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从“白花浮光”到“鹿含花”

彭克荣 2025-04-25 22:03:05

洪刍诗文中的点茶,描绘了宋式点茶发展的全过程:告诉了我们点茶从哪里来,轰轰烈烈后又去何处?汤花变幻也从“白花浮光”图案产生到形成砖雕木雕浮雕图案。

浮雕《茶》作者:朱献军

洪刍,字驹父,南昌(今属江西)人。与兄朋,弟炎、羽并称"四洪"。

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进士。宣德郎。

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官谏议大夫。

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坐事长流沙门岛(《玉照杂志》卷四),卒于贬所。

著有《老圃集》一卷及《豫章职方乘》、《后乘》等(《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卷二○)。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老圃集》二卷。

洪刍的茶诗,堪为经典,三首诗分别描述了点茶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二是全盛阶段;三是衰落阶段。

一,点茶的初始阶段,告诉了我们宋式点茶怎么来的。

卢仝《七碗茶歌》:“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碗碗“白花浮光”。

所以,洪刍续写:“不嫌茶七碗”:

洪刍:《又和师川同集章江寺二首其二》

“兴发寻荒径,途穷见宝坊。

随宜聊复饱,触处得追凉。

取友真濠上,怀人向渭阳。

不嫌茶七碗,殊胜酒千觞。”

“不嫌茶七碗”,才有了宋徽宗金殿一瓯点出几十碗,群臣“饮毕,皆顿首谢”。

瓯中点茶,分茶到盏。

二,点茶的全盛时期。告诉了我们:洪刍作《茶花》:

万卉千葩画不如,

芬芳合比白云腴。

应凭巧绝传神笔,

幻出江南没骨图。

幻茶

幻茶

《梦梁录》记载:“巷陌街坊,自有提茶饼沿门点茶。或塑望日,如遇红白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以往来传语”。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点茶外小哥,右手提风炉茶饼,左手夾筅托盏,沿街卖茶。

点茶在临安处处可见,点茶技艺和杂耍技艺相螎汇,在点茶过程中随手一抖,抖出一朵茶花,这种技能当时被称之谓“分茶”。

分茶,记载于《武林旧事》,收录于《中国百戏史话》。

“幻出江南没骨图”。

“没骨图”

没骨阁,又称“影上花枝”或“没骨花枝”,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图像边缘无勾勒现象,只是一种色差过渡。

所以,宋代文人墨客把在点茶过程中出现的奇奇怪怪的汤花变化称之谓“没骨画”,“影上花枝”或“没骨花枝”。

“没骨花枝”,作者:刘蓉

三,点茶的衰落时期。告诉我们,点茶的美好和美妙已经成为“鹿含花”,出现在壁画里,活跃在浮雕中。

洪刍作《题云居寺诗》:

“双涧远输功德水,

四山深閟法王家。

曲肱聊寄吉祥卧,

缓带来尝安乐茶。

亦有同行木上座,

初无引路鹿衔花。

孤峰顶上却归去,

回首冥冥云雾遮。”

“鹿含花”:是在宋末及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艺术品无论是石雕、砖雕还是木雕,甚至还有瓷器上面有一只鹿,而且鹿的口中含着一朵花或一种植物,那么一般来说,鹿代表这是福禄寿的禄,就是多财的意思。而如果鹿的是口中在箱子里有一种植物那么这个植物有可能是灵芝,也就是说:代表着福寿。是一种祥瑞的寓意,祝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文作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