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麻姑仙坛记》在清代以后的接受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2025-03-24 09:13:04

摘要:《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晚期楷书风格转变的开始,清代以来有许多书家都极为推崇,康有为更是称“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至民国时期,特别是由于谭延闿的追捧,使得其历史地位达到了巅峰。然而近现代以来《麻姑仙坛记》的影响逐渐下降,本文从书史发展和书法创作等角度分析此碑在近代式微的原因,梳理了清代以后的颜体楷书风格发展脉络,明晰了颜体楷书风格在近现代错位的原因。

关键词:颜体楷书;《麻姑仙坛记》;清代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书家,其为书法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产生了与“二王”不同的雄秀端庄的另一种书风,直至当代仍然有许多人传承学习。清代以前人们对于颜体行书的评价往往更甚其楷书,这使得颜真卿楷书在清代以前的关注度一般,宋代米芾更是在《海岳明言》称:“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甘中流著,中国书法批评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03,第271页]]然而清代以后由于书家们的重视,颜体楷书在这一时期被广泛学习,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体楷书的代表作有许多,然而如今更为流传的范本好像更多的是《颜勤礼碑》与《多宝塔碑》,这使得我们对于颜真卿楷书风格的认识就较为局限了。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因此我们也应关注颜体的其他楷书作品,去丰富完善我们对于颜体的创作。在颜体楷书作品中《麻姑仙坛记》是其晚期代表之作,历来对于此碑的评价颇高,宋代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霍文才,李佳航编;苏士澍总主编,中国书法文化丛书 碑帖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05,第121页]]然而清以前对于此碑的评价较少,极为推崇则始于清代,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评“鲁公诸碑,当以此为第一也。”[[[] 颜鲁公文集(三十卷):卷二十一[M].清三长物斋丛书本。]] 本文就以《麻姑仙坛记》为例,梳理清代以来,书家对于颜真卿楷书风格的学习。

一、《麻姑仙坛记》在清代的接受情况

(一)清代对于颜体的评价

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清代崇尚考据之学,大兴碑学理论,颜真卿由于其浑厚雄强的书风在清代颇受重视,沙孟海先生也曾说颜体的雄厚来自于北齐隋碑,与碑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这一时期大受欢迎,常被作为碑学创作的根基,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启了碑帖融合的路径。颜体书风与碑刻风格特点相近,但其本质还是属于帖学一脉,因此颜体本身就有着碑帖融合的迹象,这使得与清代书学思想不谋而合。

关于清代对于颜体的推崇,冯班在《钝吟书要》中也为其正言“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严然,即之也温。米元章以为恶俗,妄也,欺人之谈也。颜书要画中有筋,其用笔与徐季海父子相同”[[[] 毛万宝,黄君编著,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08,第879页]]并称其书如正人君子。周星莲《临池管见》“颜鲁公折钗股、屋漏痕,皆是善使笔锋,熨贴不陂,故臻绝境。”[[[] 毛万宝,黄君编著,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44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曰:“吾尝爱《郙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己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又《裴将军诗》,雄强至矣,其实乃以汉分入草,故多殊形异态。”[[[]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9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诉说了颜体得力之处。这些都可以看出清代书家从各个角度对于颜体的认可。

(二)《麻姑仙坛记》渊源与真伪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相传道教神话人物麻姑隐居山林,得到成仙,其所居被称为麻姑山,颜真卿游览此地后有感而作《麻姑仙坛记》,并在当地形成了著名景点。此碑古朴苍劲,笔力雄厚,历来被书家们所重视,特别是清代以后。

关于麻姑仙坛记的渊源在文献中的记载有许多,朱关田先生对于颜真卿的碑刻都进行了深入考证,在其研究中提到《麻姑仙坛记》的版本并非一种,分为大小两版。吴文正公云:“《麻姑碑》在吾乡,旧为雷所破,重刻至再,字体浸失其真,则被焚者乃临川大字本,而南城之石,至今固无恙也。”[[[] 朱关田,姚建杭作;王一帆责编,思微室颜真卿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04,第410页]]这说明大字《麻姑仙坛记》原碑已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为重刻本。而明潘益王朱祐滨重刻碑跋有“抚州南城县旧有颜鲁公《麻姑仙坛碑》,后分南城入建昌,碑随入公廨,闻为一守橐之归,而命俗工摹一碑于郡,今所相传者是也。余广访宋拓,命良工精刻,函之邸中,用存故事。其碑阴卫夫人等书,一一并留,不差毫发,临池者尚鉴余之苦心哉。”[[[] 朱关田,姚建杭作;王一帆责编,思微室颜真卿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04,第410页]]因此,我们如今做看到的宋拓小字版本也可能并非原作,文献记载中并没有详尽旧石的出处。

