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和开国少将胡炜将军村邻村
文/李根成

开国少将胡炜将军(图片来源网络)
3月8日,我在《拂晓哨位》账号上发表了《难了新闻情》的文章,文中提到我在家乡读书的学校——河南省新蔡县第二高级中学。留言中,有热衷军史的战友私下问我,新蔡县是开国少将、21军老军长胡炜的家乡,“你真的和胡将军同一个县?”我告诉他,我们不仅同一个县,而且同一个乡——河南省新蔡县余店乡。我就读的新蔡县第二高级中学,就是胡炜将军早年读书的新蔡县立中学旧址附近。胡炜将军姓胡,出生在余店乡胡营村;我姓李,出生在余店乡后李庄村。胡营村在村西,后李庄村在村东,两个村相邻,中间连着一条千年古官道。
胡营村是我大姨的家。我母亲兄弟姐妹5个,大姨老大,母亲老四,老大的大姨只生了一个儿子,母亲则生了我家三男两女5个孩子。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大集体年代,家庭生活全靠自给自足,穿衣吃饭皆由人来做,心灵手巧的大姨没少帮母亲带孩子。为此,5个舅姨里我家和大姨特别亲。小的时候,我经常到大姨家玩,印象最深的是,大姨房南的田野里埋着许多先辈的坟头,或大或小,或高或矮,多由土堆而成,其中,两座白色的坟墓特别引人注目。大姨说,那是一位当了将军的儿子给他去世的爷奶、父母用水泥堆砌的,村里人叫做“白老坟”。这个将军是谁,儿时的我并不清楚,他的经历和故事,连周边的村里人也不甚十分的了解。直到中学后,我才从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师那儿知道,这个将军的名字叫“胡炜”。

1998年9月1日,父亲李芳瑞临终前,和休假回家的我,探讨胡炜将军的战斗历程。
1993年春节,当了2年多义务兵的我第一次返乡省亲。在与家人的闲聊中,父亲突然我:“你当兵的兰州军区守备师前身是不是原新四军下面的陆军62师?62师隶属21军,那个军的老军长,就是我们余店乡胡营村的胡炜将军。”原来,自从我参军来到兰州军区守备师后,父亲十分关注起我当兵的部队情况。不知哪一天,父亲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兰州军区守备师的历史沿革,竟然从中发现儿子部队与自己家乡将军的联系。新兵的我当时迷迷糊糊地明白,那个远在西北21军乃至兰州军区大名鼎鼎的王牌军长胡炜,竟然和我村邻村。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关注起这位河南新省蔡县余店乡唯一出过的开国少将,也是建国以来唯一的将军。

我的家乡河南省新蔡县位于中原腹地淮北平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春秋战国蔡国的国都,吕姓、蔡姓的发源地。这里农耕文明发达,历史文风昌盛,产生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小说的开山鼻祖干宝,由他创作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至今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胡炜曾祖、祖父均为秀才出身,在家乡名著四方。到了胡炜父亲这代,家境没落仅上几年私塾,但仍秉持耕读传家的习惯,对子女教育十分重视。胡炜离开家乡前,父亲为其取名胡守德,有“知德明德守德行德”之意。少年时的胡炜天资聪慧,读书刻苦勤奋,12岁考上新蔡县立中学,16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高中。中学时的胡炜酷爱读书,对文学十分热爱,私下经常阅读鲁迅、茅盾、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著作及邹韬奋、杜重远主编的《生活周刊》《新生》杂志。在新蔡县立中学读初中时,胡炜和几位学友一起组织《启茅社》,出版壁报,探讨读书、做人、救世之道,在家乡新蔡县颇有影响。
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民族生死存亡,作为“文艺青年”的胡炜,成为一个“握笔”文人的机会,一定比“操枪”军人的概率大。因为,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抗日战争期间的胡炜先后担任了新四军4支队8团6连指导员,5支队8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营教导员、政治处主任,10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2师5旅14团政治委员,4旅10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期间,胡炜接着担任了华东野战军2纵队4旅政治部主任、2纵队4师政治部主任。直到1949年2月,解放战争进入末尾阶段,不足29岁的胡炜才由政工干部改为军事干部,出任21军61师师长。
作为三野部队最年轻的师长,胡炜参加了孟良崮、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亲率部队突破长江防线,参与解放杭州、宁波,打出了一系列大仗、恶仗、胜仗。其中,在攻占浙江舟山桃花岛的战斗中,他率部全歼敌军1300人,受到兵团司令部嘉奖。在舟山登步岛一战中,他又指挥部队全歼敌军3200人,创造了我军登岛作战成功撤退的战例。
新中国成立后,胡炜1952年升任21军参谋长,次年3月就来到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参加了金城战役,直到1958年才返回祖国。1955年,胡炜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成为开国将军。1958年回国后任21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长,1974年12月调任总参谋部任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直到1977年。周总理曾评价胡炜:“胡炜同志能打仗也能做思想政治工作,能文能武,是我军最年轻的军长。”当然,这些经历我也是后来得知的,对于家乡人民,至今大概也没多少人能够清楚。

