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北大副教授李植发表文章《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介绍了自己非典型的“抗议”北大进校园要刷脸的制度,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
胡锡进、《南方周末》纷纷跟进,同样呼吁开放校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2b4af19ed845956982e0b5d38e8c54a.png)
李植说,北大现在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是他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刷不了脸,进出学校需要门卫查验工作证后放行。
因为查验工作证经常需要耗时十几秒时间,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是这天入校时,保安在校园里追了他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来追。最后,李植调侃保安,说“你们的体力不行啊!连我都追不上?”,保安倒也是实在,“是啊,你跑得挺快!我这身大衣太沉了!”。
最后,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事情得到解决。而在出校时,他又被门卫拦住要求刷脸,否则不能出校,最后又是跨栏出校。
李植在文章中写了首打油诗,“植也入燕园,何须脸授权?飘飘身影动,不敢忘先贤。”
就此,李植得名“跨栏教授”。
先不说进门该不该刷脸、查证,就凭他这篇文章、这首打油诗,一个嬉皮笑脸、但又极其认真的形象,就活生生的摆在了面前。
他无疑是个认真的人。
他翻译过卓里奇的《数学分析》,据说现在国内使用的力学教材基本都是他翻译编写的,每年上三百节本科生课。
他喜欢给学校提意见。修订《北京大学教师手册》,这种事,一般没人当真,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校长提意见,完事还写首诗调侃。
他还反对自己所在的工学院把物业费平摊给老师的做法,后来成功了。
除了这些“小事”,他还旗帜鲜明的反对他的院长,直接说他是个骗子,靠花言巧语混上了院长和院士。
李植还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被网友称为“社会主义理科教育的最后一滴眼泪”,意思是很牛X但也很“悲催”。
官方记录,他1991年9月留学苏联,没过两个月,苏联就彻底解体了,他变成了留学俄罗斯。
1999年,从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博士毕业回国任教北大。2001年,他就成了副教授。2023年,他还是个副教授。
二
李植自己说,自己对学校的批评和意见,偶尔有采纳,但大多数没有采纳,他还会继续提出意见、推动解决。他不觉得自己提意见是个大事。
他自述,“在北京大学,得罪领导根本就不是事儿”“北大传统使然”,他对那些认为他“欺软怕硬”的人喊话:
争取人人都不怕得罪领导。
北大毫无疑问是国内最开放的大学。曾经有无数的学生反对、批评老师,无数的老师反对、批评校长,无数的校长反对、批评更上级领导。
这不是说他们喜欢“造反”,而是说他们确实思想自由。网上有过传言,说北大有校训,但在校的同学们却从来没有听说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9779ebcfba967ab7c14e647f8790be0.jpg)
在校生们往往以此自傲,旁观者们往往以此标榜,但很不幸,这种“开放”带给他的毕业生们的,只有坏名声:
北大的学生不听话,北大的学生爱批判,北大的学生不服从领导。
无数的北大毕业生们都摆脱不掉这样一种刻板的印象,尽管他们已经刻意低调、刻意低头、刻意夹起尾巴。
但只要你提出过或者试图提出不同的意见,哪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都会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都会反过来印证这种判断:
北大的学生不听话,北大的学生爱批判,北大的学生不服从领导。
谁也别吹什么礼贤下士、从善如流、人尽其才了,哪个当领导的都不喜欢这种爱提意见的下属。
因此,能从北大毕业,继而得到领导赏识的,都得是少数。这就是李植引以为傲的事情,但也正是一个开放的北大带给他的毕业生的负资产。
三
具体到开放校门这件事,李植从一个老师的角度,觉得没必要,排队不方便。
胡锡进、《南方周末》都在呼吁大学要开放校门,尤其北大、清华要起到带头作用,讲的都煞有其事、头头是道。
他们指出,现在社会治安比以前好,2008年以前都不封闭校门,现在更不应该封闭校门。
他们还分析,没多少人去图书馆和教室、不会影响学生上课,没多少人去食堂、不影响学生吃饭,等等,都是不需要封闭大门的理由。
他们还指出,国外“先进”“世界一流”大学,人家都开放校园,没有封闭校园的,只要做好了每个楼的安保就可以。
他们还提出,北大是公办大学,用的是财政拨款,应该放开让老百姓参观。
至于北大校方为什么会继续封闭校门,原因就是延续了以前的思维,是被原先的思维给禁锢了,加上去的措施不好撤下来。
开放的北大怎么就连个大门都开放不了,北大的领导们怎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搞不明白呢,简直不可理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66e6229e64fcc37f1c0e2d8c2974bec.jpg)
但按照“理性人”假设,北大的管理者们都应该是“理性人”,哪怕是保住乌纱帽(保住乌纱帽是好事,如果官员连乌纱帽都不在乎了,那么他们还在乎什么呢?),他们这么做,都得有个理由。
这个理由是什么呢?《南方周末》、胡锡进也给了暗示:
《南方周末》说要给“大学的责任解绑”,出了事情“应该交由警方处理”。
胡锡进说,“校园开放了,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别因为害怕出问题,就把校园纷纷堵起来”。
他们的文章都很长,都在文章的最后加了这么几句,核心意思就是,要给学校的管理者们免责。
但这更表明,他们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嫌疑。
免责免责,免得究竟是什么责?究竟谁有权利来免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fddedf2e1d04a14ecbcc9a9da1ae606.jpg)
如果是社会治安事件的责任,这个责任归属好不好确定,应当由什么来确定,能不能免责?
像外来人在北大闹事伤害了校内人员,责任是谁的?按法律讲谁是施害者谁是责任人,但北大有无管理责任,怎么免责,谁给北大免责,是学生家长还是谁?学生家长愿不愿意免除学校这个责任?
像学生外出不归学校不知道,后来学生出了事,责任是谁的?按法律讲是学生自己的,因为都是成年人,但家长愿不愿意免责?有无必要通过刷脸或者验证来掌握学生是否出入学校?是不是需要学生来授权?
此外,如果是在校园发生了外来人员的其他类型的聚集,责任是谁的?如果按照“属地责任”,谁给北大免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0bb0a25da78d99600638ea751a6c449.png)
《南方周末》、胡锡进还认为北大清华等“头部大学”带头,更是“高看”了这两所学校。
其他学校放开了校园,有多少人去参观、游览,相比于北大、清华多还是少,“出事”的概率更大还是小?
呼吁北大、清华在放开校门上“当表率”,就像是呼吁穷人率先捐款救灾。
说到底,外人都赞成开放,在校生赞不赞成?有没有人做个问卷调查。
李植也说了,很多学生认为让渡一点“自由”,换来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很多同学赞成。
如果在校生大部分赞成,又该从哪个角度来论证应该打开校门呢?
免责免责,和自己无关的则,免起来都简单。
但落笔容易,落地很难。呼吁《南方周末》、胡锡进,特别是,胡锡进号称“复杂中国报道者”,在提出意见建议的时候,考虑的周到一点。
不要用写文章、耍嘴皮子的态度,来对待严肃的政策和管理问题。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南方周末》办公院开放不开放,胡锡进原先在《环球时报》,办公院开放不开放?
千万不要,给别人提意见都是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就另搞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