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戈林8:他和小胡子并非同路人

巴巴维维 2024-07-17 08:41:48
【人物篇】戈林8:他和小胡子并非同路人

在处理苏台德问题上,戈林和希特勒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戈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反对希特勒动不动就把战争作为筹码。在赌局上没有永远的幸运儿,这样冒险操作迟早会让德国陷入战争泥潭。他倒不是一位和平爱好者,而是自己的“戈林国家工厂”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国际贸易也越来越多,以好战姿态示人,对自己的经济版图并没有好处。

小胡子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且他的理想相当可怕。他崇拜德国哲学家尼采,尤其推崇尼采的“超人哲学”。他将超人哲学解读为一种战争哲学,他自己则是“超人时代”的主人。所以,从本性上说,希特勒和戈林并不是一路人。

二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希特勒性格有缺陷导致的。希特勒太孤僻,所以他需要头脑灵光、善于交际的戈林,这可以弥补其自己身上的不足。不过重用戈林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那就是他必须和自己步调一致,听命于自己。

在苏台德问题上戈林让希特勒失望了,而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糟糕。

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被视为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开端,以后在写【暴行篇】系列文章时我们将专门介绍这起事件,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戈林在水晶之夜中扮演的角色。

戈林的反犹情绪并不强烈,他倒不是同情犹太人,而是觉得他们是可以利用的对象,他的生意往来中也有很多犹太财阀。出于迎合希特勒的目的,戈林在公开场合始终都是高喊排犹口号的,所以在欧洲的排犹分子眼中,戈林是一名坚定的反犹主义者。

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戈林就曾经下令搜尽奥地利犹太人身上的每一个铜板。他在1938年3月26日的讲话中,向有关人员强调,要以最低廉的价格强行购买犹太人手中的一切工商企业,然后卖给非犹太人经营。并说这项工作既要以合法的形式,又要坚决地进行。

聪明的犹太人当然不会轻易低头,许多犹太人设法隐瞒财产,还有一些犹太人用金钱买来第三国国籍,试图躲避对本国犹太人的制裁措施。6月24日,戈林针对强行收买犹太人财产所遇到的问题,又签发了《关于排除德国经济中的犹太人的通报》。此后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据说在这一段时间里,在德国、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出现了许多‘美国人、英国人和一些其他国家的人’,我跟你们讲,我对这些人和那些犹太人是一视同仁的。国籍的改变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作用。”

戈林对小打小闹不感兴趣,他的目光始终盯在那些开办大公司的犹太人财产上。那些犹太巨富们更难对付,早在希特勒夺取掌权之后,一些犹太人的公司就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财产隐蔽起来,主要方法是请真正的“雅利安人”作为公司假所有人进行经营。所以真正摸清这些大公司的底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为此戈林专门成立了一个以他的经济顾问沃尔泽特为首的侦破小组,其成员还接受了专门训练。在这项工作中戈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因此得到了希特勒的夸奖。就连平素与他不和的希特勒私人秘书马丁·鲍曼,这次也称赞戈林的行动为德国的排犹运动注入了新的血液,认为是解决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问题的“决定性的起点”。

戈林在这段时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佩特切克公司所属的众多企业收归国有,这家公司背后是犹太人,企业规模达到2亿马克,是一个十足的巨头。戈林和沃尔泽特通过仔细排查,不仅查出了他们掌控的大型煤矿和贸易公司,还查出他们偷漏8000万马克的税款。戈林逼迫佩特切克公司卖掉几处煤矿,用于赔偿海外投资者的股金,剩下的则根据《第三帝国国籍法》,将它们定为“犹太公司”。在补缴税款和追加罚款后,佩特切特被搜刮得干干净净。同时,戈林通过一番操作,给自己名下添置了一处大型煤矿。

希特勒很赞许戈林的手段,他告诉戈林应该继续努力,因为重整军备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犹太企业的财产,“你要将这些猪 猡身上的每一个硬币统统都搜出来!”

在二战爆发前,欧洲的排犹浪潮开始泛滥。犹太人不仅在德国和奥地利遭到迫害,捷克、波兰以及东南欧的国家也加入这个行列。欧洲的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这么明目张胆,但他们也不愿意接纳逃亡出来的犹太人。无处安身的犹太人处境凄惨,内心也积满的愤恨。1938年11月7日,客居法国的一名波兰犹太人袭击了德国驻法国大使馆,枪击德国驻法国大使馆三等秘书冯·拉特。这一事件成为纳粹德国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导火索。

1938年11月9日,也就是冯·拉特不治身亡的当天,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就发表公开讲话。他将这次事件说成犹太人早有预谋的行动,声称雅利安人如果不先发制人,彻底消灭犹太人,德国就将毁在犹太人的手中。他号召所有的雅利安人都行动起来,对犹太人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报复。同时他宣布,在当天晚上德国人民将举行一次“自发性的游行”。

