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10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8)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5-03-30 15:00:46

孙立人率新38师主力第112团、第114团渡过钦敦江,摆脱了日军追击后,进入缅印边境那加山脉热带丛林。

在丛林中,日本兵是摆脱了,但公路也没有了,只能用指北针判别方向。偶见当地士人西去的痕迹,如扔下的纸屑、瓜皮、果壳,都队便循迹而往。

也有不少路段,部队和难民挤到了一起。难民们拉家带口,扶老携幼,饥渴交加,情形十分可怜。我军官兵有的主动把水壶中的饮水分给难民解漏,有的将囊中的干粮省下,救济难民。有一位老大娘,途中得了重病,行走困难,官兵们抬着她一直走到印度。

部队官兵警卫曼德勒时,上街打扫卫生,清除垃圾,蒋委员长为此发放了若干奖金,余款尚有数千卢比,孙师长此时将其分发给难民,补贴途中费用。

在莽莽苍苍的丛林中,官兵们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日行群山之巅,夜卧草莽之中。千难万险,艰苦备尝。

经过近十天的长途跋涉,5月27 日,部队终于走出丛林,进入印度境内,来到普拉村。

普拉村是印度东北部边境的一个小村寨。附近全是山地,一座大山耸立在印缅边境。大山东侧是缅甸,丛林密布,群峰叠嶂。西侧是印度,山势平缓,绿草如茵。

刚刚从一场劫难中挣脱出来,站到印度的土地上,新38师官兵的感觉是从地狱进入天堂。这里的山比缅甸的美,水比缅甸的甜,空气比缅甸的清爽,甚至太阳也比缅甸的明亮。

但是,这里毕竟是国外,是印度,是英国的领地,不是中国,不是自己的家乡。

孙立人命令部队就地宿营,构筑工事,擦枪抹油,整顿军容,剪发洗身,缝衣补裤,休整待命。同时,派出联络官,前往英法尔与英军接洽交涉。

英法尔是印度曼尼普尔邦首府,驻印英军东方警备军团司令部所在地。英法尔城外是一片开阔的丘陵地。四处散布着农田和村庄。山顶有英军的兵营和炮兵阵地。路口有岗哨和工事。

时至5月下旬,边境公路上,从缅甸逃回的英军士兵仍源源而至。这是一支被彻底打败的队伍,和难民没有区别。

他们衣衫破烂,胡子拉碴。有的干脆光着膀子。大多数士兵两手空空,没有武器。有的伤兵拄着拐杖,一颠一颤。印度和缅甸士兵胡子蓬乱,身上又脏又臭,简直和土匪一个模样。

在路口设置的接待站里,备有饮水、食品和药品。从缅甸逃回的英军士兵,狼群一样,一拥而上,抢吃的,抢喝的,见什么抢什么。

英军东方警备军团司令部设在英法尔城内的一座豪华建筑物内,军团长艾尔文这时正在接待新 38 师派来的联络官。

新 38 师联络官诚悬地向艾尔文中将介绍有关情况。他说:

“中将阁下,中国远征军新 38 师部队,奉命从缅甸向印度撤退。现在,我部已进入印度境内,目前在边境普拉村待命。”

艾尔文是一个既傲慢又神经质的家伙。他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中国联络官的陈述,时而看看指甲,时而梳理鬓发,派头十足,神气活现。

听说是一支中国军队从缅甸退到印度,要求接济,艾尔文脸上露出蔑视而厌恶的神情,就像一个富豪遇上了乞丐。

从缅甸败回的军队是什么样子,他见过。前些天,他到英法尔城外巡视,看到一批批从缅甸败回的英军。那不叫军队,是祸水。士兵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蓬头垢面,胡子拉碴,指甲老长老长的,衣冠不整,枪械不齐。沿途抢劫掳掠,饿狼一般,扰得四邻不安,鸡犬不宁。英国皇家军队尚且如此,中国军队就更不用提啦。

听完中国联络官的陈述,艾尔文问:

“你们奉了谁的命令进入印度?”

联络官说:

“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

这位英国将军慢斯条理地说:

“这里是大英帝国的领地,绝不允许外籍军队进入,不过,你们是盟军,从人道主义出发,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但是,只能是收容。”

把中国军队的使者打发走,艾尔文仔细一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于是,向新德里请示。

韦维尔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接到电报,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时,从缅甸败退回来的亚力山大恰好也到了新德里,他认为艾尔文这家伙把事情弄拧了。他对韦维尔说:

“在缅甸战场,华军对英军安全撤退起了很大作用的。新 38 师在仁安羌为英军立了大功。如果采取收容,缴了他们的械,那么,英军在盟友中的形象就太糟糕了。”

韦维尔听着,摁灭手中的雪茄,生气地说:

“艾尔文这家伙,乱弹琴!”

