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101)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5-04-01 14:56:38

1942年6月3日,史迪威从印度飞回重庆。

第一次缅甸作战,史迪威将军加深了一个印象,认为中国的士兵很优秀,军官素质很差,职务越高素质越差,必须加以改造。

改造的办法就是由美国提供武器装备,由美军派出教官,练成一支新式的军队,脱胎换骨,然后,由他们担任反攻缅甸的作战任务。

在印度德里养病期间,史迪威闭门三日,起草了一份重新训练中国军队的庞大计划,其主要内容如下:

在印度设立训练基地,利用美国援华物资,由美国派出教官,训练中国 10万军队。与此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在中国云南训练 15 至 20 个师。

这样一来,使第一批训练部队包括印度基地和云南基地共达到 30 个师。

第一批训练部队主要用于反攻缅甸作战。待第一批部队训练完毕后,再在广西设立基地,训练第二批部队 30 个师。之后,再在全国部队训练第三批 30 个师。如此,分三批共训练中国军队 90个师。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史迪威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史迪威将军的这个训练方案大胆、新颖,富于进取精神,得到美国政府特别是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支持。

缅甸作战失败后,中国完全被日本封锁,美国十分担心中国与外界隔绝后,能否坚持抗战?

于是,白宫要求陆军部以“如何使中国继续作战”为题,提出方案。陆军部研究后认为,要使中国继续对日作战,最有效的方法,是开辟新的运输线,向中国运输更多的军用物资,不断地为中国输血。

史迪威的计划与陆军部的方案不谋而合,马歇尔回电明确地支持史迪威的设想。

美国国防部部长史汀生也积极支持这个计划,他认为:

利用美援物资训练中国军队,鼓励中国军队打击日军,符合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的精神。

租借法案理论的实质,是由美国向盟国提供军火物资,利用盟国的兵力打击共同敌人,减少美国的损失,这是战争期间最为合算的一桩交易。

随后,史迪威与韦维尔协商,其同意将印度比哈尔省蓝姆迦镇附近的一处英军的旧营房,提供给中国军队作为训练基地。

6月4日,蒋介石在重庆黄山官邸接见了史迪威,蒋夫人宋美龄作陪,在侍卫官的引领下,史迪威进入会客室。

看到史迪威面黄肌瘦的样子,宋美龄心中颇为不忍,她向史将军致以热情的问候,蒋介石也强压不快,听取情况汇报。

史迪威简要汇报了缅甸作战最后阶段的情况后,坦率地谈到他对中国军队的评价,他说:

“此次在缅观察,我深感中国士兵素质之良好,伤兵绝无怨言。但是缺乏优秀将领。一般连长甚佳,营团长优劣不一。唯高级将军殊令人失望。师长及职务较高之将领或缺能力,或少谋略。

其中最恶劣者为暂55师陈师长,他躲在后方,每日仅以电话指挥部队。在前线日军一个营来攻,陈未得上级训令即令部队后退四十五里,仅留一个连掩护,致使失去可守之地,而退至难守之处。”

蒋介石回答:“

陈师长已革职查办。此人为最恶劣之师长,国军在缅失利,此人难辞其咎。”

蒋夫人:

“请将军继续将此类事情呈报委员长。”

史迪威:

“此外有人传闻,若干高级军官似在经营商业。有用军用卡车装载非军用品的事实。”

这是一个过于敏感的话题,蒋介石没有搭话。史迪威接着又点评了几个将领,对孙立人,他给了最高分,说:

“第38师战绩特别优秀,该师第 113 团在仁安羌救援被围之英军,孙师长亲自率领士兵奋勇解围。”

对廖耀湘将军所率领之新22师,其评价基本及格:

“初时不明了,但其后认识该师及该师长,情形尚可。”

他也不可避免地谈到杜聿明,他知道杜是蒋的爱将,但是也没有放过,他说,

“杜军长作战勇敢,不离部队,唯个性刚愎,不易应付,罗卓英也驾驭不了他。”

这些话不是蒋介石爱听的,他话题一转,问道:

“缅甸失利的原因何在?”