11月9日夜,被戈培尔的演讲煽动得头脑发热的纳粹党徒们在柏林街头四处乱窜,他们见到犹太人的商店和教堂就冲进去,乱砸乱抢。柏林街头火光冲天,凄厉的叫声和玻璃的破碎声不绝于耳。凌晨时分,柏林各个主要街道上的犹太人商店和教堂几乎都化为一片片正在冒着青烟的废墟,不时可以看到纳粹党徒的汽车满载着抢劫来的东西疾驶而去,整个柏林被一片肃杀之气所笼罩。

据统计共有7500多间犹太商店在当晚被洗劫,一同被洗劫的还包括数量众多的非犹太人经营的商店。布满路面的玻璃碎片闪着清冷的寒光,这个可怕的夜晚于是被称为“水晶之夜”。

此事本来跟戈林没有直接关系,事发当天他也不在柏林,而是早在11月4日就已经回到卡琳庄园给女儿举办洗礼仪式。冯·拉特遇袭是在11月7日,他当天签署了一项命令,下令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社团采取惩罚性行动。11月9日冯·拉特不治身亡时,他仍然在卡琳庄园。

实际上指挥这次行动的是盖世太保的首领海德里希,他又是得到希特勒的授意后才执行的。

11月10日,戈林返回柏林。在进入柏林市区时,他见到的是一场激战刚过的景象,满地是闪闪发光的碎玻璃,有的地方更是烟雾腾腾。戈林不禁大吃一惊,急忙问随行的副官发生了什么事情,副官回答说不知道。他命令司机开车直奔空军部大楼。

更让戈林吃惊的是,柏林城里风传是戈林实施了这次行动,而传言的源头竟然是戈培尔。他把纳粹党内的大部分高级官员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会上戈林指责一些纳粹高级官员“缺乏训练和头脑”,并称这次行动是一次“暴行”和“血腥的屠杀”,将一切都搞乱了。他还声明这次行动他毫不知情,至于戈培尔为什么把他说成是这次行动的策划者他也不明白,他将直接去希特勒那里澄清事实。

事后戈林才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原来戈培尔欠了戈林一个人情,他本来是想借这次事件给戈林增添“功绩”。戈林的这个人情也比较狗血,不久前戈培尔和情人的事情被他的妻子发现,后者到戈林妻子埃米那里哭诉。戈林知道此事后,有意将这件事在纳粹上层传播,并如愿地传到了希特勒那里。小胡子把戈培尔叫来一顿臭骂(希特勒有精神洁癖),这让戈培尔惶恐不安,担心就此失宠,所以他又跑到戈林那里。这件事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平息了,戈培尔不知道是真的出于感激还是了解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最后他把水晶之夜的“功劳”说成了是戈林的。

当天下午,戈林和希姆莱一起去见希特勒。戈林再次重申了两点:其一是他支持排犹;其二是他反对用这种粗暴的手段,因为这将“使我们失去大批的财产”。希姆莱也表达了不满,他介意的是党卫队和盖世太保行动前他不知情,戈培尔居然越过自己直接和海德里希实施了行动。

宣泄一番情绪后,希特勒把戈林留下来密谈。希特勒对戈林说,对犹太人的处理,在现阶段一定要注意慎重和妥善,必须制止现在所出现的无纪律现象。他允许戈林监督有关部门和人员,并且务必注意和自己保持一致。

11月11日,戈林签署了两项命令。一项是《关于在经济领域完全驱逐犹太人的命令》,另一项是向每个犹太社团征收100万马克罚款的命令。这笔罚金款项巨大,以至戈林在国防会议上说,出售犹太企业和这笔罚金的收入,弥补了德国在国防预算上的不足。接着戈林又签发了一系列法令,从而为实现希特勒所提出的“合理、有秩序地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戈林也明白,如果完全将犹太人摒弃于经济领域之外,德国的经济就将受到严重影响。所谓将所有企业彻底“雅利安化”的想法,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他警告参与排犹的有关人,所有关于犹太人处理的文件和法令,在正式签发前必须交给其本人审批。

水晶之夜事件发生后,戈林负责善后工作的处理。事件的直接经济损失2500多万马克,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保险公司要为这笔损失买单。戈林找到保险公司巨头希尔加德,他表示如果保险公司拒付保险金,他将会支持希尔加德。但后者看得更远,也更老道。他告诉戈林,保险金一定要赔付,否则德国保险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信誉。但这笔钱在拨付出去时,政府可以找借口没收,这样大家就都没有损失了。可以想象当时戈林的表情,估计心里会说上一句:还是你坏啊。

事件另一个损失是人员伤亡。当晚造成91人死亡,还有约3万人被投入到新修建的集中营里。戈林首先下令释放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其余人在之后的3个月也陆续释放。期间有2000多名犹太人死于集中营。