前不久,刚从缅甸退回的斯利姆军团长,此时正好在英法尔英军医院治病。听说此事后,他告诉艾尔文最好亲自去看看。

图片来自网络

新38 师在普拉村安营扎寨,可是,一连几天,不见什么动静。英军既不肯供应粮秣,也不来收缴枪械。好在这一带人烟稠密,盛产大米。又是印缅边境,两国货币都能通用。部队尚有少量缅甸卢比,可以以买到粮食,暂时维持。官兵们寄居异邦一隅,百倍警惕,抓紧操练,静观局势变化。

这一天,艾尔文来访,孙立人派出仪仗队,在营门列队待命。不一会儿,几辆英军轿车开过来,仪仗队队长手持卡宾枪,正步上前向艾尔文敬礼。

随后,艾尔文在孙立人的陪同下,检阅仪仗队。

艾尔文暗自吃惊,想不到一支败军,还能拉出一支仪仗队!200 名精壮士兵,个头儿虽不比英军高大魁梧,可是结实,小铁墩儿似的,挺胸收腹,双腿绷直,目光炯炯,精神头十足。

他们撤入印度,休整数日,洗了澡,理了发,刮了胡子,经过缅甸战场的洗礼,很快恢复了元气。军装破了点,但枪支锃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而且,在仪仗队前头,还摆着两门小钢炮,四挺重机枪,艾尔文对此更是大为惊异。

他知道,从缅甸撤回的英军,在那加山脉什么都扔了,战车、大炮、机枪、冲锋枪、手枪、图囊、电台,甚至连被子、蚊帐、衣服、裤子都不要了,只穿件裤衩跑了回来。而中国士兵,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于是,艾尔文竖起大拇指。

接着,孙立人领着艾尔文参观营房。帐篷里,军毯叠得方砖似的,有棱有角。厨房井井有条,连厕所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垫了一层细细的白沙。

在操场上,孙立人特意安排了军事表演。步枪射击,百步穿杨;白刃格斗,龙腾虎跃;尤其是徒手擒拿,扑朔迷离,眼花缭乱。

艾尔文看了一路,赞不绝口。他也是从英国皇家陆军学院毕业的。《步兵操典》、《营地管理条例》他背得滚瓜烂熟。要照着去做,平时可以,打了胜仗时也行。而大败之余,也能章法严明,方寸不乱,太难了,

艾尔文走后的第二天,英军开着汽车,送来了大米、白面、蔬菜、牛肉、罐头、香烟、茶叶。并且按着中国官兵人数,代发了两个月的薪饷。

6月8日,新编第38师第113 团官兵也辗转来到印度,与师主力会合。他们还带来了副师长齐学启被俘的不幸消息。

第113团的撤退,历尽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

5 月上旬,新38师主力部队开始向西撤退的时候,第113团担任阻击任务,远离师主力在卡萨地区与敌苦战。

卡萨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上游是八莫和密支那。日军利用伊洛瓦底江水上交通便利,不断从八莫和密支那派兵增援,第113 团一时难以脱身。

该团自仁安羌为英军解围后,一直处于掩护英军撤退的位置,与敌军保持着接触,每日必战,虽然十分疲惫,但斗志始终高昂。加上齐学启副师长受孙立人师长委派,亲自率领第 113 团作战,指挥有方,全团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战斗,从容应付。

5月12日,日军大批援兵又至卡萨,向我军阵地猛扑而来。齐学启副师长亲自部署,决定第113团在集中火力痛击日军后,当夜主动撤出卡萨阵地,向西转移,追赶师主力部队,归还建制。

部署既定,当晚全团按计划行动。就在准备撤退的这个晚上,齐学启接到孙立人师长的电话,命他返回师部,并且约定第二天凌晨 3 时,师部派汽车去接他。

这时,齐副师长想起,此前部队从第5军借用的装甲车必须归还。于是,他领兵驾驶装甲车,连夜赶往驻在曼西的第 5军军部,归还车辆,并向杜聿明军长报告了第 113 团行动计划。

之后,他打算按与孙立人师长原先的约定,赶往搭车接头地点。可此时第5军正在转进,交通困难,因而延误了接头的时间。

齐学启是一位十分仁慈的长官,他想到新38师尚有一批伤兵在第 5 军医院医治,现在部队要撤退,不能不管。于是他赶到医院探望伤兵。听说自己的长官前来看望,他们十分感动,一致要求跟随齐副职师长撤退。

危难之际,齐学启不忍心抛弃多年追随自己的袍泽,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此时,已是5月13日,第 113 团在卡萨完成阻击任务后已经撤退,齐副师长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便领着这批伤兵向西寻路前进,追赶部队。起初伤兵们互相搀扶,尚能勉强行军,后来,一些重伤员伤口发作,体力不支,不能徒步行走。