史迪威回答:

“失利的原因在于缺乏空军,情报和侦察也效率欠佳。敌军士气、训练、装备、人数、供应、指挥、组织均优于我方。以人数为例,棠吉之役,第 200 师仅余五千六百人,第5军员额应有四万七千人,而实仅2 万人。”

他接着说道:

“总司令,我们必须重新训练部队,我的设想是,把退入印度的军队,就地训练,由美国提供装备,由美国教官训练。练成一支精锐部队。同时,我建议中国政府抽调 15 至 30 师,在云南地区集中,仿照驻印度部队的方法,也由美国提供装备和教官,重新整训,之后,从怒江防线开始反攻。”

宋美龄插话道:

“将军,你的设想很大胆哟。”

蒋介石问:

“缅甸我们怎么办呐?”

史迪威说:

“我必须重新夺回缅甸。我有一些初步设想,这是我的书面报告。请总司令审阅。”

紧接着,史迪威递上书面报告。

蒋介石说:

“此次将军自缅赴印,途中十分辛苦,先休息数日,我们再谈有关问题。”

此后,史迪威在重庆一边调养身体,一边与在重庆的美军驻华代表团的官员,以及在印度的英美将领沟通,就有关人印部队的接济、利用美援物资训练中国军队,以及开辟驼峰航线、修建中印公路等问题拟制详细计划。

此期间,蒋介石同有关将领反复研究史迪威关于训练中国军队的方案。

这个计划对蒋介石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抗日战争在经历近五年全面作战后,部队损失很大,亟须训练新的部队,以提高战斗力。

同样重要的是,由美国提供装备训练中国军队,这对在战争中军火工业损失殆尽,军用物资供应陷于困境的中国政府来说,实在无异于雪中送炭。

但是,蒋介石对史迪威将军的练兵计划也心存疑虑。他担心由美国人训练中国军队,会削弱他对军队的控制权,蒋介石视军权为命根子,他绝对不会允许军权旁落。

鉴于缅甸作战的教训,他也特别担心盟国再次利用中国军队为他们的利益火中取栗,使中国军队蒙受损失。

6月15日,蒋介石再次接见史迪威,仍由宋美龄作陪,先后就国军人印官兵如何安置、组织中国战区参谋本部、开辟驼峰航线、组织中国战区空军,及反攻缅甸等5 个问题进行商谈。其中,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即关于如何安置退入印度的中国军队。

史迪威说:

“经本人与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玛格鲁将军研究,拟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10万人,就地装备美国援华武器,美方愿意负训练之全责,供给以营房及医疗设备,并希得到升降罢黜军官之全责,凡此各点,都在此前呈报的备忘录中详述。”

宋美龄问:

“第5军杜军长应如何处置?”

史迪威答:

“调之返国。”

宋美龄又问:

“第5军其他军官如何处置?”

史迪威说:

“用考试甄别的方法,择其精良者留印,次劣者调回国内。但军官中或有身染疟疾不能立即返国者,可休养 4 个月,再行处置。”

蒋介石说道:

“目前应先研究在印第 5 军之安置问题,如果令其留印,中国政府不愿就此向印度英国当局直接提出交涉。此项任务,应由史将军负责。倘将军无意为此,那么,我宁愿调该军返国,而不愿向英方要求留印。”

史迪威说:

“本人愿任向英方交涉之责,唯不知交涉之方针如何?”

蒋介石说:

“我深信第 5 军有仍归杜军长指挥之必要,一旦杜离该军,该军或有瓦解之虞。至于美方向英方交涉,可用该军留印数月,仍调回本国为辞。”

史迪威答道:

“本人以为华军在印驻扎地点,以加尔各答东北 200 英里靠近仁溪之蓝姆迦为最佳。该地在淫雨区之外,卫生环境较好。”

蒋介石说:

“此事可再商。”

史迪威问:

“另有一点尚祈明示,未知第5军入印后是否自求供应?”

