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第1军对山西省南部的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时,国民党军在洛阳的第一战区乘机反击日第35师团在郑州大铁(州)桥以西黄河南岸的霸王城据点,加强黄河北岸温县地区的桥头堡,以便使两岸的中国军队取得联系。
日华北方面军根据以上情况,令驻开封的第35师团,立即攻占黄河以北的温县地区,封锁该地南北两岸的水上交通,策应第1军继续在晋南的扫荡。
6月3日拂晓,重田德松第35师团第220、221联队秘密到达沁河河口以西,突然发起攻击而占领了温县地区,封锁了这一段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
随后,岩松义雄于6月7日将其第1军指挥所移至安阳,当晚,其麾下第36师团由平顺向东,独立混成第3旅团由固新、西达向南,攻击位于林县以北约20公里任村附近的八路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也由安阳向西,进攻在林县以北约10公里的姚村集结的国民党军第40军。
八路军在给敌以杀伤后即转移至敌军的侧后,国民党军第40军暂编第3师,则依托姚村附近的崖底山地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使敌独立混成第4旅团连攻数日而不克。
6月13日,日第1军增调第36师团第224联队柿升少佐第3大队,协助独立混成第4旅团继续进攻。
国民党军的暂编第3师,经英勇冲杀,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战斗至6月15日,阵地被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突破。
该旅团安尾正纲中佐的独立步兵第13大队,攻入暂3师的阵地后,继续向前突进,中队长山本好江大尉,率其中队与国民党军经数次激烈冲杀,于夜间攀登了悬崖,在15日拂晓推进至标高约两千公尺山顶的守军阵地附近,展开激战。
15日11时,山本好江根据守军后撤的情况,判断暂编第3师司令部离此不远,乃挑选精干的士兵22名,组成突击队由其带领,率先攻击。突破了中国军队第二道防御线,16时,又突破第三道防御线。
至18时,山本好江探知暂3师司令部位于就近的断崖山洞内,乃组织其部队进行围攻,暂3师防守该山头的部队伤亡很大,一部跳崖牺牲。
20时,暂3师师长刘月亭和16名参谋人员,以及士兵约300人被俘。
刘月亭后投降日伪,任汪伪第24集团军暂编第7军军长,抗战胜利后所部被国民党收编,任暂编第3纵队副司令兼第7总队司令,1947年5月2日在河南汤阴被俘,1951年在镇反中被以汉奸罪处决。
暂3师遭到严重损失后,位于林县以南原康地区的庞炳勋第40军主力,西撤至凌川附近,敌独立混成第4旅团,随即对林县以南地区进攻,6月18日占领了原康及附近地区。
此时,日第1军仍在晋南各地反复扫荡,进行“剔抉”,推行伪化,破坏抗日根据地。
按照岩松义雄的计划,在进攻林县之后,预定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但是,驻长治的第36师团长井关仞却认为:
5月中旬以来,对长治一带的安泽、辽县、平顺、林县等进行了大扫荡后,抗日力量已遭到了相当的损失,“治安”情况也有了好转,但对长治以南地区威胁最大的是国民党军第一战区驻于凌川的刘进第27军。
因此,他向岩松义雄建议:
利用数次扫荡取得胜利的影响,趁军之进攻部队主力在凌川附近的机会,对国民党第27军进行围攻。
岩松义雄根据井关仞的要求,立即向华北方面军作了报告。
1942年,冈村宁次的华北方面军总的军事行动宗旨是各部队不怕疲劳、不惜伤亡,反复进行“治安作战”,彻底消灭在华北的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共产军”、“蒋系重庆军”。
所以,井关、岩松要求继续进攻凌川的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

日军扫荡陵川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日第1军进攻凌川的计划如下:
(一)预计从6月20日开始,以1个月的时间,从西面、东面、南面合围位于凌川的国民党军第27军;继续进行扫荡,推行强化治安。
(二)使用部队:
1、第36师团由长治、高平、晋城,分三路攻向以东的凌川地区。
2、独立混成第3旅团,从东南方向的新乡、修武,分两路攻向西北的凌川与第36师团合围国民党军第27军。
3、独立混成第4旅团,从林县以南的原康,攻向凌川。
6月20日,日军1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的部队开始行动,6月24日,在凌川附近与国民党军第27军展开交战。
这时,第27军主力早已转移,随之日军由西向东追击,经冶头、六泉、古郊、南寨、南村、直至临淇一带,并进行了分区扫荡。
以后,独立混成第3、第4旅团,于7月上旬奉命相继离开战场,返回崞县(今原平县)和阳泉驻地。
