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根据从前苏联引进的米格-19超音速战斗机,开始进行仿制工作,新机型命名为歼-6,1960年投入批量生产,1964年正式服役,至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5205架,是产量最大的国产战斗机。
歼-6采用头部进气,大后掠中单翼,低平尾,单垂尾加单腹鳍,单座双发布局。机长14.64米,翼展9米,高度3.89米,空重5447公斤,最大起飞重量7560公斤;高度9000米时最大速度1490公里(1.21马赫),实用升限17300米,机内油箱航程1690公里,转战半径680公里,爬升率180米/秒,武器为3门30毫米航空机炮,最大载弹量500公斤。作为我国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歼-6在使用过程中衍生出了几个型号。
歼-6I
1964年10月13日,一架美国侦察机入侵我国广西,我人民空军出动歼-6战斗机拦截,可是因为升限达不到,让敌机溜走了,为此,生产歼-6的沈阳某厂家研制了歼-6I高空截击机。该型号于1966年研制成功。主要改进之处为更换大功率发动机,进气口增加了铝制整流锥,为了减少自重拆除防弹钢板、着陆灯、信号枪等设备,取消了2门翼根航炮,只保留机头右下方1门,经过一番操作,歼-6I升限达到18500米。
歼-6II
六十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驻南越的美国无人侦察机经常窜犯我国,为了打击这些飞机,厂家在歼-6I基础上又发展出歼-6II型昼间高空截击机。1969年3月25日,歼-6II首飞成功,该机在机头增加8个辅助进气口,增大机翼面积,拆除照相枪等设备,使歼-6II速度达到1548公里/时,因为火力不足,又在机头左下方增加1门23毫米航炮。1969年,美军无人侦察机停止了对我国的侵扰,因此歼-6II已无用武之地,仅生产2架,至1980年退役。
歼-6III
1969年8月5日,歼-6III高空高机动型首飞,该机换装3门30机炮,进气道同歼-6II,减速伞舱移至垂尾底部,换装涡喷-6甲发动机提高了推重比,增设两级可调进气调节锥,减小了翼展。到1974年5月,针对歼-6III的不足之处,生产厂家开始研制改进型号。1975年8月1日,歼-6IIIG首飞成功,此型号比歼-6III机身长度增加375毫米,加装翼尖导弹挂架,可以挂装霹雳-2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采用零高度低速火箭弹射座椅。
歼-6IV
作为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战斗机,歼-6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全天候作战能力,为了针对夜间入侵的高空侦察机,飞机生产厂家于1970年9月试飞成功了歼-6IV战斗机。该型号主要特点是减小进气口唇口,捕获面积增大,机头延长以便于布置分体式雷达,拆除机头航炮,仅保留翼根航炮,机翼采用歼-6III的机翼,发动机还是采用涡喷-6甲。1971年至1974年,歼-6IV共生产了7架,从这个产量看出,这个型号并不是太成功。
尽管歼-6战斗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该机凭借爬升率快、盘旋能力优秀、维护方便等优点,成为了守卫祖国领空时间最长的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