2015年7月,家乡新蔡县委代表向胡炜将军赠送对联。(谢石华摄)
“墙里开花墙外香。”尽管胡炜将军一生能征善战、功勋卓著,作风正派,组织纪律性强,生活简朴,平易近人,能够团结干部、联系群众,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享有很高威望,但声名在外的胡将军,在家乡河南却十分低调。特别是1977年之后,由于胡炜被指控在特殊时期和“四人帮”有过工作交集而受到连累撤职,直到1984年组织查清楚事情后,恢复了他应有的荣誉,按正兵团职离休。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胡炜将军似乎在家乡消失了,人们不再也不敢提到他的名字,更不再拿他为当兵入伍的孩子作榜样。正是这个原因,家乡历届领导到北京,拜访官员、老板的多,很少有人想起看看这位赋闲在家的老将军。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允许为开国将帅修建纪念故居,新蔡县周边许多功绩、职务、名气都不如胡炜的将军们,纷纷在出生地修建故居、纪念馆供后人参观瞻仰,不少还成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直到2018年胡炜将军去世,他都坚持不同意家乡政府投入巨资为他修建“开国将军故居”。至今,在我老家河南省新蔡县余店镇,除了掩映在胡营村茂密树丛里的那两座“白老坟”,找不到任何关于胡炜将军生活过的痕迹。
新蔡县余店乡地处淮河支流——汝河边上,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不是涝就是旱。按理说,乡里出了这么一位开国将军,多多少少可以沾点光吧?“胡炜在台上没给家乡办过事!”这是家乡人对胡炜的评价。作为余店乡唯一的将军,胡炜虽然在外面当了大“官”,但家乡人似乎没有感受到他的“温暖”。胡炜1920年10月5日出生,自从17岁离开家乡到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参加抗日游击队后,伴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直到离休北京。作为邻村人,我们再也没有见过或听说过胡炜将军重回他的出生地。特别是晚年的胡炜,患上了随时破裂的主动脉瘤,连走出干休所大院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千里迢迢回河南了。

2018年1月,家乡新蔡县代表探望病重期间的胡炜将军。(谢石华摄)
关于他为家乡“办实事”的故事,仅有两件:一件是据党的九大、十大代表、原新蔡县涧头公社程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毛好珠回忆,开九大时胡炜听说新蔡县有代表参加,特地到住处看望他,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开十大时,胡炜已到中央军委工作,非常繁忙,仍然抽空看望他。另一件是1975年河南驻马店遭遇历史性特大洪涝灾害,数以万计的人失去生命。老家新蔡县余店公社胡营大队干部进京反映家乡困难,胡将军百忙中接见了他们,协调了两台拖拉机:支援胡营大队一台手扶拖拉机,支援胡营所在余店公社一台轮式拖拉机。其他的似乎就再没有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家乡新蔡县余店公社后李庄大队读小学,那台用坏了的轮式拖拉机就静静地停放在大队门口的路边,孩童的我们无事可干,经常爬上去这摸摸,那玩玩。后来公社、大队改乡、村,那台早坏了的拖拉机,被当成破铜烂铁卖掉了……

