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简介中国哲学几千年的发展

大心学 2021-04-03 14:06:27

中国哲学可以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学为主流,具有独特风格,先秦百家争鸣和宋明理学是两个高峰。近代以来,中国引入并发展西方哲学。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学者,则力图让中国传统哲学得以创新和发展。中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则以孔孟之说为代表。

春秋百家

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源头,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道德、中国文化价值及价值优先观念都有根本影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并讲求伦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义”,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人际关系以五伦为依归,重视追求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推己及人的思想。儒家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发扬人性、完成人格为起点,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儒学还发展出以“实体达用”为宗旨、“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实学”。实学思想始于宋代,在明清之际达到高潮,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中介和桥梁。道家,诸子百家之一,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仅次于儒家。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道家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终极信仰对象。

伏羲与易经

两汉经学

汉代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所谓经学,指中国古代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经学奠定儒学在百家中的独尊地位。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隋唐佛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国家的长期分裂,道佛二教取得长足发展。

隋唐时期,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能够在各方面得以统一。佛教既非纯粹哲学,也非普通宗教。中国佛教对于这两方面,南北各有所偏,隋唐时期这两方面的成分俱行统一。高度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佛学吸引不少知识分子,中国佛学还产生国际性的影响。

宋代理学

佛道两家的强势刺激了儒学在宋代的发展。宋代理学又称为道学,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是宋代哲学主流。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湖湘之学、程朱理学,心学。全祖望评价:“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儒者论学

明代心学

明代大师陈白沙提出了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哲学主张,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创立了“江门学派”,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陈白沙学以“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意义。他所说的“自然”,即万事万物朴素的、本然的、无任何负累的、绝对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他要求人们善于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无拘无束地去体认“本心”。他极力倡导“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学世界观。宋明心学始于陆九渊,中经陈白沙,到王阳明集大成 。明朝中叶,王阳明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宗羲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明代另一位心学大师湛若水所创立的“甘泉学”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继承陈白沙的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湛若水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主张,纠正其师学说过于倾向内省等缺失,倡导“合内外”之学等。在他看来,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体会、实践心中的天理。

清代理学

清代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初到康熙末年,第二阶段从雍正至道光中叶。第一阶段主要人物有王夫之、方以智、黄余义、顾炎武、傅山、颜元等,他们大都生于明末,学术活动则在清初,学说与宋明理学有相当大的联系。后一阶段主要人物为戴震,阮元、焦循等,他们依据的是新兴的经史考据学,但仍以宋明哲学为批评对象。

近代哲学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反复研习传统哲学的一脉,以传统哲学为本,赋予新的现实意义。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包括对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近代西方哲学研究多有把中传统哲学的概念与西方哲学的概念相互解释,造成了对中国传统哲学一定的扭曲。甚至存在希望用外来文化,重新定义中国的一切,去除旧传统。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