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在南海当“记者”
文/李根成

2006年3月31日,作者李根成(左一)陪同《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赴南沙礁盘,采访南海舰队守礁官兵。
2025年3月8日,《拂晓哨位》公众号发表了我的文章:《新闻情难了——军事记者李根成一路走来要感谢这些人》。我投稿时,原来的标题是《难了新闻情》,副标题“军事记者李根成”是编辑加上的。1998年10月,我从宁夏银川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政治处,调到海军南海舰队工作。任职命令里有:排长、干事、教导员、科长、副政治委员,唯独没有“军事记者”一职。但是,在23年的军旅生涯中,我的的确确给《解放军报》当过“特约记者”,给《人民海军报》当过“南海记者站记者”,也给《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当过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这样说来,多多少少,我也算称得上“军事记者”的名头吧。

《解放军报》为李根成颁发的“特约记者”聘书

李根成获得的《人民海军》报“优秀特约记者”证书

海军报新闻业务刊物《水兵记者》,为李根成颁发的杂志顾问聘书
在我的“军事记者”经历中,有3件事至今难忘——

2006年3月31日,李根成与《解放军报》总编辑孙晓青少将在南沙礁盘永暑礁菜地留影。
难忘南沙之旅。2006年3月,我任南海舰队政治部宣传处新闻干事。在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处徐锋处长的策划下,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组成的新闻采访组,赴远离祖国大陆1600多公里的南沙礁盘,采访南海舰队守礁官兵。组长由《解放军报》总编辑孙晓青少将率领,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姚文怀少将、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胥肖野少将陪同。此次采访规格之高,发稿之多,为南海舰队历史少有。
在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中,作为《解放军报》的“特约记者”和《人民海军》报“南海站记者”,我在做好记者与部队联络的同时,“近水楼台先得月”,除为《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写稿外,还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发表大量文字、图片。
初春时节,寒潮频发,南中国海面时而波平如镜,时而风大浪高。每逢遇到大风浪,记者乘坐的综合补给舰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不停颠簸。当记者们晕得在床铺“躺平”时,我却像没事人一样,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牛肉干,一边悠然自得地写着稿件。对此,海军新闻处长徐锋羡慕地说:“小李真是个干海军的料。”

2006年3月31日,李根成与“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军十佳杰出青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南沙守礁王”龚允冲在永暑礁留影。
半个月的同舟共济,让我在收获新闻硕果的同时,也与首都的媒体记者们建立了浓厚的个人情谊。时至今日,我转业地方已经13年了,有些记者仍然和我保持联系。忆起往事,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总是:“记者晕船晕得都想吐,你小子却活蹦乱跳,咯咯吱吱像个‘老鼠’!”

2006年6月6日,在《人民海军》报召开的第17届记者年会上,海军政治委员胡彦林上将与李根成握手。
犹忆记者年会。南海舰队是副兵团级单位,《解放军报》和海军党委机关报《人民海军》报,均在舰队设有特约记者、南海记者站记者。作为南海舰队专职新闻干事,我顺其自然地兼起这两个职务。那年的部队对新闻报道特别重视,各单位除了年底召开新闻工作会议,总结讲评年度新闻报道情况,还要对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我就因为在新闻工作中做出了应有成绩,被部队记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2006年6月6日的《人民海军》报记者年会,绝对是海军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新闻盛会。时任《人民海军》报社李道明社长,在海军新闻界呼风唤雨、久负盛名,那年的记者年会上,他不仅邀请了海军政治部主任范印华中将、副主任姚文怀少将到会指导,为军事记者们鼓劲加油,还请了海军政治委员胡彦林上将、副政治委员邬华扬中将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并合影留念。接见握手时,胡政委来到我面前,李道明社长特地向他介绍,说我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时,胡政委稍作停留,说:“不错!小伙子,继续加油!”
首长的赞许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巨大动力。此后的日子里,我加倍地在新闻道路上奋力前行。担任南海舰队新闻干事的4年里,我几乎跑遍辖区广东、海南、广西等海军部队,登上绝大多数的高山、海岛观通站,17次执行军舰出访、外军来访、联合演习、远洋训练等重大任务,发表了上千篇新闻稿件。
作为《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和《人民海军》报“南海站记者”,我在《解放军报》刊登头版头条4个,《人民海军报》刊登头版头条37个。其中,由我采写的《南沙耸起“数字礁堡”》获得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连续报道《写在大海上的红蓝对决.第一现场》和《写在哈达上的申请书》2篇文章同时获得2005年度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二等奖,《中法女水兵 比武场上见高低》获得200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以及广东新闻奖三等奖、湛江新闻奖一等奖,连续3年获海军年度新闻报道一等奖。2007年1月,南海舰队政治部为我记个人二等功,年底提前晋升副团职。