第36师团高木正实大佐第233联队,在林县以南的原康、则界地区进行扫荡时,国民党军第40军第39师,依托坚固工事,从6月30日抵抗至7月2日,给敌第233联队以很大杀伤后撤离。
随后,日华北方面军上半年对胶东、鲁南、鲁西南、冀东、冀南、冀中、晋南、晋豫地区的大扫荡,从2月5日开始,至7月20日结束。
敌在上半年的“治安肃正”作战告一段落,稍加休整后,即又在华北开始了下半年的大规模扫荡。
(一)进攻鲁中;
8月初,驻济南日第12军通过各种情报,得知国民党军于学忠鲁苏战区第57军第111师,因反对与日妥协而于8月3日发动了兵变,随即进入山东解放区,参加了八路军。
日军根据以上情况并经华北方面军的同意,以驻张店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驻青岛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乘机进攻处于混乱状态的鲁苏战区及其部队。
至1942年8月,于学忠的部队在当年已遭到日军的三次进攻。
第一次是2月5日至月底;第二次是敌在冀南作战结束后,于5月中旬在益都至沂水公路以东地区对鲁苏战区部队的进攻;
这一次是从8月12至15日,敌第12军乘鲁苏战区内部不稳之机,再次发动进攻。
日第12军作战计划为:
(一)以奥村半二少将(由41师团调来)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从西面、北面围攻葛县以东约30公里鲁苏战区所在地之石场。
(二)以内田银之助少将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从东面、南面对石场进行围攻。
(三)预定作战时间从8月12日开始。
按上述计划,这两个旅团于12日晚分别向石场周围接近。
不过,日军的行动事先已被鲁苏战区所侦知,当敌于8月13日一部到达石场时,经激烈战斗后,战区部队即按计划,从石场以南缺口越出了包围圈。
日第12军攻占石场后,经过分析认为:
鲁苏战区上层目前正进行着激烈斗争,这对其部队的士气及指挥机关之作战决心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个旅团的部队暂不返回,应继续寻找机会进行攻击。
之后,日军通过多种侦察手段,得知鲁苏战区总部已转移至沂水东北约50公里的唐王山一带。于是,即令独立混成第5、第6旅团由莒县的石场北上。
8月20日,这两个旅团合围了唐王由地区。经21日的战斗后,于学忠随战区的部队突围转移,其总部的参谋及部队士兵共733人被俘,1861人牺牲于战场。

于学忠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直至8月30日,日12军才撤回,结束此次作战。
二、再次进攻冀东
1942年7月,冀东12团一部开赴滦东,配合地方抗日政府开辟新区。18日,他们在甘河槽附近伏击歼灭了日军两个中队和两个营的伪军,取得胜利。
可是,由于日伪不断“扫荡”、掠夺、封锁,冀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极为困苦,八路军部队的后勤供应无法保障。
甘河槽战斗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冀东军区领导不得不为冀东八路军部队的冬季服装想办法。
为了不给当地民众增加负担,冀东军区经过缜密侦察和慎重研究,决定从敌人那里夺取制作冬装的布匹。
1942年8月,冀东军区给12团团长曾克林下达命令:
派出一支部队潜入唐山,到敌人控制的华新纺织厂夺取缝制冬装的布匹。
唐山是日伪在冀东的统治中心,有重兵把守。自“百团大战”后,八路军部队还没有对唐山的敌人实施过大规模攻击。正因为如此,敌人警备十分松懈,利于八路军进行偷袭。

曾克林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曾克林接到命令后,立即责成2营教导员刘光涛,率领4连和高衡游击队前去执行这个特殊任务。
刘光涛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部队悄悄进入唐山北部的上、下尤个庄隐蔽下来,然后派出几个精干的侦察组,化装潜入唐山市内,摸清了敌情和行动路线。
与此同时,他还与市内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动员华新纺织厂部分工人在厂内配合行动,为了搬运布匹,当地群众在中共党组织的动员下,迅速组成了一支600多人的“搬运大军”。
经过周密计划,刘光涛决定于8月的一天夜里开始行动。
当夜,4连连长张纯和指导员魏轩率部借助庄稼和树林的掩护,迅速来到华新纺织厂外。
该厂四周都是两三米高的围墙,墙上还设有电网,驻有敌人保安队。4连悄悄接近围墙,顺着厂内策应的工人挖好的洞进入厂内,解决了敌人的岗哨,打开大门。
1排首先进厂,包围了保安队宿舍,解除了他们的武装;3排和高衡游击队在厂外占据有利地形,担任警戒;2排则与动员的搬运群众进入织布车间。
当时,车间还有部分女工和童工在上夜班。他们见到八路军,立即鼓掌欢迎,并对魏轩说:
“染布车间有成匹的白布,走,我们领你们去拿。”
在染布车间,只见一摞一摞的洋布,堆放得整整齐齐,大家又惊又喜,立刻动手搬起来,一夜之间,搬运回白布4000多匹,总长10万米。
