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一站式科普第26期:浸润是恶性肿瘤的标志性特征

戴纪刚的笔记 2025-01-20 22:56:37

在上一期《免疫组化定义、应用和帮手“分子检测”》科普中,一位朋友对于科普的内容不是很了解,询问是否可以自行要求做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也想了解是否有些分型分期则无需检测。我这里先回答您的问题:可以但没必要,因为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是在石蜡切片病理无法100%确认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的检测方法,费用根据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听从主治医师安排,他对于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处理这类问题时会更加有的放矢。其次检测与否通常情况下是看具体分型,例如石蜡切片病理已经确定其主要为低危亚型,那可不需要;但如果有中危或高危则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检测,建议听从主治医师的安排(特别是如果报告上有提示建议免疫组化的,尽量听从主治医师的去做)。

今天的问题是来源于上周门诊时一位四川结友的疑问,为什么在我在门诊时给差不多大小的结节定论却有着较大的差距,有些贴近胸膜的结节我说是良性的,而有些看起来没啥问题的却定义为了恶性。原因很简单,是否浸润就决定了其良恶性的巨大差距。

浸润的基本概念——有转移的能力

这是一张早先我们发布过的网络图片,讲述了癌细胞的转移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浸润的过程(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侵犯了不该侵犯的器官)。浸润是指肿瘤细胞增殖并穿透正常组织,逐渐扩展到周围正常组织中的过程。浸润破坏了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标志着肿瘤的转移。

良性肿瘤通常界限清晰,只在原地生长,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切干净了就不会再有其他伴生问题。恶性肿瘤之所以“恶”,就是有着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的“能力”,哪怕将最大的病灶切干净了,也有可能在肉眼/检查发现不了的地方悄悄“卷土重来”,形成新的肿瘤病灶。

微浸润性肺腺癌——愈后良好的“浸润”

微浸润是一个很“特殊”的浸润阶段,它是从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的基础上发生的“特殊转化”,指原位癌中贴壁型“包裹”在内的一小部分区域(小于等于5mm)发生了浸润的情况(这些浸润区域可以是腺泡型、实体型或微乳头型)。这些看起来非常严重的中/高危分型,被安全性很高的贴壁型包裹在中间,即使其已经有了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也无法“污染”其他更多区域,只需“切的干净”即可保证愈后良好,实现接近100%的无病生存。

浸润性腺癌的判定——多个因素共同决定

这个问题是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为什么我这个结节只有6mm,却也是浸润性腺癌(前些天我还在分享过这类案例的短视频)。这个结节的大部分或全部是浸润成分,没有贴壁成分的保护,已经出现转移的路径/风险(部分结节“起始”就是浸润,所以长得非常快,我在1月10日分享过这样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恶性肿瘤的浸润并不总是伴随着明显的界限模糊。有些恶性肿瘤虽然外观整洁,但内部却在进行着浸润性的生长。它们能够穿透正常组织,进入血管和淋巴管,从而发生转移。这种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时,不能仅凭外观或界限是否清楚来作出判断。我们需要借助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技术和病理学检查手段,如CT、磁共振、B超等多种方式,来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浸润“约等于”分期——浸润是分期的关键因数

在临床上对于肿瘤是进行分期来确定诊疗方案的定制,T(Tumor)来评估肿瘤的大小、是否已侵犯周围组织,随着T分期的增加(如T1到T4),表示肿瘤的浸润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N(Node)表示是否存在淋巴转移,而浸润性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管道转移到周围淋巴结;M(Metastasis)表示远处转移的情况(远端转移是肿瘤晚期的标志之一),浸润性癌细胞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远端器官或组织(一旦发生远端转移,无论肿瘤大小或淋巴结转移程度如何,通常都被视为晚期M1期)。

以上就是为什么我说浸润“约等于”分期,浸润状态可以说是直接决定其分期,浸润越大,转移越多则分期越高。分期越高,则代表了周围组织和器官被破坏的情况越严重,个体化诊疗、辅助治疗和愈后情况也有很大差异。

综上所述,浸润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代表着肿瘤细胞在体内造成危害的大小。但是浸润也不是“凭空而来”,虽然有着一定的判断“门槛”,但是其相对明确的指征,是可以通过随访进行精准管理的。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给大家说说心里话:肺结节的精准诊断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各项检查、病程病况需要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找出关键的指征来进行判断。这种情况有时会造成不同地域的诊断有一些差异,但是结节的发展相对可控,哪怕是浸润在合适的诊疗后也能得到较好的诊疗结果。结友们保持良好心态,合理随访,及时处理,就一定可以获得好的结果,战胜疾病,找回健康。

1 阅读:159
戴纪刚的笔记

戴纪刚的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