2012年3月29日,海军第十批护航编队结束护航任务,访问非洲莫桑比克共和国首都马普托市,李根成与编队指挥员李士红少将在莫军港留影。
常思护航经历。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从2008年12月26日起,中国海军正式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2011年6月,我在海军作战支援舰第三支队侦察船大队任副政治委员,支队干部科通知我,说根据舰队政治部通知,由南海舰队武汉舰(169)、玉林舰(569)、青海湖舰(885)组成的中国海军第九批护航编队,将于7月2日至12月24日,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上级通知我作为“随军记者”,参加此次军事行动。
军令如山。上级的命令,我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简单交接一下工作,我便搬到编队指挥舰——武汉舰的舱室,开始我“随军记者”的海上生活。按照前期惯例,护航行动中,《人民海军》报和南海舰队政治部均要派遣报社本部记者和舰队专职新闻干事随同,但这次《人民海军》报和南海舰队政治部宣传处均不派记者前来。随后的护航中,《人海海军》报的发稿和舰队新闻干事的写稿任务,均由我一人完成。
2011年11月,经过连续4个多月的异国漂泊,海军第九批护航编队顺利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即将结束回国,接替的是由南海舰队海口舰(171)、运城舰(571)、青海湖舰(885)组成的海军第十批护航编队。第九批护航编队回国前一周,编队指挥所突然通知我,不要回国了,继续留在亚丁湾上,参加海军第十批护航行动!
2011年11月22日凌晨六时,第九批护航编队与第十批护航编队在红海出海口的亚丁湾东部海域,举行海上交接仪式。那天的亚丁湾海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黛青色天鹅绒布,丝滑而又舒展,军舰驶过处,平静的水面留下一道迷人的航迹。望着眼前第九批护航编队渐行渐远的战舰,慢慢地消失在天际尽头,我的眼泪禁不住花花直流。一个人默默地来到舰尾无人处,大哭不已……


2011年10月1日,李根成(左)乘坐直升飞机,在空中对海上护航编队进行拍摄。
2012年5月5日,结束10个月零3天的中国海军第九、十两批护航任务回来后,我以为可以在陆地上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谁知道,2012年8月,我所在的海军作战支援舰第三支队直属舰船大队“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舰接到任务,赴西沙群岛中建岛执行连续3个月的海上守岛巡逻任务。由于“洞庭湖”舰夏政委家中有事,上级便安排我这个大队副政治委员代理“洞庭湖”舰政治委员出海执行守岛任务。长期的海上生活,加之那段时间家庭突发不可名状的重大变故,我一时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寝食难安……

2012年10月1日,李根成在西沙群岛“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中建岛”界碑留影,背后就是“洞庭湖”号补给舰。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田。身为南海舰队侦察船大队副政治委员,尽管我在护航行动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荣立了个人三等功,但对本单位却丝毫没有“雨露均沾”。相反,因为我的长期不在位,引发某些领导的不满。2012年底,我接到转业通知,当天思绪万千,彻夜难眠。我生于1972年,2012年副团职3年半刚刚40岁,这个年龄放在哪儿也不超龄啊!南海舰队15年,我认识好几位将军,随便找一个都可以留下来,但经过再三思虑,打掉牙往肚里咽。最终,在海军作战支援舰第三支队政治委员徐水新大校找我谈话时,我爽快地选择了转业这条路。我想,既然部队觉得我没啥用了,赶我走了,再留又有什么意思呢?不蒸馒头蒸口气,还是给自己留点做人的尊严吧……
办完手续那天,我知道,军队转业的我从此与新闻无缘了。当晚,住在陌生的酒店,我无限感伤,难以入眠,披衣坐起,用客房的电脑写了篇《我以醉酒的方式作别军营》(此文见下一篇推文)的文章,发在战友的“81号码头”公众号上。不久,连这个公众号也和我一样,从部队消失了。
再见了,我深爱的军营;别了,我眷恋的“军事记者”生涯……

〔作者简介〕李根成,1972年生于中原河南,1990年入伍西北塞上江南,2013年转业中国大陆最南。军旅23年,立过功、受过奖,出过访、护过航,当过科长、干过站长,守过西沙中建岛,写过南沙各礁长。海洋出版社出过《南海听涛》一书,得过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现供职珠三角一地市政府部门,业余偶写诗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