几个小时后,巡逻路过华新纺织厂外的一股日军发觉里面静悄悄的,所有机器停止了轰鸣,感觉“不对劲”,慌忙发出警报。
等到日军大部队开到华新纺织厂时,大家早已井然有序地撤离了唐山市区,隐没在青纱帐里。
为了彻底肃清冀东八路军,日华北方面军将原在河间地区27师团的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调至冀东,并从驻德州第41师团、驻石家庄第110师团各调来1个步兵大队归第27师团指挥,共集中了11个步兵大队的兵力,再次对冀东进行扫荡。
该师团原来在河间、任丘一带的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防区,则交由第41师团接管。
为了推行对冀东地区的“治安肃正”,第27师团这次着重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积极开展“宣抚”工作与扩大居民的保、甲自卫组织。
(二)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潜伏分子、地下组织、秘密交通线进行“剔抉”。
(三)构筑遮断壕、碉堡、城砦、岗楼等以防止共军移动和侵入。
(四)设置无人区。
此前,日军进行扫荡常用的作法是,分数路突然攻向中心区,再划区进行扫荡、剔抉、成立伪组织,杀害抗日人员,然后撤退返回原驻地各据点。
这一次,日军对冀东的扫荡,则采用了步步为营的缓进方法,企图将抗日人员与民众分开,即:
(一)延长了整个扫荡时间,从通常的5到20天,延长至两个月。
(二)将伪治安军第2、第3、第4集团分别配属到每个步兵大队,使每个大队成为军事清剿和政治宣抚的独立单位。
(三)对潜伏的抗日人员,暂不进行大规模的“剔抉”,以便掌握其线索,随时揭发、检举潜伏人员和了解其暗中联系情况。
(四)对俘获的抗日人员进行怀柔,送其进“反省院”,予以“感化”。
(五)以大量的人力,修筑公路、埋设电线杆、挖遮断壕。
9月17日,第27师团开始对冀东进行扫荡,这次扫荡仍和春季一样,在北面的长城一线,有关东军的一部协助,在蓟县地区有独立混成第15旅团进行配合。
参加扫荡第27师团松井真二大佐的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指挥连同配属的共为3个步兵大队,仍在丰润、玉田、遵化及兴隆地区进行扫荡。
作战开始后,该联队主要进攻丰润以北及西南地区还乡河沿岸的郭官屯、白官屯、蛮子营、鸦鸿桥、邢庄、刘学庄、窝洛沽、孙家酄一带。
冀东军区为避免与日伪军决战,将主力第11、第13团先机转移到日伪军侧后热(河)南、滦(河)东等地打击与牵制日伪军,开辟新区,仅留第12团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化整为零,分散战斗,与日伪军周旋。
大扫荡后,日军即在冀东进行分区清剿、“剔抉”、推行伪化和制造无人区;挖掘遮断壕,构筑城砦、碉堡,企图阻止八路军的活动。
10月中旬,为了限制八路军向长城外的伪满地区活动,日军还从遵化县的马兰峪一带长城以南开始,向东经大安口、罗文峪、洪山口、龙京关、栗树湾、潘家口、喜峰口、铁门关、董家口、龙新庄、擦崖子口至建昌营附近的冷口,将在长约110公里、宽约4公里的带形地区内的76个居民村,12036人全部迁出,使这一带成为无人区,从而隔断关内外的联系。
同时,为隔断抗日部队的相互联系,日军在冀东各地挖了319公里的遮断壕,构筑了各类据点155处,以上共征集了本地民工19万7千人。另外,新建和补修公路475公里,新建和补充电话线411公里。
在封锁沟和公路线上,三里一碉,五里一堡,每碉派两个班至1个连兵力驻守,冀东地区被日伪军分割成很多细碎的小块,遭到日伪军严密封锁。
在此情况下,地方武装又从基本区退出一部,坚持基本区的斗争愈加困难。
1942年10月21日下午5点左右,美国援华志愿军空军的六架B-24轰炸机,飞临林西矿上空,对开滦矿区林西矿井、天桥、林西发电厂进行轰炸。
其主要目的是炸毁林西矿出煤的矿井、发电厂,停止对开滦各矿生产的供电,从而削弱侵华日军的经济实力,震慑敌人侵略的嚣张气焰。尽管日军没有伤亡,也给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一个沉重的打击。
日军害怕再遭空袭,深感空中防线空虚,立即从东北满洲调来120名高炮部队和探照灯部队,分别布置在日寇驻地、工人俱乐部、鸡冠山、卧牛石及开滦练习生学校等处,还在矿内经常搞防空演习,每天晚上各驻地打开探照灯向空中搜索,显得异常紧张。
随后,日军第27师团对冀东进行的扫荡于11月15日结束。
与此同时,转移至长城北承德地区活动的八路军部队在11、12两月,对驻长城沿线日伪军发动一次小型攻势,先后攻克上峪车站、杨家黄岭、双宝镇等20个据点。
其中,黄花川一战,毙日军田中大队长以下43人,俘日伪军100余人,缴轻机枪3挺、长短枪125支。
八路军采取避免与日伪军决战的方针,主力转移到外线,保存了有生力量,但抗日基本区为日伪军占领,使北宁铁路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大部变为日伪军占领区或游游击区,冀东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