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克而瑞的榜单上,远洋集团的全口径销售金额为1299.5亿元,权益销售金额为909.7亿元。
2020年,在克而瑞的榜单上,远洋集团的全口径销售金额为1183.4亿元,权益销售金额为769.3亿元。
业绩下滑的同时,远洋集团的排名也从2019年的25位跌落到36位。
这意味着,远洋集团无缘地产TOP30。
关于远洋集团失速的原因,亿翰智库认为主要原因是“远洋集团投资拿地以大体量项目为主,而大体量项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开发和销售去化周期长”。因为“企业投资过多的大体量项目,对经营会产生两大影响,一是大体量项目开发周期长,导致资产周转慢,资产运转效率低,应对风险差;二是大体量项目沉淀资金,会影响企业的后续投资及规模增长。”
亿翰智库的分析,有着数据上的支撑——根据亿翰智库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远洋大体量项目占比高达48%,其中不乏规划建筑面积超百万平米的超大型项目。
大体量项目拖累业绩的问题,远洋集团也已经有所察觉。2020年9月,远洋集团华中区域常务副总经理娄文华曾经提到过远洋拿地策略的改变,“目前集团拿地一般都是以快周转为标准。我们一般会结合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可能更关注小体量或者中等体量的项目。”
然而,大体量项目占比过高与战略上的摇摆对业绩造成的影响相比,则相形见绌。
成立于1993年的远洋集团,曾经高居全球房地产企业第三,有诸多荣耀加身,被称为“红筹第一股”。
从2010年开始,远洋陆续布局包括大连、秦皇岛、中山等在内的三四线城市,截止到2013年,远洋已经形成以环渤海为中心,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两翼的布局局面。
在2014年,远洋进行了战略调整,撤离了抚顺、黄山等三四线城市。远洋地产总裁李明在2016年曾表示,未来5年的物业投资规划将主要布局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等一、二线主要城市。这一战略调整,使得远洋错失了三四线楼市那波高潮迭起的发展机遇。
在2020年,在远洋集团启动第五期战略之际,南移西拓和城市深耕又被正式地列入重点战略规划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中游和西部区域的热点城市圈成为其开疆拓土的新战场。
从布局三四线城市到回归一二线城市,再到南移西拓,十年间,远洋兜兜转转,却又回到了原点。
在房地产企业纷纷“去地产化”的浪潮中, 2015年——在远洋进入第四步发展战略期,除住宅地产开发外,就涉及不动产开发与持有、客户服务业、房地产金融等领域。这样的业务结构使得原有集团公司名称与业务及市场表现不太相符。因此,“远洋地产”于2016年更名为“远洋集团”。
对于远洋多元化布局的理想前景,总裁李明的希望是每一个板块都能有超强的魂技,最终合力攻坚,“传统火车的动力全在车头,后面的车厢只是被拉着走。但动车在于每一节都有自己的动力,这才让动车组得以持续加速,飞驰电掣……”
不过,在现实中,虽然比一干企业替代冠名中的“地产”二字的时间都要早,远洋的多元化布局却并未培育出让大众耳熟能详的品牌。曾经担负探索远洋第二增长曲线的使命的长租公寓,已以整体退出而告终。原本预计到2020年收入将超10亿元的养老产业,远洋也出让了北京椿萱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30%股权。
在第五期战略所进行的多方位调整中,远洋又聚焦开发主业,并为此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形成北京、环渤海、华东、华南、华中、华西6个开发事业部。
从开启多元化到聚焦开发主业,远洋无疑又经历了一次轮回,在这个过程中,远洋是实现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还是单纯重走了一遍之前走过的路?
或者,业绩已经不言而喻。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根据远洋官方微信显示,2020年远洋全年拿地项目约40个,新增土储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南移西拓”项目占比高达70%。
据远洋官方微信的解读,“在当前规模收缩、拿地收缩成为行业‘新常态’的背景下,远洋凭借稳健的财务水平实现了‘逆市而动’,凸显出‘长跑者’的发展潜力。伴随着‘南移西拓’成效的显现,未来远洋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充足的土储固然可以为业绩的增长提供有效的支撑,不过,在业绩下滑的情景剧中,大规模拿地势必放大了资金链的风险。
远洋2021年的剧情可能会更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