见得寂静幽冷。
海外华侨
白雪樵,生于马来西亚一个华人富商家庭,得知国内车辆和司机严重匮乏的情况后,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1939年,25岁的白雪樵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自此成为3000多名南侨机工中仅有的4名女机工之一。她临行前留给父母的家书,因其报效祖国的言行激励了无数华侨青年共赴国难,而被当地华文报纸登载。
亲爱的父母亲:别了,走之前, 我是难过极了。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 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了。”
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先生写给自己年仅 15 岁的儿子回国参加抗战时的临别赠言。言辞虽短,其情也真,大时代里的小家庭,却展示着伟大的爱国之情。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淹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但愿你虚心学习……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从这些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战争中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奋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的持久性。无数的仁人志士抱定乘风破浪的信念前赴后继,奋起反抗,百折不挠,即使最后没有完成,也从未放弃对民族独立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因为总会有人沿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进,直到看到胜利的曙光。
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些前赴后继的人们自始至终都有着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和坚定抗战必胜的理想信念,中国的抗日战争才能够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他们为了理想信念战胜种种困难,为国抗争之心,未曾有分毫的动摇。
在这些抗战英烈精神的感召下,革命薪火生生不息,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也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初性,一个英雄倒下了,会有更多的英雄跟上来,中华民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涌现出众多英雄,纵然国家受了很多屈辱,也不会放弃崛起的雄心。“人生代代无穷已”,国家与民族的复兴,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