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比肩郭嘉荀彧,忠甩司马懿几条街,曹操最大的败笔,没托孤给他

译萱 2025-02-22 11:10:49

《——【·前言·】——》

赵俨才谋兼备,治战皆能,且忠诚无比。其智慧类郭嘉,稳重似荀彧,而忠诚远超司马懿,堪称典范。

遗憾的是,曹操未将天下重任托付于他。究其原因何在?

【乱世中的选择】

赵俨乃颍川阳翟人,即今河南禹州。该地英才济济,孕育了郭嘉与荀彧等杰出人物。

他彼时仅为寻常士子,家族背景在纷扰时局中并无显赫之名。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黄巾起义引发割据,地方势力四起。无背景的赵俨,与同乡杜袭、繁钦共同逃亡避难。

他们逃难南下至荆州。三个年轻人在战火纷飞中,生活困苦,举步维艰。

耕作以维生,同时砥砺读书。他们铭记志向,期盼能遇明主,以拨乱反正。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此举令赵俨洞见先机,他认为,挟持天子号令诸侯,是实现天下一统的唯一途径。

他深知,追随曹操方能终结乱世,遂携杜袭、繁钦北上。历经长途跋涉,三人于建安二年终得见曹操。

此次会面,扭转了赵俨的命运。曹操因其谈吐与眼界而赏识,委以朗陵县长之职。虽小官,赵俨迅速展现才能。

【治县如战场】

朗陵局势动荡,豪强肆虐,民不聊生,县政混乱。赵俨到任后,采取果断行动,拘捕了当地最为跋扈的豪强,以整肃治安。

众人以为年轻书生不敢动他们,然而他果断判处几名带头者死刑,以此作为警示,杀一儆百。

此事发生后,县中归于平静。赵俨深知仅惩处不够,即刻上奏郡府,请求释放相关人员家属,并部分归还其财产。

此为“惩一警百,恩威并重”之策,既制伏豪强,又示百姓以公平,树立威信。

朗陵安定,百姓生活安稳。曹操闻讯后感慨:“赵俨年少却识大体。”此言非虚。

当时豫州局势动荡,袁绍势力南侵,意图联合曹操控制下的各郡,以实现其扩张目的。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遣使至豫州,图劝各地郡县归降。豫州郡守多持观望,惧其威势。唯赵俨挺身而出,立场坚定。

他认为袁绍虽势力强大,却缺乏长远规划。若民心尽失,未来局势必将愈发动荡不安。

赵俨劝都尉李通勿征百姓绢帛,初不听,强行征收致民变,局势紧张。

他焦急地说道:“百姓生活艰难,再剥削他们,无异于迫其反叛。如此一来,我们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李通采纳赵俨之策,归还收缴布帛于民,并致歉。民众怒意消解,民心重归曹操。至此,袁绍之计未能得逞。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其兵力部署错综复杂。

于禁、乐进、张辽驻守颍川数县,彼此不和,军中现内斗端倪。上司未遣大将介入,而是指派赵俨负责调解各方矛盾。

先分别拜访三位将军,探究矛盾起因。得知问题轻微,主要为性格不合及沟通障碍。

组织联席会议,明确分工。赵俨指出:“敌未破,勿自乱。”他凭冷静理性说服三人,稳定了局势。

最终,三军协同作战,未因内部矛盾错失良机。曹操评价道:“赵俨虽职位不高,但才能卓越,此人绝不可小觑。”

【忠诚与谋略在战场上的体现】

赵俨于曹操麾下战场,以其忠诚智慧屡建功。他不仅擅治政,更是出谋划策、安定局势的全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利用水攻淹没七军,围困樊城守将曹仁。此举令曹魏上下紧张,关羽的攻势几乎势不可挡。

赵俨以议郎随军参战,局势远比预想危急。樊城粮草匮乏,士气不振,援军未至,关羽大军则势不可挡。

他建议通过密道向城中的曹仁传递消息,因城中士气危急,孤立无援可能致守军崩溃,需及时给予支援信号。

赵俨认为曹仁知晓外有援军行动便会稳住,遂亲笔写信,遣间谍密送城中,告之:“援军必来,务必坚守不退。”

城内士气高昂,曹仁坚守不退。城外,赵俨与徐晃共谋,制定出声东击西的反击计划。

他提议正面战场以小队诱敌关羽主力,并集结精锐偷袭其粮草。结果,徐晃亲率大军击败关羽,成功解除樊城之围。

此战役不仅解曹仁之围,更使其智谋之名大噪。事后,曹操言:“若无赵俨镇定,樊城早已沦陷。”

樊城之围解除后,关羽败退。曹仁欲趁机追击,欲全歼关羽军。然而,赵俨坚决反对这一提议。

他提出冷静观点:“关羽虽败,却可制衡孙权。若除之,东吴必将全力攻我。”

此建议契合曹操心意,他即刻命停追,转调兵力防东吴。事后证明,赵俨判断无误。

关羽遭东吴擒杀之际,孙权即刻与曹操争抢荆州,频繁挑战魏国边境。若彼时急于除关羽,魏国或将更早面临严峻战略危机。

赵俨因冷静与远见受曹操及曹丕重用,他不局限于眼前小胜,擅长从全局视角审视问题,成为二人信赖的重要人物之一。

【权谋与忠诚之间的困局】

赵俨生涯辉煌,因忠诚与谋略深陷曹魏政权内斗。作为忠臣,他在纷争朝堂中遭遇了人生最大矛盾。

曹丕继位魏文帝后,重用此人,先任其为侍中、驸马都尉,后续又委以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等重要官职。

赵俨政绩卓越,获曹丕深信。黄初三年,被赐关内侯,后晋宜土亭侯,任尚书。其地位渐与朝中老臣荀彧、荀攸等齐名。

权力始终伴随危险。曹丕善用权谋且多疑,致使朝臣忠诚频受挑战。赵俨因多次直言不讳,亦屡屡激怒曹丕。

他于廷议中反对严苛赋税,称过度征收将动摇民心。表面虽赞同,私下却对赵俨心存不满。

尽管洞察分明,他依旧坚守直率本性,深知自身职责在于为国担当,而非一味取悦帝王。

曹叡继曹丕之位后,司马懿开始崭露头角。与赵俨迥异,司马懿野心勃勃,他虽忠诚坦荡,却更精于隐藏心机,行事步步为营。

赵俨屡于朝堂示警过度集权,他指出,司马懿虽有才干,然其野心恐将不利于曹魏安定。

遗憾的是,曹叡年轻未全纳其言。赵俨渐感孤立,却未曾退缩。

景初三年,曹叡病笃,将幼子托付于司马懿与曹爽。赵俨指出,此权力制衡之策极为凶险。

他屡次上奏请求重订托孤制度,界定各方权责,然均未获采纳。

正始六年(245年),赵俨因年迈体衰、疾病缠身,上表请求返京。朝廷遂任其为司空,使其跻身至高位重臣之列。

这位忠臣此刻精疲力竭,他一生尽心辅佐曹魏,却终究无法阻止权臣司马懿的崛起。

六月,赵俨逝世,终年七十五,谥穆侯。他未留诸多遗训,亦无为子孙筹谋如司马懿者。赵俨一生,忠诚而充满无奈。

0 阅读:21
译萱

译萱

虎子淳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