《小字麻姑仙坛记》的真伪历来的争议都存在,赵明诚《在《金石录·跋尾》中说:“又有一本字绝小,世亦以为鲁公书,验其笔法,殊不类,故正字陈无谓:‘尝见黄鲁直言,乃庆历中,一学佛者所书。’”[[[]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说明赵明诚与黄庭坚都认为小字本并非原作。何碧琪在《石渠宝笈》所载《麻姑仙坛记》相关问题一文中,对于《小字麻姑仙坛记》真伪进行了考究,并对大字和小字的共同特征进行校勘,发觉二者的差异有至少十七处,结字、迭字处理等有明显不同,且小字本未避讳唐太宗名字,得出小字并非颜真卿本人所书。[[[] 何碧琪.《石渠宝笈》所载《麻姑仙坛记》相关问题[J].中国书法,2016,(06):110-120.]]

图1《大字麻姑仙坛记》

(三)清代以来对于《麻姑仙坛记》的评价与传承

清代以前对于颜真卿楷书的学习还尚未广泛,历史上受颜体影响最大的两个时期一个是宋代,一个则是清代,宋代则更倾向于推崇颜真卿行草,虽然宋代之后也有不少书家学习颜体楷书,但是楷书至清代后才开始极为推崇,因此对于《麻姑仙坛记》的广泛关注也从清代之后。因此本文从清代开始说起。

清代关于《麻姑仙坛记》的评价极为丰富,这一时期的书家希望从颜体中吸收碑刻的精髓,因此往往以颜体为根基。作为颜体晚期的代表作《麻姑仙坛记》也被广泛学习。康有为评:“《麻姑坛》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笔,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颜鲁公文集(三十卷):卷二十一[M].清三长物斋丛书本。]]金农称此碑“楮墨纯旧,洵可宝诸!”何绍基评“颜书各碑,意象种种不同,此碑(《麻姑仙坛记》)独以朴胜,正是变化较绘之极耳。”[[[] 金农著,中国古代书画家诗文集丛书 冬心先生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04,第285页]]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中提到:“公之作此书盖已(以)退笔,因其势而用之,转益劲健,进乎自然,此其所以神也。”[[[] 马博主编,书法大百科 第1册 图文珍藏版,线装书局,2016.01,第236页]]由此可以得知,清代书家对于《麻姑仙坛记》的评价极高,常以此碑作为范本学习。

清代学习《麻姑仙坛记》的书家有许多。何绍基为晚清重要的书家之一,也是颜体楷书重要的传习者,其对于本人的书法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何绍基在颜体的学习中,尤为推崇《麻姑仙坛记》,其曾言:“平生于颜书手钩《忠义堂》全部,又收藏宋拓本《祭侄文》、《大字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并称此碑“独以朴胜,正是变化较绘之极耳。”[[[] 王海军编著,颜勤礼碑,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4,第18页]]这说明其对颜体颇为研究,从何绍基的作品中也可看出一二,其将颜体的风格融入进了其行草书当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是晚清学颜的典范。清代书家钱沣曾对颜真卿的碑刻进行反复研究创作,钱沣,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极为推崇颜书,同时也很仰慕颜真卿的为人与品格,从其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对颜体学习的深入,笔笔颜面,既得笔力有得其内蕴,并现端庄宽博之气,可见用功之深,以至于后来被称为“学颜第一人”。并且他的楷书笔法大多来自《麻姑仙坛记》,沙孟海先生认为其“写的最像的是《大麻姑》《元次山》这几种。”清中后期学颜书家都受曾其影响,如翁同龢、何绍基等人都以其为宗。后来民国的著名书法家谭延闿等人皆受其颜体风貌影响。

