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文

刘艺(1931-2016)
刘艺(1931年1月25日-2016年12月25日),原名王平,别署王实子,原籍台湾台中市,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书法大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国书协“特别贡献奖”、“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书法精于今草及章草,兼擅行、楷、隶、篆诸体。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编审,军事博物馆中国红色文化书画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中国书法自甲骨篆籀始,历秦汉碑碣、魏晋法帖,至唐宋元明诸体完备,章草一体,尤显古雅。章草者,隶书之捷也,肇端于汉,成熟于魏晋,然自唐宋以降,渐趋式微。近世以来,沈曾植、王蘧常诸公振其余绪,然能融古开今、自成家法者,刘艺先生堪称当代大家。他以章草名世,兼通诸体,承先贤之绝学,开时代之新风。其书风古厚而不失灵动,朴拙而暗含机杼,可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章草之为体,实乃汉字演化之枢纽。张怀瓘《书断》云:"章草即隶书之捷。"其法源于汉简牍书,经史游《急就章》规范,至皇象、索靖臻于完备。其笔意兼篆隶之遗韵,启今草之先声,然自二王新体盛行,章草渐成绝响。元明赵孟頫、宋克虽力追古法,终难脱时风窠臼。近世沈曾植以碑学入章草,王蘧常熔铸篆籀,皆欲复此古体生机。

刘艺先生习书之路,恰与章草复兴脉络暗合。其早年遍临汉碑,尤倾心《石门颂》《张迁碑》之浑穆,复参以简牍墨迹,得章草本源之妙。先生尝言:"学章草须溯两汉,观其由隶而草之变,方能得古拙之趣。"此论直指章草艺术之核心——非仅求点画形似,更重气韵源流。观其临《急就章》《平复帖》,能于皇象、陆机之朴茂中见飞扬之势;摹《月仪帖》,则在索靖之谨严间得疏朗之致。此等融通之功,使其章草既存汉魏风骨,复具现代审美意识,实为章草艺术自沈、王以来之又一座高峰。

先生章草之美,大致可析为三重境界:笔法之变、结体之妙、章法之奇。
先生用笔以篆隶为骨,方圆并济,深得"屋漏痕""锥画沙"之趣。其横画多取隶意,起笔逆入平出,收笔或顿挫回锋,或轻提空收,如老藤盘曲,劲健中含婀娜。竖画则兼篆法,中锋直下,若孤松挺立。尤妙在转折处,外拓内擫交替为用:遇方折则棱角峥嵘似汉印凿刻,逢圆转则婉通流畅类简帛遗墨。尝见其书《苏轼·定风波》条幅,"竹杖芒鞋轻胜马"之"马"字末笔,先以篆意圆转,忽作隶书波磔,方圆之变只在毫厘,真乃"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先生在结字方面,欹正相生,动静互参。其结字之法,深谙"似欹反正"之妙。单字重心多偏于左上,如危石欲坠,然通过右下长笔牵引,复归平衡。如"载"字左部紧缩如拳,右部"戈"笔纵逸千里;"飞"字上部密不透风,下部两点若流星划空。更擅化静为动:横画多呈俯仰之势,竖画常带摆动之姿,使字形若舞者蹁跹。观其《李白·将进酒》长卷,"天生我材必有用"七字,"材"字木旁直立如松,"才"部斜插似戟,整字如侠客抱剑,静中寓动。
先生于章法经营最具匠心,虚实相生,气脉贯通。通篇观之,行气如老梅虬枝,时见顿挫,然血脉不断。字间疏密对比强烈:或三字密集成块,如乱石铺街;或独字纵贯数行,似孤峰插云。尤善运用墨色变化:涨墨处如重云蔽日,枯笔时若寒潭鹤影。其《心经》小品,首行"观自在菩萨"五字浓墨重彩,至"照见五蕴皆空"忽作飞白,似有清风穿林而过,深得计白当黑之妙。

先生之于章草,非止技法传承,更在美学开拓。其贡献有二:其一,先生章草破除"复古即摹古"之窠臼。其书虽取法汉简,然点画间可见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之张力;虽承袭《平复帖》,而空间构成暗合现代设计原理。如其所书《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四字,星字散点若银河泻地,汉字波磔似巨浪排空,传统笔法与现代视觉经验浑然一体。其二,拓展审美维度。昔人论章草,多重"古质"之气。他则注入时代精神:用笔更具书写性,破除程式化;结体强化形式感,提升视觉冲击。其代表作《赤壁赋》长卷,通篇如交响乐章:开篇"壬戌之秋"平稳如序曲,"白露横江"渐入佳境,"舳舻千里"如金石迸裂,至"物与我皆无尽"复归澄明。此种节奏把控,使静态书法具音乐韵律。

概而言之,刘艺先生之章草艺术,乃传统文人书卷气与现代艺术自觉之完美化合。其以毕生之功,使千年古体焕发新生:笔锋所至,既见汉简之苍茫、魏晋之风流,复显当代之精神。昔孙过庭《书谱》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观先生之作,方知此语真谛。其获兰亭奖终身成就,实至名归。然艺道无涯,先生尝自题"七十始知己无知",此等虚怀,恰是其艺术常青之根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刘艺章草必将如《平复帖》之传世,为中国书法史再添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