齐学启向村民买来几头黄牛,驮着重伤员前行。再后来,因天气炎热,加上连日下雨,许多伤员创口溃烂,连黄牛也不能骑。齐副师长又去买来竹子,编成竹筏,载着伤员顺着钦敦江的支流乌有河漂流。

5月23 日,竹筏漂流到霍马林以南河段,被日军发现。日军派出骑兵沿岸追赶,疯狂扫射。

齐学启临危不惧,对伤兵们说:

“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

经过激战,多数负伤官兵英勇殉国,齐学启也中弹负伤,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被敌俘获,伤员中仅数人泅水侥幸逃生。

1945年5月9日,囚于仰光的齐学启因诱降不遂,被敌刺其腹部,壮烈牺牲。

由于第113团的归建,新 38 师部队得以重新聚拢。此时清点兵员,全师尚有6000 余人,部队建制完好。

在普拉村营地,他们有英军供应给养,士兵们放心地修补军装,擦拭武器,养精蓄锐。

中国军队进入印度的消息,很快在印度报纸上广为刊载,在民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新38师在缅甸战场勇敢作战,救援英军的战绩,以及他们在进入印度后的优良表现,得到广泛传扬,在盟国中也得到由衷赞赏。

始终注视着缅甸战场的美国罗斯福总统,看到在这场败仗中,也有某些表现不俗的部队和出类拔萃的人物,当新 38 师进入印度不久,罗斯福总统给孙立人打来电报,以示祝贺。

为了提振的士气,印缅战场盟军总部决定,6月14 日,在印度首都德里举行盛大阅兵式,邀请驻扎在印度的11个国家军队代表参加。

中国远征军部队也在邀请之列,新 38师奉命派出一个步兵排30人参加阅兵。

此时,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将军正在印度德里。5 月初,人缅部队开始总撤退后,罗卓英带领长官部部分幕僚乘坐火车向后撤退。

不久火车脱轨,无法继续前行。后来,经蒋介石批准,他乘坐盟军飞机,飞往印度,是最早进入的中国远征军高级将领,奉命留下负责协调盟军接应中国远征军部队有关事务。印缅战场盟军总部也邀请罗卓英出席德里的阅兵式。

紧接着,孙立人又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帝国司令”勋章,并举行了授勋仪式。

孙立人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史迪威在曼德勒城外与亚力山大一起签署了中英军队总撤退的命令后,又给美军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中将发去一封电报,并请其转达蒋介石,告知部队情形和自己的行动计划。

接着,他便下令砸毁电台,准备向印度方向撤退。在缅北温托的指挥部营地,史迪威将军和随从人员集合完毕,准备起程。

这是一支小型多国部队,共 114 人,有美国军官和士兵、医生、缅甸护士、美国记者和中国军人,还有临时投奔过来的十几位胡子拉碴的英军突击队队员。

出发前,史迪威将军训话:“我们的队伍,是缅甸战场无数支撤退队伍中的一支。这里没有将军,不需要将军,只有兄弟姐妹。保持基本生存是我们每天要做的唯一事情。我们的目标是到达印度。好,要说的都说了,我们出发吧。”

队伍开始上路,共有三辆卡车。他们在一条泛着红色泥浆的山路上艰难行进。

5月20日,史迪威将军一行来到英法尔。队伍的人数与出发时同样,114 人,一个也没有少,这是退往印度的队伍中唯一没有死亡的一支。

英国官员在此迎接他们。随后,他们被送往印度东部的廷苏基亚机场。一架美军飞机在机场等候他。史迪威等人下了汽车,没有停留,直接上了飞机。

两个小时后,史迪威将军的飞机在印度德里机场降落。一大群记者等候在机场的停机坪上。

飞机降落。史迪威将军走下飞机。记者们一拥而上,团团包围。有记者大声地问道:“史迪威将军,你到印度来了,缅甸怎么办?”

史迪威:“我必须说,我们吃了大败仗,挨了一顿狠揍。我们从缅甸逃了出来。这是一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

说完,史迪威在梅利尔等人的帮助下摆脱了记者,钻进了汽车。

在重庆,蒋介石接到美军驻华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中将转来的电报,大意是:

史迪威一行百余人,正在徒步向印度前进。中国远征军也撤向印度。现在部队化整为零,由小单位统率,无须以命令指挥。

看罢电文,蒋介石气得浑身哆嗦,头上青筋暴突,上下牙咬得咯咯作响。史迪威是我的参谋长,我以大军相托,打了败仗,竟不顾部队,只身逃跑。娘希匹,崽卖爷田心不疼。你自己逃到印度,我且不说你。通天大事,你不直接请示我,反向马格鲁德报告,眼里还有我吗?

蒋介石越想越气,提笔在电文上恶狠狠地批写了一句:

史迪威脱离我军,擅赴印度,只来此电文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

0 阅读:3
子名历史回忆录

子名历史回忆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