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建立新式陆军后,师团就为最高一级固定编制单位,是基本战术兵团,最初仿制德国军队编制,每个师团员额约18000人。后来到了二战时期,其编制随着战事变化,又作了多次改动,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分为多种等级。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有17个常设师团,约30万人马,编制为每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辖2个联队。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战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要应对正面和后方两个战场,为了适应不同的战斗规模需要,日军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兵员最多,装备齐全的甲种师团,辖2旅团4个步兵联队,骑、炮、工、辎重各1个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师团部、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总员额28200人。
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辖2旅团4个步兵联队,炮、工、辎重各1个联队,再加上师团、旅团部人员,总员额24400人。丙种师团由混成旅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炮,、工各1个联队,共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人员总共15500人。
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它兵种只有大队或者中队编制,总员额11000人。由于丁种师团人少,重武器不多,编制机动灵活,所以主要任务是对付也没有重火力的敌后抗日武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部分重武器调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占领岛屿,在中国战场又编组了没有配备炮兵的2旅团制师团,每个旅团下辖4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和1个配备8挺重机枪的机枪中队,其他兵种仅有师团部直辖的通讯队、工兵队和辎重队,总人数为11980人。
1944年,日军在各地作战不力,人员损失较大,造成兵源紧张,因此师团编制又有了变化,分为甲乙丙三种,人数大为缩减。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000人,拥有36门75毫米野炮或者山炮。另一类为特设的三单位师团,总人数为18000人。
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编制,不过比甲种师团少了炮兵联队与骑兵联队,总人数为14000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因为师团实力减弱,于是乎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和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
独立警备队下辖6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下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配备4挺重机枪的机枪中队,总人数为4900人。独立步兵旅装备与独立警备大队差不多,总人数稍多,为5100人。这时候的日军因为本土军工厂被美军持续轰炸,武器生产困难,所以军队中技术兵种下降,装备大不如前。
1945年,日军困兽犹斗,将国内能上前线的人都征到军中,对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首先给火力严重不足的丙种师团增编一个配备九二式步兵炮的中队,将独立混成旅团下辖的步兵大队改为辖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和1个步兵炮中队,这样人数就达到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配备6门野炮和12门山炮,同时,所辖工兵、辎重部队也进行扩编,这样独立混成旅人数就达到8000人。
重新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与丙种师团差别不大,但是除了步兵,没有其他技术兵种。所属步兵大队下辖的机枪中队仅装备重机枪4挺,步兵小队只有1具掷弹筒和1挺轻机枪,火力是真的弱,要知道在三十年代末,当时日军一个小队可是配备3挺轻机枪和4具掷弹筒。
日军此时进行队伍编制,其目的是还想垂死挣扎,但是改变不了日益窘迫的局面,日军离灭亡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