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下汤运匕。


一,关于茶百戏。
在点茶、煮茶、烹茶时,将茶粉放入煮沸的水里,或慢慢注入沸水,用“匕箸”搅动至盏面上出现白色的浮沫。陆游诗中的“细乳”指的就是这层浮沫。更有点茶高手,在搅动茶汤时,会在盏面上产生花鸟虫鱼或文字的图象,这就是“茶百戏”。也就是说“茶百戏”是茶汤搅动时产生的自然现象。

壶中龟望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有一僧人名叫文了,“雅善烹茗,擅绝一时。武信王时来游荆南,延往紫云禅院,日试其艺。王大加欣赏,呼为汤神,奏授华定水大师。人皆目为乳妖。”

大鹏展翅
公元970年前,陶谷《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汤花变幻中。

汤花变幻中。
这段话给出了四个成像的必须条件:
1,在动态中(在外力的作用下,下汤运匕)使汤纹水脉自然成像者。
2,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而不是绘画,是自然形成的随机画面,不受主观立意创作影响,是一种“捕影图成”的幻汤幻影。
3,此茶变之变,后世楊万里追述为:”瓯面云烟乳作花”,还是可以喝的茶。
4,但须臾即就散灭,幻变成另一幅画面。(画面变幻无穷)
根据上述四项必须条件,缺一不可。
二,关于水丹青。

仿《撵茶图》静态注汤。
“注汤幻茶”是一种自然物理现象。其原理是在六七十度的乳面上,注入沸水,使沫饽表面产生“热胀冷缩”现象。当温差缩小时,画面随之消失,叫“须臾即就散灭”。
热胀冷缩这是“须臾散灭”的第一个条件。
“须臾散灭”的第二个条件,水的密度和比重比沬饽大,注上的汤很快会沉入沫饽之中。
“须臾散灭”的第三个条件,水和沫饽有很好的溶合性,快的也就秒溶,会瞬间幻化出第二幅画卷。

仿《茗园赌市图》悬手动态注汤幻茶。
公元970年前,陶谷以《生成盏》记叙:
生成盏里水丹青,
巧画功夫学不成。
却笑当年陆鸿渐,
煎茶赢得好名声。
“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成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

仿《茗园赌市图》注汤幻茶。
在点茶过程中一般都是分次注汤的,每一次注汤得法,都会出现“水丹青”现象。
水丹青是以静态注汤法,悬手动态注汤法,脱手多动态等注汤技法,在同一时点上作业对象,作业工具,作业技法三者之间获得动态平衡的瞬间定格。
1,注汤工具四种叫法和文史出处:
执壶:唐及五代十国。
汤瓶:蔡襄《茶录》。
瓶:宋徽宗《大观茶论》。
茶瓶:南宋《梦粱录》。
茶瓶:朱权《茶谱》。
2,注汤的三大方式。
静态注汤方式:
公元1053年蔡襄著«茶录»,将点茶二字定义为名词,其技法为一汤法点茶。 公元1107年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完善点茶技法, 并把静态注汤的技法分解成七个阶段性的汤花变幻。又称"七汤法点茶"。大观戊子(1108年),宋徽宗赵佶又将静态注汤的点茶场景溶入«文会图»。

《撵茶图》注汤。
静态点茶方式,完全是按照«大观茶论»
的规范,将茶盏置于桌面,左手扶盏,右手时而汤瓶注汤,时而持筅击拂,按序渐进,逐步将汤花变幻分七步作阶段性的呈现。
动态注汤方式:

《茗园赌市图》注汤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创作的«茗园赌市图»,把点茶的动态场景作了静态的定格。当你神游这幅宋代名画时,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都可以作动态推移。画面中的动态注汤点茶,具体操作要求: 茶艺师左手托盏,手指推盏受汤,右手持壶动态注汤。在盏动,茶汤动,壶动,水动,通过人动以实现瞬间的动态平衡,通过"注汤幻茶"获得满意的动态画面。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同时代呈现动态注汤方式的还有佚名的《斗浆图》,赵孟頫的《斗茶图》。
多动点注汤方式:

宋代《罗汉供茶图》。
南宋时期,石磨用于茶粉碾磨,茶粉的细度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使点茶注汤方式从静态注汤发展成动态注汤,单动注汤向多动注汤(边走边注汤击拂)成为了可能。公元1188年,民间画家周季常,林庭珪经过十年努力,完成了百幅五百罗汉图,其中的罗汉供茶图把多动注汤点茶搬进了画面。在这幅图中,四位罗汉盘腿而坐,双手托盏受茶,茶艺师在行进中左手持壶注汤,右手持筅击拂,完成点茶过程。
这种多人动态注汤点茶方式难度极大,一般在十秒钟内完成一盏汤花成形的过程,边走边点,花一分钟一圈走下来,完成«罗汉供茶图»场景。

为日本松山市市长作仿《罗汉供茶图》点茶演示。

仿《罗没供茶图》点茶局部图
3,各种注汤工具的八大手法。
在执壶注汤过程中,茶艺师须根据汤面变化,调整注汤手法,以完成仿宋点茶。
实践操作过程中,注汤手法有:环注法,半环注,点注法,滴注法,抖注法,推注法,飘注法,淋注法等八大注汤手法,让盏动,汤动,水动,壶动,通过人动实现动态平衡,使汤面茶变之变的“汤纹水脉”变幻无穷。
注汤幻茶:注出了宋式点茶的梦幻世界:
注汤幻茶,让茶叶实现了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华丽转身,成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篇章。
三,茶百戏,水丹青,虽然均被五代十国时期陶谷分别记载于两个不同的篇章,但茶百戏和水丹青之间异大于同。
陆羽在《茶经》中描述:“沫饽,汤之华也。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皤皤然若积雪耳。”揭示了一盏茶汤变幻现象的必然性。从西晋杜育“焕如积雪”到清代乾隆“越瓯泼仙乳”,一盏茶汤的汤花变幻,是我国茶文化的伟大宝库特有的一页,更有待于我们大家去探索和认知,去传承和创新。
虽同为茶汤的汤花变幻,但:,
1,方法不同:
茶百戏:外力作用,下汤运匕。
水丹青:汤面注汤幻茶。
2.劳动工具不同:
茶百戏:产生于“匕点法时代”,工具是茶匙。
水丹清,工具是执壶。
3,呈现效果不同:
茶百戏:须臾即就散灭。幻变为另外一幅图案。
水丹青:慢慢地淡化消失。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传承历史文化,必须遵循“以史记物,以物证史”,复原历史的真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