图2《小字麻姑仙坛记》

《麻姑仙坛记》在民国时期仍被广泛学习,华世奎为民国时期的天津市著名书法家,字启臣,号璧臣、思闇。祖籍江苏无锡,后迁居于天津,被称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其以清朝遗老自居,自号“北海逸民”,终生不剪辫子,不用民国年号,不再入仕,惟以诗文、书法自娱。他是民国时期学颜的代表人物,也对《麻姑仙坛记》多有继承。在《清末民初颜体书风与华世奎书法研究》[[[15]王肖桐.清末民初颜体书风与华世奎书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一文中指出,华世奎也曾对《麻姑仙坛记》十分痴迷,据耿仲敭先生说:“壁老对我说,学书法只下功夫练不行,还得多开眼界,多读各种字帖及各种碑文……并且教我研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麻姑仙坛记》及苏东坡、钱南园等各种书法。”[[[] 章用秀:《天津书法三百年》,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27页]]说明他对此碑也是极为推崇的。此外,民国时期的学颜代表人物谭延闿,字组庵,号无畏,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是民国时期学习《麻姑仙坛记》的最典型代表。在众多颜体楷书作品当中,谭延闿对于《麻姑仙坛记》用功最深。其兄谭泽闿称:“先三兄专临《麻姑坛记》,盖始于甲寅余兄弟奉母居青岛时。其后,乙卯在沪,戊午在郴,书课尤勤。至辛酉,买宅塘山,颐有宾从文燕之乐。偶朝起临写数纸,亦尽数十通。”[[[] 叶德辉等撰,湖南图书馆编,湖湘文库 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 第2册,岳麓书社,2011.03,第753页]]谭延闿在《麻姑仙坛记跋》也提到“十年来,临《麻姑》仅得三通此其一也。民国十八年四月四日,发奋写此,竟奉兼民老兄教之,是为二百有三通也。”[[[] 叶德辉等撰,湖南图书馆编,湖湘文库 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 第2册,岳麓书社,2011.03,第753页]]这些都可以说明其对《麻姑仙坛记》的钻研之深,用功之勤。

以上列举的皆为清以来的著名书家,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也是学颜的代表书家。说明《麻姑仙坛记》在清代以来很受欢迎,影响广泛,以至于清代学颜一路的书家都将其奉为圭臬。

图3《颜勤礼碑》

二、民国以后颜体主流风格的错位原因

《麻姑仙坛记》在民国之后的接受呈现式微,近代为止,目前受世人广泛关注,且更为主流的颜体楷书范本更多为《颜勤礼碑》,是当今影响最为广泛,也是市面上最流行的楷书范本之一。而《麻姑仙坛记》也只是在书法期刊中或学习范本中较少提及。目前市面上主流风格为前者,笔者从时间的角度、范本的“可操作性”和学书界的分析三个方面,分析《麻姑仙坛记》在近代式微的原因。

(一)《颜勤礼碑》的问世

1932年,宋伯鲁在《颜勤礼碑》题跋中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潘解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唯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做基址而磨灭当时,新任陕西省省长刘镇华为开辟省府操场,曾命卫队营长何梦庚负责施工,在工人拆除旧督署房舍整修地基时,忽然于地下数米深处掘出古碑。”[[[] 王海军编著,颜勤礼碑,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4,第14页]]由此可知《颜勤礼碑》于1923年出土,在此之前并未得到很大的关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在学界产生影响,更加聚集人们的目光。

在如今书法学界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对于新出的资料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创作学习,重新塑造我们的书学史观,并会使得我们取法对象的转变,现如今新出土墓志、碑刻和汉简等书法文物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二十世纪以来出土了许多精美的书法作品,例如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简、张少悌 《高力士墓志》、近两年出土的颜真卿《罗婉顺墓志》等资料出土后都受到了大家的热烈关注,很多学者以这些为范本进行创作学习,并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究。特别是《罗婉顺墓志》使得我们对于颜体的早期风格的形成有了更深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书法创作时代风格不仅受到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影响,同时也会发展变化,受到出土书法作品的影响。因此《颜勤礼碑》的出土使得人们对于颜真卿晚期的风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子啊出土之后,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沃兴华在其《论颜真卿变法》[[[] 沃兴华.论颜真卿楷书的变法[J].中国书法,2004,(02):13-17.]]中就曾指出《麻姑仙坛记》仍然处于变法的第一阶段,是颜体后期变法的标志,用笔古朴自然,富有拙意,变化丰富,而之后在《勤礼碑》中笔法不断成熟,“转折”又采取了新的探索风格,减少了顿挫,笔画更为干净凝练,是晚期对其楷书提炼升华的重要体现。从时间上来看,《麻姑仙坛记》早于《勤礼碑》,颜真卿的不断探索使得《勤礼碑》更加的完善成熟。