蒋介石答道:

“杜军长无法自筹供应。”

史迪威说道:

“最好的方法是由英方供应米粮,医药设备又应如何?”

蒋介石说:

“可由史将军负责办理之,史将军如能派联络参谋在印常驻第 5 军中,最所切盼。我意最好的方法是第5军仍由史将军统率,将军即以此资格与英方谈判。我会命令杜军长服从将军之指挥,望将军熟加考虑。”

史迪威答道:

“英方话言蓝姆迦营房屋顶败坏,不能拨归华军应用,拟应通知英方,华军留印是暂时性质,且仍我归本人统领。”

蒋介石说:

“此意甚佳。”

这是蒋介石与史迪威历次谈话中气氛比较融洽的一次,对即将退入印度军队的安置和训练的关键性问题,初步达成一致。

关于反攻缅甸作战方案,最初于 1942年5月,史迪威从缅甸退往印度时,在吱吱扭扭的牛车上已经有了腹稿。

败出缅甸后,雄心勃勃的史迪威指天誓地,要报仇雪恨,他在退往印度的路上,就初步形成了反攻缅甸的作战设想。

6 月初,史迪威从印度回到重庆后,一面受蒋介石之命,筹划入印中国军队的安置和训练,一面与美军驻华代表团协商,正式起草了一份三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要点是:

第一路由英军 3 个师、美军 2 个师、华军 2 个师,从印度阿萨姆邦出发,渡过钦敦江向缅甸中部曼德勒进攻;

第二路,华军出动 20 个师,从滇西反攻缅北,与第一路在缅甸曼德勒会合;

第三路,由英国海军从孟加拉湾登陆,攻占仰光,夺取制海权。

这是一个充满了史迪威个人色彩的庞大战略计划,虽然罗斯福没有具体研究过此计划,但是原则上赞成反攻缅甸作战。

因为,这一计划与他的全球战略非常合拍。罗斯福始终不渝地强调,从全球战略看,日本对美国的威胁远比德国大,而在亚洲,能与日本抗衡的唯有中国,只有鼓励、帮助中国积极对日作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日本对美国的威胁。

他赞成中国抗击日本的一切积极作战行动。所以,他不吝惜武器,不吝惜飞机大炮,不吝惜美元,尽最大的努力援助中国。

在罗斯福看来,把武器交给中国打日本,比美国人自己去打日本合算得多。所以,当缅甸行将不保,滇缅路面临断绝时,他焦急、他不安,他一再对马歇尔等说:

“得赶紧想出什么法子,保证把武器源源不断运给中国。”

因此,史迪威提出的三路反攻缅甸的计划,正合罗斯福的意。

7月中旬,史迪威将军在重庆以备忘录的形式,将三路反攻缅甸作战方案呈送蒋介石。

可是,蒋介石始终咬定:

中国军队投入反攻缅甸作战必须有三个前提:一是美军至少派陆军1 个师参战,二是加大美军在华空军力量及提高驼峰运输量,三是英军必须从孟加拉湾登陆。

此后,中国方面干脆将此计划搁置。史迪威几次请求面见蒋总司令商讨,也不予以理会。

另外还有三件事,起到了火上浇油,刀口上撒盐的作用。

一件是蒋介石朝思暮想,要美国提供 500 架飞机,为中国组建一支空军。他自己不好开口,也知道说了没用,几次要求史迪威施加个人影响,直接向美国国会提出申请。对此,史迪威断然拒绝,蒋介石大为恼火。

另一件事,中国航空公司根据租借法案从美国得到 10 余架大型运输机,蒋夫人想从中调两架归自己管辖的航空委员会,也遭到史迪威的拒绝。参谋长抹了总司令夫人的面子,总司令本人大为震怒。