在犹太人去向问题上,戈林和希特勒商议后,决定采取“有节制的控制和歧视政策”。具体的做法就是将他们迁到中东和非洲等地。为此帝国犹太移民局于1939年1月成立,负责处理犹太人的一切事务,迁移犹太人的工作也随之开始。截至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这件工作中断,共有40万犹太人被强制迁走。

同时,戈林等人也着手订制了另一项“彻底解决犹太问题”的办法,他和自己的部下解释了“彻底解决方案”,即:如果在未来第三帝国处于外交和政治冲突之中,对于这些犹太人,我们就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算。

1941年7月,德国入侵苏联后,戈林向海德里希提出“最终解决方案”开始实施。海德里希于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近郊万湖别墅召开会议,最终制定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1942年6月,海德里希死于刺杀,希姆莱又委托艾希曼执行这套方案。

对犹太人实施的灭绝政策虽然不是戈林实施的,但他是最初的政策制定者。

戈林的这种先“图财”再“害命”的方式是否让希特勒满意呢?结论是未必。水晶之夜事件本来就是希特勒授意的,戈培尔和海德里希不可能在没有得到希特勒的允许下就擅自行动。英国首相张伯伦曾经说,戈林是纳粹内部唯一可以“坦率沟通”的人,能够得到对手如此评价,不会仅仅因为戈林说过的几句话和精心安排几场骗局能够赢得的。这是因为戈林的行事风格更符合欧洲人的行为准则,坏事可以做,但做得别太难看,至少在表面上像个正人君子。

希特勒则不同,出手就是杀招,敢于和对手搏命。在对待犹太人的问题上,他在啤酒馆暴动后的服刑期间就已经在他的那本自传中写清楚了——坟墓是这些人的归宿。所以戈林制定“最终解决方案”应该是妥协的产物,他并不怜悯犹太人,而是看重他们能给自己带来财富,也可以帮助他维系他与西方的关系。

但希特勒不喜欢戈林的方式,他讨厌西方人的虚伪,能够直截了当就绝不拖沓。当他决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在之后准备和波兰摊牌,解决“但泽问题”时,戈林一再“不识时务”地出面劝阻,被烦透了的希特勒开始刻意疏远戈林,而他身边的那些人也开始借机让戈林难堪,这让戈林很是难受了一段时间。

疏远戈林是为了敲打,并不是彻底抛弃他。希特勒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用得着戈林的地方还有很多。他一直对德国陆军不放心,而在纳粹上层人物中,真正懂一点儿军事的人还真不多,不管怎么说戈林毕竟算是一个。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戈林还称得上是难得的人才。因此不管戈培尔,里宾特洛甫、鲍曼等人如何在他面前诋毁戈林,希特勒就是不动声色。

1939年初,希特勒让戈林负责管理德国军事工业,目标是将产能提高到极限。戈林明白这是为战争做准备,不久他召开了军工企业参加的会议,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一是加紧食品工业的生产;其二是尽可能扩大出口,换取外汇,但飞机、火炮等武器禁止出口,全部用于充实本国军队;其三是扩大飞机的产能,争取将当时的产能再扩大5倍。

不久之后,他又召开国防会议,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德国军事实力提高3倍。

戈林重视空军不仅仅是因为他担任空军总司令,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惧怕未来战争中英国会成为德国的对手。两国一旦交战,德国海军绝不是英国的对手,要想跨过大海,彻底打败英国就需要倚重空军。

戈林的内心是惧怕与英国为敌的,更准确地说是惧怕在东方局面不明朗的情况下与英国为敌的。这种观点在德国将领中普遍存在,他们在一战中吃过两线作战的苦头,所以不想再重蹈覆辙。但戈培尔、里宾特洛甫等非军人出身的人不这样认为,他们对两线作战没有切肤之痛,所以极力迎合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强硬态度。

在德国加紧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纳粹内部渐渐地形成了两派,戈林继续和英法保持接触,消除彼此之间的猜忌和敌意;另一派以里宾特洛甫为代表,暗地里频频和苏联接触。希特勒的打算是只要和任何一方达成妥协,则可以决心对另一方动武。

里宾特洛甫的谈判对手是时任苏联外交委员的李维诺夫,后者一贯主张和英法联合,共同对抗德国的威胁,所以里宾特洛甫迟迟没有打开局面。戈林对此事并不知情,他在1939年上半年四处游走,先后到访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还动用自己在瑞典生活时结交的商界朋友拓宽和英国的沟通渠道。他的努力刚刚有点起色,却又遭遇了一记重拳。

