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军营家书至
文 / 王涛

原58团6连营房旧址
在贺兰山的深处,岁月仿佛被这里的风沙与岩石封存了一段独特的记忆。那是一个通讯落后的年代,军营与外界的联系,大多仅仅依靠着一封封薄薄的家书。
1973年冬季,我们新兵刚入伍时,对家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写信便成了慰藉乡愁的良方。每月津贴一下发,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清水沟58团军人服务社,买下那八分钱一张的邮票,仿佛握住了与家人相连的纽带。周末节假日,连队里一片静谧,只有笔尖在信纸上摩挲的沙沙声。新兵们趴在桌子上,神情专注,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他们向父母汇报军营中的点点滴滴,从清晨的出操训练,到夜晚的学习心得,再到对家中长辈身体的关切问候。那一封封家信,承载着他们的青春与成长,也寄托着家人的期盼与牵挂。
信件写好后,便交到连部通信员手中。通信员每日前往营部取报纸时,就会捎带着将这些饱含深情的信件寄往全国各地。新兵们的信如雪片般纷飞,而老兵们与家人的联系则渐渐稀疏,不过逢年过节,他们也会提笔,用简短却温暖的话语向家人报个平安。但若是给未婚妻或女朋友写信,那可就截然不同了。老兵们的笔下流淌出无尽的温柔与思念,信纸常常写得满满当当,一封信恨不得将自己在部队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所思所想都倾诉给远方的爱人。

紧张的训练和施工之余,战友们最期待的便是收到家信。每当银汝铁路线上的绿皮火车冒着白烟缓缓停靠在马莲滩火车站,大家的心都会猛地一颤。不管是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还是在施工工地忙碌劳作,目光都会不自觉地投向那列特殊的火车,心中暗自思忖:邮车上会不会有我的家书呢?平日里,要是在营区遇到通信员,第一句话必定是:“有我的信吗?”若是得到肯定的答复,整个人瞬间容光焕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立刻找个安静的角落,细细品味家人的来信;可要是被告知没有,脸上便会闪过一丝失落,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只能默默安慰自己,也许明天就会收到了。
我在6连连部担任卫生员时,也时常前往马莲滩火车站营部取报纸和信件。有一次,我替通信员去取信报,在返回的路上,一封从山东临沂寄来、写给指导员张治法的信吸引了我的注意。信封上的字迹工整秀丽,透着一股独特的韵味。回到连队后,我赶忙将信交给指导员。他拆开信封,仔细阅读起来,随后抬起头,眼中满是赞赏,将信递向我说道:“你瞧瞧,这是新兵汤国斌父亲寄来的,这字写得多漂亮,笔锋刚劲有力,信的内容也很有文采。”原来,信中汤国斌的父亲恳请连队首长对儿子严格要求,多让他在艰苦的岗位上磨炼,在政治上多加关心,帮助他提高思想觉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

指导员以这封家信为契机,在6连发起了每人写一封家信,向家人汇报军营思想、学习和训练情况的活动。这一倡议如春风拂过,立刻得到了官兵们的积极响应。一段时间过后,活动成效显著,令人惊叹。在家人书信的鼓励下,连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官兵们更加安心部队工作,训练时热情高涨,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无论是多么艰苦的任务,大家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毫无怨言。连队里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然而,并非所有战友都能顺利地书写家信。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战友,常常为写信犯难,只能拜托文化水平高的战友帮忙代写,十分不便。但正是这次写家书活动,激发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为了能亲自给家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刻苦学习,从最基础的拼音、汉字学起,一笔一划地练习书写。看着他们努力的样子,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渴望成长、渴望与家人更紧密相连的心。

宁夏银汝铁路线上的绿皮火车
还有那些有未婚妻或女朋友的战友,对家书格外小心谨慎,十分注重保密。好几个战友都不止一次地叮嘱我和通信员,若是有他们的家信,千万不要送到班里,一定要先保存在连部,等他们自己来取。原来,他们的未婚妻来信曾多次被调皮的老乡战友私自拆开,还当着众人的面朗读信中的甜蜜情话,让他们尴尬不已。年轻的战友们关系亲密,平日里喜欢互相开玩笑,这种私拆信件取乐的行为,虽算不上什么大错,却也着实让那些收到情书的战友苦恼不堪。若是信里还夹着女朋友的照片,那更是成了战友们争相“探秘”的对象,大家都好奇地想看看战友的心上人究竟是何等模样。
在那个物资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一封家书对于驻守在贺兰山深处的官兵们来说,无疑是最珍贵的礼物,真可谓“家书抵万金”。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家人的关爱与牵挂,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贺兰山的凛冽寒风,照亮了战友们的心田。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离开贺兰山军营46周年。如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座机、手机、短信、视频通话等让人们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间取得联系,面对面交流。然而,无论通信工具如何先进发达,家书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温情的联系方式,始终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承载着的那份真挚情感,是任何现代通信方式都无法替代的。那些写满祝福语的家书,象征着千丝万缕的情谊,如同陈年佳酿,岁月越久,越发香醇。
回首往昔,贺兰山军营中战友们盼家书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那一封封家书,不仅连接着军营与家乡,更串联起了一段段热血青春与深沉思念,成为了我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即兴赋诗一首:《军营念家书》
贺兰山上朔风嚣,孤帐寒灯映剑袍。
黄沙百战金甲破,赤心几载戍边劳。
冰河铁马征人梦,锦字家书念意滔。
遥念椿萱倚户切,归期无讯泪沾袍。

前排左起:楊克宗、李新华、李志权、王涛;后排左起:李廷忠(已故)、范同华、范其斌、孙宝传、汤国斌、李宗冉,10位山东临沂籍新兵,1972年12月底在马莲滩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