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央视315晚会,以及315相关的特别报道,都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老百姓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想过好安心的日子,吃、穿、用、住、行等消费都尽可能安全舒适。315就是维护消费权益的代名词。
作为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影响最广泛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弄不好就是“病从口入”。315曝光的食品“黑名单”,会引起大量关注和讨伐。

在食品类安全问题当中,肉类一直受到关注,它是千家万户每天的必需品,提供多种营养元素、蛋白质、脂肪等有益成分,主食和蔬菜难以替代。但从315曝光的食品问题看,肉类是“重灾区”。
一些不法商家利欲熏心,在添加剂、养殖流程、加工环节“动手脚”,让问题肉类瞒天过海登上百姓餐桌。
从近些年看,315曝光了8种肉类。分为畜肉、水产肉和禽肉三大类别。
一、从畜肉看,有5种肉类被曝光。

1、瘦肉精羊肉
在2021年央视315晚会被点名,“瘦肉精”是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的俗称,能促进脂肪分解,增加禽畜瘦肉比例。在我国,瘦肉精是明令禁止添加的品种,任何添加行为都属于违法。
瘦肉精畜肉在外观上无法分辨,只有在源头堵住漏洞。如果长期食用瘦肉精肉类,会干扰人体代谢,引发人体中毒,会出现头痛、恶心、心悸、腹泻等问题,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会出现病变。

2、硼砂猪肉
在2023年、2024年315特别报道都有硼砂猪肉的身影,硼砂化学名称叫四硼酸钠,有毒且易溶于水,是工业防腐原料,国家明确禁止用于食品。不法商家发现用硼砂涂抹在猪肉表面,能增鲜保鲜,烹饪口感良好。
有的百姓发现一些猪肉摊贩动不动用抹布擦猪肉,看似勤快,实际可能是抹硼砂在猪肉表面。硼砂摄入1克即可中毒,生成的硼酸难以排泄出去,长期摄入会引起积蓄性中毒,诱发器官损伤或衰竭。

3、合成牛排
用卡拉胶将碎屑牛肉“粘合”在一起,变成整块,还掺入超量的保水剂、增稠剂等成分,就是“合成牛排”。它不是原切牛排,价格较低,但如果按原切牛排售卖,能赚不少利润,这条“发财捷径”被人盯上了。我国从2020年起,基本每年都会查处合成牛排问题。
一些百姓吃过若干低价牛排,认为是“捡漏”了,其实可能是合成牛排。经常吃会引起胃肠道病变,诱发肝炎、胆囊炎等问题,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损害肾脏。

4、淀粉肠添加骨泥成分
淀粉肠是很多街头摊贩售卖的热门肉食,在中小学、景区、步行街等场所很常见,它含有猪肉成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动物骨头泥作为增稠剂、填充剂,就是“骨泥淀粉肠”,我国在2024年315报道曝光过系列问题。
骨泥营养价值低,可能有重金属残留、抗生素污染等问题,人体长期摄入可能会引起慢性中毒、消化系统失调、营养不良等问题,还可能伤肾。

5、槽头肉冒充五花肉制作梅菜扣肉
这是2024年央视315晚会重点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较大影响,至今未消散。槽头肉是猪肉不可食用部分,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兽药残留。
梅菜扣肉日常消耗量很大,长期食用槽头肉冒充的梅菜扣肉,会增加感染疾病风险,引起免疫系统病变,还可能致癌。
二、从水产肉类看,有2种肉类被曝光。

1、敌敌畏养海参
在2020年央视315晚会被点名,敌敌畏是剧毒农药,一些海参养殖户利用敌敌畏清理养殖区域。我国明令禁止使用敌敌畏,因为会对人体、环境带来持久损害,海参体内可吸收敌敌畏成分,变成“带毒海参”。
敌敌畏有强烈毒性,极低剂量即可损害人体多个器官组织,伤害不可逆,是世卫组织明确的“2B类致癌物”。

2、保水虾仁
这是2025年315晚会曝光的食品问题,鲜虾剥去外壳开背,用复方磷酸盐浸泡,让虾仁吸收更多水分增重,经过“保水”的虾仁,可能一斤只有三五两左右。复方磷酸盐有严格使用限量,国家规定是千分之五以内,但一些地方利欲熏心,经常违规添加。
长期食用保水虾仁,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病变、身体钙磷比失衡、钙质流失等问题,对孩童和孕妇影响很大。
三、从禽肉看,有1种肉类被曝光。

双氧水泡鸡爪
双氧水就是过氧化氢,强氧化剂,用于食材浸泡,能达到漂白、增亮、杀菌和延长保质期等效果,但双氧水可能含有重金属有害成分,国家明确禁止用于食品加工行业。
2022年315特别报道曝光过双氧水泡鸡爪问题,2025年国家新规再次明确禁用于凤爪等食品,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损伤、重金属累积、早衰,甚至有癌变风险。
总之,这8种经过315曝光的肉类,属于国家重点监控抽查的肉类,老百姓也要引起注意,在选购相关肉类制品时,多留个心眼,有可疑迹象时,宁可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