第三件事,美国将驻在印度、负责支援中国战场的第 10 航空队的 B-29 远程轰炸机队调往北非。

蒋介石震怒,一怒美国轻视中国战区,二怨史迪威不加阻止,三恨他明知此事而不预先报告。

他给宋子文写信说:

“史迪威是你从罗斯福那里请来的,还由你给罗斯福退回去。我不要他这个参谋长。”

他甚至扬言,日本人曾经对他有很好的建议,如果美国舍不得飞机,他将另想办法。

中国战区总司令与参谋长彻底闹翻,在太平洋西岸的华盛顿,罗斯福总统焦虑不安。

罗斯福知道蒋介石并不是吓唬他,许多迹象表明,日本人正在加紧对重庆威胁利诱,如果有一天蒋介石的风向果真变了,倒向日本,美国就要大难临头。

罗斯福总统一边向马歇尔抱怨史迪威不识时务,耍小孩子脾气,一边急忙派出智囊人物劳克林·居里,作为自己的特使飞赴重庆,在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斡旋。

居里是罗斯福总统的行政助理,曾多次赴华,处理中美之间的重大外交事项,可是,他此次的使命相当艰难。蒋介石与史迪威都太典型了,一个是东方独裁者无止境的贪欲,一个是西方将领目空一切的骄横,他们之间的鸿沟,用什么去填平呢?

但是,居里对自己的使命满有信心。因为,他口袋里带有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一些许诺。

美国特使居里与蒋介石、宋美龄步出重庆黄山官邸 图片来自网络

7月下旬,居里跨过太平洋,来到重庆,会见中,对缅甸战事责任谈过之后,蒋介石首先声明:

“关于飞机,不过是细枝末节的事,我所重视的是史将军对我的感情和态度。物质之估量,在任何情况下,皆非我所看重。”

作了这番铺垫后,他才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鉴于中国战场之重要地位及中国空军之薄弱,我们曾提请史迪威将军向华盛顿建议,接受援助中国 500 架飞机之要求,并言明,倘此项最低要求不能实现,则证明盟国对中国战区毫不关心。那么,中国将难以承担协助盟国作战的繁重任务,请盟国另想办法。

不意,史将军把我们的话曲解为最后通牒,如果美国不援助飞机,中国将另寻他途,云云。实在是无中生有,混淆视听。”

居里侧着耳朵听了半天,也实在听不出蒋介石自己说的“不给飞机,中国将不能协助盟国作战”的话,与史迪威所指的“最后通牒”有多大的差异,于是说道:

“以史迪威将军的地位而言,他只应将中国某项军事器材之要求转达华盛顿,但他如认为必要,亦可直接向华盛顿提出建议。换言之,彼实处于转达中国要求与自动提出建议两者之间。据我所知,他对中国,也是诚心尽力的。

比如,他曾多次以个人名义要求美国军政部派遣 3~5 师部队驻印,扩大在华美军力量。最近,史将军亦屡次敦促美国速派驱逐机 2 中队、重型轰炸机1 中队、中型轰炸机1中队来华,惜美国军政部未能资助其建议罢了。

唯刚才总司令所言,美方如不能援助 500 架飞机,中国将不能协助盟国作战,史迪威身为美国军官,实不能向华盛顿转达此种过于强硬措辞。”

蒋介石听后,悻悻地说:

“我并不责备史将军办事不尽力,美国援华物资数量多寡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他接着说道:

“望阁下转告罗总统,我要求美国派遣参谋长来华之动机,绝无利用此人向美增索物资之意。倘若我的行动受物质诱惑之影响,早为日本之贡献所动摇矣。

故我愿掬诚保证,我请美国派参谋长来华,绝无物质企图可言。史迪威到重庆以来,我从未向他要求物质供给之事。

史将军是我的参谋长,哪有统帅向参谋长提出请求协助的道理?关于飞机的事,唯因为中国战区需要之迫切,故由夫人向史将军提出讨论罢了。”

