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兴春供稿
一波三折的大学梦
——在63师当兵的日子之五
文/王兴春

(五)一波三折的大学梦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青春的脚步被时代的浪潮裹挟,梦想在现实的泥泞中挣扎。我的大学梦,像一颗埋在黄土深处的种子,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清晨推开大学图书馆的门,青铜门扉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开启一座沉睡的宫殿。穹顶在晨光中浮起,像一枚银币悬在寂静的湖面,穹顶上的玻璃彩绘被阳光点燃,圣哲们的画像在光影中苏醒……”
那梦,宛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晨雾,洒在年少的心田。它最初是一张白纸,我用稚嫩的心与无尽的憧憬在上面描绘着神圣的殿堂。高大的钟楼,敲响的是知识与希望的钟声;长长的走廊两侧,排列着一间间装满秘密与知识的房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穿梭在图书馆的书架间;教授们的声音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干凅的灵魂,他们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历史沧桑、科学的奥秘、文学的深邃。我在台下如痴如醉,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然而,大学梦这朵看似娇艳的花朵,在风雨中开始摇曳。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滴滴冰冷的雨珠,猛打在梦想的花瓣上,让它的水分一点点流失……
大学梦越来越模糊,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看着它一点点飘逝,就像秋天的落叶,在风中打着旋,离我而去。
“老三届”,这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包含着酸甜苦辣的专用名词。他们在明媚阳光和绚烂的鲜花中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正当他们勤奋努力,放飞青春梦想的时候,一场无形的“文革”风暴将他们推进了人生的低谷,撕碎了理想的花环。
1968年10月,离开了校园,离开了父母和家乡,来到了牛头山这个广阔的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就这样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和辛劳的汗水洒落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大学梦被锁定在那个小山村知青住的窑洞里,无法飘逸,无法逃离。
经历了一次大学梦的飘逝,梦想如同在井中的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心底的每一个角落,如梦如幻地萦绕在心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当兵三年多了。1970年,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高校开始逐步恢复招生,但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选拔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考试选拔方式。入学条件为,政治思想好,拥护党的路线,具有至少2年以上的基层实践经验,年龄不超过25岁,以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为主。
工农兵大学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短暂而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尽管存在争议,这一群体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上级分配师后勤部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名额,政治处按照选拔程序,经后勤部领导批准,上报了名单。不日,通知了我。内心激动,夜不能寐。按照兰州大学报到的时间很近了,却没有任何入学报到的消息。我有点急了,心想不会有什么变化吧,沉住气再等等…….
果然有情况,机关“灵通人士”私下悄悄告诉我:“小王,你被人顶替了,听说是一高干子弟”。
听到这一消息时,心头一震,心中一团怒火,在熊熊燃烧。我质问命运,质问践踏公平的人……待愤怒过后,是无尽的失落。曾经的大学梦像一片羽毛,轻轻飘起,又缓缓落下,最终消失得无踪无影。
时间是最好的疗愈师。不久,机关让我去军部送一份材料,顺便回家看看。送完材料,我回到了家里,想把上大学被顶替的事瞒过去。谁知,聊了一会家常,母亲若无其事地对我说:“上个月有人到家里,说是你的战友。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请求你原谅他。”我心里一惊,难道是他顶替了我?母亲见我没有大的反应,心里有了数,又说:“想开了就好,人都会犯错,既然人家告诉了真相,说明他信任咱,你也不要再去计较了”。
我的母亲刘金彩,是个小脚老太太,虽然文化不高,但她通情达理。家里虽不富裕,但乐于助人,有求必应,家里家外打理的井井有条,邻居们对老太太称赞有加。我们姐弟仨人,因为父亲常年在外,不论大事小事,还是工作生活上有难为的事,都愿和母亲说说。我结婚后,爱人与母亲相处如初,无话不谈,对老人家很是敬佩。我为有这样一个宽宏大量、坚强伟大的母亲而自豪。
机会可以是偶然的,机遇往往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相关,人生能有几回?然而,成长就是一个孤立无援的过程。人活着,不必凡事都争个明明白白。看似争的是理,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失望,不是所有的努力和等待都能如愿以偿。
或许通过这件事,让我看清了这个世界的复杂与不完美。大学梦虽已飘逝,生活还在继续,但追逐梦想的勇气不能消失。
令我心慰的是,这位让我原谅的战友,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学业。当学校放假时,会抽时间到家看望我的母亲。我祝福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部队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八十年代,部队广泛开展“两用人才”培训。经过协调批准,63师在宝鸡教育学院中文系申请了一个解放军“中文班”,学制两年,大专文凭。条件是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要求必须是营连职务和现职师团机关干部,脱产上大学,一举多得的好事就在眼前。大家争先恐后的申请报名。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的大学梦又复活了,心里蠢蠢欲动。可是,因种种原因,命运的轨迹又一次偏离轨道,梦想的船只,再次搁浅。
每当夜深人静,那个破碎的梦想总是悄然浮现,刺痛着我的心。但我明白,梦想的实现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必须重振旗鼓,重新走出一条通往罗马的道路。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开始函授本科的学习考试。四年的时光,终于拿到了那张迟到的文凭。毕竟,我的大学梦不只是一张凭证,而是对知识系统学习的深化,我更渴望军事院校的深造,算是对军队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梦想再现。
好事多磨。1993年5月,我从兰州军区机关赴和田军分区任参谋长,1994年8月,调新组建的32分部任参谋长。
梦想天降。1996年2月下旬,我正在兰州军区大院休假,一张入学通知快递到了我的手中。打开一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的入学通知。要求3月3日到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报到。
北京海淀区红山口,国防大学主校区,三面环山,一水前流,草木丰茂,环境清幽,是一个适合潜心学习和深造之地。周边有香山、颐和园等自然景观。相邻军事科学院,靠近清华、北大、中央党校。
国防大学,军魂铸所,兵学津梁。诸生济济,皆为军中翘楚。负笈而来,怀报国之志,受教于此堂。朝而诵读兵书,夕而研讨战策。师长者,德厚流光,学富五车,倾襄相授,引诸生于军事之堂奥。
国防大学,承千载之军事传统,开未来之强国征程。处四海翻涌之世,育百万雄师之英。将永耀中华军事之天空,护华夏大地于亿万年之安谧。
在此,我开始了一年学期基本系指挥员班的学习任务,于1997年1月毕业,终于圆了我追逐数十年的大学之梦。

作者简介: 王兴春,男,退休军官。曾在63师、21军机关、兰州军区机关、军分区、32联勤分部任职。毕业于国防大学基本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