2015年7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5岁高龄的胡炜将军在家中接受河南新蔡县新闻媒体采访。(谢石华摄)
从1977年,57岁的胡炜将军就退出了政坛,赋闲北京,无官一身轻。当胡将军官居高位、大权在握时,那是个不允许任何人动用公权力为家乡、为他人谋私的“斗私批修”年代。而当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到某些领导可以随便动用公权力为家乡或他人办“私事”的时候,胡老将军早已离职休养。因此,以时下的低俗去衡量当年的开国将军,显然误解了老一辈的大公无私、高风亮节!试问: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胡耀邦,他们手里的权利都比胡炜将军大得多,他们又有谁为家乡办了“私事”?

2019年10月30日,遵照胡炜将军生前遗愿,骨灰撒在当年战斗过的浙江舟山登步岛海域,同解放舟山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们、先烈们一起守望这片土地。(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登步烈士陵园(图片来源:登步岛战斗遗址公园)
2018年6月20日,胡炜将军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8岁。他不仅生前不同意家乡修故居,而且身后特意留下20万元钱,交代大儿子胡晓伟办好两件事:一是百年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当年战斗过的登步岛海域,与牺牲的烈士作伴;二是向登步岛战斗纪念馆捐赠他的战斗日记。2019年10月30日9时50分许,一艘白色的殡葬船离开舟山市普陀区殡葬码头,缓缓地驶向登步岛西侧海域。遵照胡炜将军生前遗愿,伴随着远处海鸥的鸣叫和海浪的呜咽,胡炜将军的大儿子胡晓伟等亲属依依不舍地将胡将军的骨灰洒向指定海域。70年前,胡炜将军在这片海域浴血奋战;70年后,他又魂归这片战斗过的海域,完成人生的最后华章。此后,胡晓伟将父亲生前遗物,包括将军制服、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完整地交到舟山登步战斗纪念馆。


胡炜将军生前留下的《战地日记》手稿及捐赠意向书,现存放在舟山市普陀区档案馆。《战地日记》记载了胡炜1949年2月13日到1950年8月30日手写的原稿,时间跨度从渡江战役开始,经历杭州解放,抢占溪口,参加宁象战役,跨海作战,舟山战役直取桃花岛,血战登步岛,胜利南下,剿匪建政,真实地记载了61师的战斗历程。
“ 豫南投笔,淮北抗倭,开辟甘泉根据地;表率渡江,楷模登岛,痛歼欧美联合军。”这是2015年7月,我的家乡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代表父老乡亲向胡炜将军赠送的对联。和胡炜一起居住在胡营村的我大姨也已去世,听大姨家后人讲:胡将军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二儿子英年早逝,大儿子和小女儿很早就去了国外,妻子吴旸也于2012年2月12日在北京去世。虽然胡炜将军从1937年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出生地新蔡县余店乡,但家乡永远是一个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乡人民也从来没有忘记这位能文能武、军政兼优的开国将军,总是因他为骄傲,引以为自豪!

“将军故里,大美余店”的宣传画,画的正是开国少将胡炜将军。(卓卫华摄)
今天,在胡炜的出生地,新蔡县余店乡的公路旁,绘制着一面“将军故里,大美余店”的宣传画,画的正是开国少将胡炜将军。
2025年3月10日,为了寻找胡炜将军在家乡的“痕迹”,我让曾经和我一起于1990年12月入伍兰州军区守备师炮兵团的退伍战友卓卫华,特意拍摄了上面“将军故里,大美余店”的巨幅宣传画。

〔作者简介〕李根成,1972年生于中原河南,1990年入伍西北塞上江南,2013年转业中国大陆最南。军旅23年,立过功、受过奖,出过访、护过航,当过科长、干过站长,守过西沙中建岛,写过南沙各礁长。海洋出版社出过《南海听涛》一书,获过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现供职佛山市人社局,业余偶写诗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