1939年3月1日,戈林前往意大利度假。3月10日,他收到一封希特勒的来信,信中告知他德国已经决定入侵捷克。戈林看过信后大惊失色,因为他居然没有机会参与这次决策。而且入侵捷克将再次给德英之间的关系蒙上一层阴影,甚至导致英国借此军事干涉。

他立即给希特勒写了一封回信,请求希特勒暂时不要采取行动,因为在这个时候入侵捷克,英国人很有可能介入,从而会导致与英国的对抗。他让副官带着回信立即回国,然后让埃米赶快收拾行李,尽早返回柏林。

3月14日,当他回到柏林时,没有纳粹大佬前来迎接,只有他的空军副手米尔希在车站等待着他。米尔希告诉戈林,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时间就定在次日6时,没有时间挽回了。

3月15日清晨6时,德军开始入侵捷克。希特勒再次亲自上阵,统领部队向捷克进发。戈林又一次受命代理国家元首。几天后希特勒凯旋而归,戈林等人前往车站迎接,而希特勒没有和戈林讲一句话。

在一战前,波兰的但泽地区本属于东普鲁士,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一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13.5%的领土。西面失去的领土包括在普法战争中从法国手中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普丹战争中从丹麦夺取的石勒苏益格。东面的领土分别割让给了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波兰本来已经获得了上西里西亚地区,但他们在巴黎和会上又提出想要拥有一处出海口,所以协约国将但泽地区作为自由市划给了波兰,东普鲁士从此成为德国的一块飞地。

仅仅从割让德国领土上就可以看出《凡尔赛条约》的条款有多么粗暴,这也就不难理解德国民众会如此痛恨它。希特勒在决心对波兰动武前,也没有找戈林商量。在他心里,两个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后者只负责执行他的命令就可以了。

1939年4月15日,戈林从罗马出访回到柏林,当晚他和希特勒共进晚餐。后者突然对戈林说,如果波兰不肯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拒不交出但泽,他决心使用武力。戈林本能地劝告希特勒要慎重考虑,因为英国被一逼再逼,在波兰问题上很有可能彻底激怒对方。希特勒冷冷地对戈林说:“过去我处理了一系列此类事情,不是都得到圆满的结果了吗?这次也不例外。”然后希特勒说戈林现在太女人气了,简直成了一个“老妇人”。

两个人没有再说话,戈林纵然有一万个理由反对希特勒的主张,他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如果后者坚持这么做,他只能紧紧跟随。因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希特勒给的,没有了希特勒的支持,他的财富也将化为乌有。

不久之后,稍微敏感一点儿的人都发现,戈林在公开场合再也不谈什么和平之类的话题了。他像换了一个人,到处以德国经济主管的身份视察工厂。6月21日,在视察大众汽车厂时,戈林与管理人员商讨在战争爆发时,该厂将汽车引擎生产转为飞机引擎生产的可能性。6月23日,戈林主持召开第二届国防会议,在会上他声色俱厉地指责有关机构至今为止还没有注意到在煤炭的生产、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声疾呼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就无法应付突然出现的军事对抗。他还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战争的准备。

不久之后,他又组织了一次秘密的空军装备展览,把尚没有量产,甚至还处于实验阶段的飞机统统摆了出来。希特勒看到空军这几年取得的成就后非常高兴,他激动地对戈林说:“这次展览让我第一次了解了德国空军的实际力量,我更加坚定了决心。”

在极力表现出支持希特勒动武的同时,戈林的内心怎么想的呢?在一次活动中,英国驻德大使亨德森表达了对当下局势的担忧。戈林对亨德森说:“实际上谁都可以随便说一说,但一旦元首作了决定,我们每一个人的作用比脚下的砂砾又能重要多少。”

其实戈林一直没有放弃和英国达成妥协的努力。他在1939年7月给英国方面提出了一个谈判设想,要求英国承诺恢复德国1914年以前的领土和殖民地,以换取德国和英国一起维持和平的局面。但张伯伦并没有答应在这个基础上谈判,他觉得自己已经多次被德国愚弄,他坚持德国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军,然后才肯和德国继续谈。

戈林和英国方面就这样来回地扯皮,谁都不肯迈出关键的一步。1939年8月初,苏联外交委员李维诺夫被解职,这宣告苏联和英法之间的谈判陷入破裂。8月12日,斯大林在莫斯科会见了里宾特洛甫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此后双方频繁接触。经过十余天紧张磋商,在双方讨价还价的基础上,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飞赴莫斯科,代表纳粹德国与苏联政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份条约的签订让戈林内心五味杂陈。于公角度看,德国暂时解除了来自东方的威胁,如果和英国最终撕破脸,德国还不至于跌入深渊。于私角度看,这件事是自己的政敌里宾特洛甫促成的,而且他事前并不知情。甚至里面的一些秘密条款他也是在很久之后才知道的。

2 阅读:102
巴巴维维

巴巴维维

分享