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初期那场震惊朝野的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不仅亲手终结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生命,还一举夺得皇位,开启了唐朝的贞观之治。然而,政变后的宫廷风云并未就此平息,李世民在处理家族关系时做出的选择,尤其是他收纳弟媳杨氏却放过嫂子郑观音的决策,至今仍引人深思。
杨氏,出身弘农杨氏,隋朝观德王杨雄的侄孙女,其家族在隋唐时期是名门望族,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李元吉与杨氏的婚姻,本就是一场政治联姻,旨在巩固家族势力。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急需拉拢这些名门望族以稳定政权,因此,收纳杨氏不仅是对她个人美貌的垂涎,更是对杨氏家族势力的看重。通过纳杨氏为妾,李世民成功地将杨氏家族绑上了自己的战车,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政治支持。
相比之下,郑观音出身荥阳郑氏,同样是北方著名士族门阀,但郑氏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与杨氏家族有所不同。郑观音曾是李建成的太子妃,若李世民强行收纳她,不仅会引发郑氏家族的强烈反感,还可能激起前太子李建成的支持者们的怒火,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因此,李世民在处理与郑观音的关系时,表现得更为谨慎和克制。
李世民虽然以风流著称,但在处理家族关系时,他仍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郑观音作为他的嫂子,且曾是尊贵的太子妃,其身份地位决定了李世民不能轻易对她下手。此外,郑观音在政变后选择出家为尼,终日悼念亡夫,这种贞烈的形象也让李世民对她心生敬意,不愿做出有违伦理道德之事。
而杨氏则不同,她与李元吉的感情并不深厚,且李元吉在政变中被杀,她失去了依靠,处境孤苦伶仃。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的出现无疑为她提供了一个新的依靠。同时,杨氏本人也并未表现出强烈的贞烈观念,她愿意跟随李世民,既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也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李世民收纳杨氏,除了看重其家族势力外,还有一层深意。长孙皇后去世后,中宫缺位,李世民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皇后人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杨氏年轻貌美,且出身名门,是理想的皇后人选之一。虽然最终因魏征等人的反对,李世民未能将杨氏立为皇后,但杨氏在后宫中的地位依然稳固,成为李世民重要的政治盟友和后宫支柱。
而郑观音则因身份特殊,且已出家为尼,无法再成为李世民的皇后人选。李世民将她奉养在长乐门内,让她抚育女儿,既是对她的尊重,也是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世民与李元吉、李建成之间的恩怨纠葛也是影响他做出这一决策的重要因素。李元吉性格跋扈,与李世民素有嫌隙,且在政变中曾试图刺杀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对李元吉的仇恨较深,收纳其妻杨氏,既是对李元吉的一种羞辱,也是对自己胜利的一种宣示。
而李建成则相对宽厚,与李世民之间并无深仇大恨。且郑观音在政变中失去了丈夫和五个儿子,遭遇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李世民对她心存怜悯,不愿再给她增添更多的伤害。
李世民收纳弟媳杨氏却放过嫂子郑观音的决策,既是他个人情感的体现,也是政治智慧的展现。这一决策不仅巩固了他的政权,还为他赢得了宝贵的政治支持。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李世民的这一决策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争议和讨论。
李世民有两个杨妃,大杨妃即前隋帝女,李恪、李愔生母。小杨妃是李福生母。至于巢刺王妃的则一直是李元吉的王妃,和李世民没有任何名分,怎么可能突然要册她为后?。所以《新唐书》这一记载不可信。
问题是玄武门政变时长孙皇后还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