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座大山——教育

亦巧看历史 2023-10-04 10:21:02

01教育为了谁?

近年来,关于教育减负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根源在于教育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减负直接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家长来说,减负又牵扯到这个家庭是否能实现阶级跃升。在我看来,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恶性案件已经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减负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粗暴地减少学生的作业,就可以实现减负的目标。

教育这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小了说决定的是几个家庭的未来,往大的说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宏观上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但社会主义国家比起资本主义国家,更应该注重教育的阶级性。如果教育被特权阶级垄断,那么不出三代,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腐化堕落,走向修正主义。那么面对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给出了怎样的答卷,又是否能让人民满意呢?

02卷出来的“大山”

目前教育领域最常被提到的词就是“内卷”,内卷说白了就是僧多肉少,是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仍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而不平衡则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的不平衡、私立和公立的不平衡还有地区间的不平衡。

城市和农村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由来已久,或者应该说教育自古以来的阶级性就决定了教育资源一定会自发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也就是城市。因为穷人还在努力填饱肚子,只有有钱人才能考虑教育的问题。但当时间来到近现代,当穷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开始试图尝试跨越阶级,成为有钱人。非动荡时期最有可能跨越阶级的手段,一个是当兵立下军功,另一个就是教育。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放开了户籍管理制度,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们对城市优质教育的渴望。但时过境迁,如今人们发现,中国的农村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很多村子里平时只剩下老人和那些走不出来的留守儿童。这就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若是农村人口继续减少,未来将无法为城市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相比城乡差距,私立和公立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则更令城市居民津津乐道。从199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开始,我国教育便开始了“两条腿走路”。近30年过去,公立学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增加,教育经费也开始缩水,甚至有部分地区的在编教师不能按月发工资。对于教师来说,私立学校工资更高,而且对资历要求较低。对于家长来说,私立学校没有公立学校的划片分配入学,家长不用为学区房而担忧,性价比甚至要更优于公立学校。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教育资源一定会更多地流向私立学校。这在短时间内对于教育算不上一件坏事,但私立学校的盈利性注定会与教育公平性相冲突,前面也提到过,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必须要注重教育公平的。

谈到中国教育,就绕不开高考;谈到高考,就绕不开地区不平衡。对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经历了数十年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历史因素影响下,原先的工业、贸易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享受着优惠政策,但中国的人口却恰恰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这几个农业、资源大省。这就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承受了远超其他地区学生的内卷压力。要想减轻这些地区学生的学习负担,就绕不开教育资源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

03“双减”是什么?

面对以上三个问题,近年来政府给出了名为“双减”的答卷。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可以大概总结出“双减”改革的两个最主要方向,一个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另一个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这两个方向看起来确实能减少学生内卷,“解放”学生。但是事实上造成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内卷并没有被消灭,只是让一部分人没有卷的实力而退出。“双减”体现在义务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学校被迫让出教育职责,而这些职责许多家庭承担不了,就会造成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举个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始日常教学。原先可以带到学校给老师批改的作业,需要家长在家里给孩子批改完,提交到网络平台上。这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家长能实时监控到孩子的学习进度,老师也能减轻负担。但这对于一部分家庭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比如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双职工,甚至有的单亲家庭需要将孩子交给老人日常抚养,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高质量完成作业,或者父母为了保证孩子能够高质量完成作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再加上辅导班的全面禁止,家长想要完成这些任务比起以往更加困难。

“双减”看似确实减轻了学生负担,但是家长的负担加重。而家长又有养家糊口的责任,在很多家庭中就出现了一种“二选一”的难题:是努力工作养家糊口?还是全身心投资孩子未来?这种矛盾的根源其实是目前社会的主流认识,仍然认为考大学是学生的最好出路,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较低,要想让孩子在未来能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就目前情况只能让孩子走老路,努力学习努力卷,最后考上一个好大学。如果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在未来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那么“双减”一代的社会地位会出现明显断层,因为绝大部分的“双减”一代毕业生都要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04“双减”将向何处去?

综合上文,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双减”政策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未来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改变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歧视,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工人待遇;改革评价方式,避免唯分数论;提高教学水平,减少资源差距。

首先是改变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歧视,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我国对于工人福利待遇的保障是有欠缺的。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的工资刚够自己糊口,如果不去提高他们的待遇,只凭媒体宣传中专、大专生也是光荣的劳动者云云,那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相信这骗人的鬼话。

然后就是在学校教育中改革评价方式,避免唯分数论。如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已经弱化了分数的重要性,但根源在于中考、高考仍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一考定终身”,如果不去改革中高考的“唯分数论”而只在学校中弱化分数重要性,那么这种改革只不过是隔靴搔痒,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目前“双减”政策只能解决一部分人,尤其是穷人的公平性问题,对于富人则有一万种方法规避政策。前面提到过,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更应该注重阶级性。如果三公九卿们的子女靠着他们的爹妈,规避了“双减”,甚至规避了内卷,那么权力将会被资本家、官僚组成的新门阀世家所垄断,阶级固化,穷人将永无出头之日。因此“双减”政策所要做到的,不只是取缔那些填鸭式的教育机构,还要努力提高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能力,同时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素质教育能力,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感谢各位读者看到这里,让我们再次回到标题,为什么要说教育是“新三座大山”之一?原因就在于目前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持续恶化,如果继续这么下去那么这座“大山”所造成的阶级差别不会简单的因为“双减”而消弭,而是变本加厉,最终会让这座难以逾越的,名为教育实为阶级的“大山”越来越沉重。

0 阅读:0
亦巧看历史

亦巧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