听了蒋介石一番剖白,居里暗自发笑。既然如此,飞机的事可到此为止啦!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疙疙瘩瘩,关于缅甸战败的责任,蒋介石已表示不愿再提及;关于 500 架飞机,他说这也无所谓。

虽然,蒋介石言不由衷,但起码表明他不想纠缠旧账。这样一来,蒋史之间的主要障碍也就不了了之。

居里重庆之行便告走完第一步,接下来,他必须让蒋介石接受史迪威提出的三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这是罗斯福给他的最终使命。

7月29日,重庆下了一场大雨,火炉子总算降了点温,被酷暑熬苦了的市民们眉头舒展,街面上人们说话都和气多了。

这一天,居里把史迪威的三路反攻计划奉呈蒋介石,总司令情绪不错,虽不十分内行,却是十分仔细地审阅作战计划,还对着墙壁上的大地图点点戳戳。

在一旁,居里正不失时机地向他进言道:

“从中国利益来看,实行三路反攻计划,好处很多。

第一,实行此项计划,中国可有更充足的理由要求美国援助 500 架飞机及保证每月空运 5000 吨物资。

只要中国承担此项作战,美国则满足彼项要求,自不待言。

第二,目前美国援华物资全经驼峰空运,运量有限。大量物资囤积印度,贻误战机。如收复缅甸,重开滇公路,则美国援助物资源源供给中国,实不可限量。

第三,此计划中拟请美国遣一师部队来华助战。马歇尔将军或不乐闻,但我可用动听理由说服他。果真美军来华助战,则中国军队皆生活力,发扬其战斗精神矣。

第四,一向取守势的中国,一旦表现出进攻能力,并且能克复日重兵占领之缅甸,世人将刮目相看。战后,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大有裨益。”

居里接着说:

“罗斯福总统还有一个设想,战后建立国际训政制度。即是对一些落后国家,可由二三个邻国共同托管。中国为世界四强之一,战后对朝鲜、泰国和越南将有管理之权。”

中国也可以管理若干小国,这个设想太美妙、太有吸引力了。于是,蒋介石决断地对居里说:

“这是个好计划。只要贵国能实现 500 架飞机援华及每月空运 5000 吨物资计划,中国同意此项三路反攻计划。”

拍板成交。此后,居里与总司令就作战计划的一些具体细节交换意见,也都水到渠成。

最后,居里话锋一转,把话题又拉回史迪威身上,他以委婉、探询的语气说:

“如蒙总司令阁下应允,可否再将史将军之地位讨论讨论?”

蒋介石说:

“为利于统一指挥同盟军作战起见,我曾一再要求史迪威端正对我的态度。但对事不对人。至于撤换史将军与否,应由罗斯福总统裁夺,无吾人置喙之地。”

于是,居里放胆往下说:

“依我之见,三路反攻计划远比一个人之进退为大。史将军如调回美国,必将延误计划之施行。况且,马歇尔将军对史迪威倚畀方深,一闻此举,必致不快,影响中美亲睦。

折中的办法,可请史迪威离开重庆一段时间,驻节印度,专司驻印部队整训及反攻作战事项。”

“此意甚佳。”

蒋介石过去也常常对一些事叫好,但未必是真心话,而这一次,实实在在的口心如一。

在印度列多,8从野人山逃脱的中国远征军官兵收容集结完毕,新 22 师和先期到达的新 38 师部队集拢在一起,连伤带病,共有 9000 余人,其中新 38 师约 6000 余人,新 22 师 3000 余人。

8月中旬,列多多火车站开来一列列长长的铁罐车,在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中国官兵一批批爬进车厢。

“咣当”一声,关闭车门,列车隆隆启动。把车门是美国宪兵,他们是每节车厢的指挥官,又是唯一穿戴齐整的人,没人说,也没人问。

5天以后,他们到达蓝姆迦,开始新的训练生活。

0 阅读:1
子名历史回忆录

子名历史回忆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