图4《多宝塔碑》

(二)笔法书写的难易程度

从和上文可知,分析同时期出土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知晓颜真卿主流风格转变的原因,即为何《勤礼碑》成为当代更被广泛学习的作品,在最新出土的资料中选取更为成熟完善的风格进行学习显然合情合理,是书学者对于范本的共同期待。每一种风格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麻姑仙坛记》笔法丰富自然,变化多端,是我们临习的重要范本之一。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需要一本易于创作学习的范本,《麻姑仙坛记》用笔丰富多变,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很难掌控,洪厚甜在书法技法与观念十讲中也提到,先学习《颜勤礼碑》,再学习《麻姑仙坛记》。[[[] 洪厚甜著,书法技法与观念十讲,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09,第162页]]从创作角度分析,一是《麻姑仙坛记》前半部分笔画较为平正,刚开始学习,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容易显的拘谨,缺乏灵活,难以写出变化来。其二,较之《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更为古拙,仍处于变法阶段,笔法尚未达到成熟完善,特别在此碑后半段,整体更显“拙意”。从作品本身质量分析,《麻姑仙坛记》相较于如今更为主流《勤礼碑》与《多宝塔碑》后两者较为清晰,且字数较多,字口清晰,保存完好,更加便于临摹学习。鉴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其在临摹创作学习中存在的真实操作问题。此外,《麻姑仙坛记》的版本存在争议较多,对其真伪的讨论学界中也有很多,出于学习者对于范本的规范要求,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由此可知,一件作品能否流传,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需要符合创作临摹学习的操作要求和作品版本的是否规范等条件。

综上,《麻姑仙坛记》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学颜一众书家中很受欢迎,然而近现代以来接受度却明显下降,本文从出土时间的角度,以及书法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此碑在近代式微可能存在的原因,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来看,笔者认为学习某一书家,不应局限于某一单一作品,而应学习选取多种风格,丰富完善创作,充实作品内涵,这样才能对书家的风格有更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麻姑仙坛记》虽原作尽失,但作为颜真卿晚期的代表作品,其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探索更多的颜体风貌,充实我们的学书之旅。

参考文献

1 甘中流著,中国书法批评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03,第271页

2 霍文才,李佳航编;苏士澍总主编,中国书法文化丛书 碑帖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05,第121页

3 颜鲁公文集(三十卷):卷二十一[M].清三长物斋丛书本。

4 毛万宝,黄君编著,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08,第879页

5 毛万宝,黄君编著,中国古代书论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44页

6]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9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7] 朱关田,姚建杭作;王一帆责编,思微室颜真卿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04,第410页

8 朱关田,姚建杭作;王一帆责编,思微室颜真卿研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04,第410页

9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

10 何碧琪.《石渠宝笈》所载《麻姑仙坛记》相关问题[J].中国书法,2016,(06):110-120.

11 颜鲁公文集(三十卷):卷二十一[M].清三长物斋丛书本。

12金农著,中国古代书画家诗文集丛书 冬心先生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04,第285页

13 马博主编,书法大百科 第1册 图文珍藏版,线装书局,2016.01,第236页

14 王海军编著,颜勤礼碑,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4,第18页

15 王肖桐.清末民初颜体书风与华世奎书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6 章用秀:《天津书法三百年》,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27页

17 叶德辉等撰,湖南图书馆编,湖湘文库 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 第2册,岳麓书社,2011.03,第753页

18 叶德辉等撰,湖南图书馆编,湖湘文库 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 第2册,岳麓书社,2011.03,第753页

19王海军编著,颜勤礼碑,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4,第14页

20沃兴华.论颜真卿楷书的变法[J].中国书法,2004,(02):13-17.

21 洪厚甜著,书法技法与观念十讲,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09,第162页

(孟云飞转自《书法导报》2024年10月10日书法教育版)

0 阅读:48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